蔣小春
(浙江省東陽市紅十字會醫(yī)院,浙江東陽322100)
自擬中藥湯劑聯(lián)合西藥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療效觀察
蔣小春
(浙江省東陽市紅十字會醫(yī)院,浙江東陽322100)
目的探討自擬中藥湯劑聯(lián)合西藥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療效及安全性評價。方法96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給予口服鹽酸環(huán)丙沙星片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服用自擬中藥湯劑。兩組治療均以7 d為1個療程。結果自擬中藥湯劑聯(lián)合西藥治療總有效率95.83%高于對照組的77.08%(P<0.05);治療組發(fā)熱消失時間、膿血便消失時間、腹瀉消失時間、血白細胞總數(shù)恢復正常時間、大便常規(guī)恢復正常時間、大便培養(yǎng)顯陰性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均P<0.05);兩組治療過程中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發(fā)生。結論自擬中藥湯劑聯(lián)合西藥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療效顯著,且安全可靠。
急性細菌性痢疾自擬中藥湯劑療效觀察安全性評價
細菌性痢疾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傳染性疾病,主要癥狀包括:發(fā)熱、下痢膿血便、腹痛、腹瀉等,還可以伴有全身毒血癥,是一種夏秋流行的腸道傳染病[1]。急性細菌性痢疾發(fā)病急、病程短、來勢迅猛,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危害[2]。目前西醫(yī)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主要采用抗菌消炎、對癥治療,其退熱及大便培養(yǎng)轉陰表現(xiàn)較好[3]。中醫(yī)治療則以調和氣血、清腸化濕為主,能有效改善胃腸功能。本研究采用自擬中藥湯劑聯(lián)合西藥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探討其臨床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病例選擇所選病例符合(1)診斷標準:里急后重、腹痛、便次增多,大便伴有膿血黏凍。急性細菌性痢疾發(fā)病驟急,伴有惡寒發(fā)熱,中性粒細胞及血白細胞計數(shù)增高;糞常規(guī)檢查,可見紅細胞、白細胞及吞噬細胞出現(xiàn);糞培養(yǎng)可見痢疾桿菌生長。(2)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患者;年齡6~70歲;與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3)排除標準:不符合診斷標準及納入標準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及肝、腎功能不足者;對本組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精神病者;腸道器質性病變患者。
1.2臨床資料選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4月到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紅十字會醫(yī)院就診的急性細菌性痢疾患者96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8例。治療組48例,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齡6~68歲,平均(36.15±7.37)歲;平均病程(25.79± 6.46)h。對照組48例,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齡7~64歲,平均(31.59±6.93)歲;平均病程(26.1±5.95)h。兩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癥狀,表現(xiàn)為發(fā)熱、腹瀉、腹痛,伴有里急后重癥,大便性狀改變(稀便、黏液便、稀水樣便、膿血便)。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3治療方法對照組口服鹽酸環(huán)丙沙星片(上海現(xiàn)代哈森商丘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1024173,規(guī)格:0.25 g),成人1次0.5 g,兒童1次0.25 g,每日3次。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服用自擬中藥湯劑:白頭翁12 g,秦皮12 g,白芍12 g,黃連9 g,當歸9 g,煨木香6 g,黃柏6 g,甘草6 g;惡寒、體痛者加葛根12 g,防風9 g;高熱者加石膏15 g,柴胡12 g,知母9 g;便血者加牡丹皮9 g,地榆炭9 g;里急后重者加厚樸9 g,枳實9 g;腹痛者加延胡索9 g,川芎9 g。水煎服,每日1劑,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溫服。兒童用量酌情減少。兩組均以7 d為1個療程。
1.4療效標準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規(guī)定[4],治愈:臨床癥狀體征全部消失,大便次數(shù)≤2次/d,大便鏡檢正常,致病菌培養(yǎng)轉陰,大便常規(guī)檢測正常。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大便次數(shù)≤2次/d,大便鏡檢好轉,致病菌培養(yǎng)有所轉陰,大便常規(guī)檢測正常。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有所改善,大便次數(shù)有所降低,大便鏡檢好轉,致病菌培養(yǎng)陽性較多,大便常規(guī)檢測好轉。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變,腹瀉>2次/d,大便鏡檢仍為陽性,大便常規(guī)檢測無好轉,甚至病情加重??傆行蕿槿?顯效率+有效率。
1.5觀察指標觀察兩組療效并記錄兩組患者發(fā)熱消失時間,膿血便消失時間,腹瀉消失時間、血白細胞總數(shù)恢復正常時間,大便常規(guī)恢復正常時間,大便培養(yǎng)顯陰性時間。
1.6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shù)資料樣本比率用χ2檢驗,樣本均數(shù)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2.2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見表2。治療組發(fā)熱消失時間、膿血便消失時間、腹瀉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均P<0.05)。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s)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s)
組別膿血便消失時間腹瀉消失時間治療組2 . 3 9 ± 0 . 7 2△3 . 1 7 ± 1 . 2 4△對照組3 . 9 5 ± 1 . 4 8 4 . 6 5 ± 1 . 8 1 n發(fā)熱消失時間4 8 1 . 6 5 ± 0 . 8 2△4 8 2 . 9 7 ± 1 . 1 5
2.3兩組患者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時間比較見表3。治療組血白細胞總數(shù)恢復正常時間、大便常規(guī)恢復正常時間、大便培養(yǎng)顯陰性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均P<0.05)。
表3 兩組患者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時間比較(d,±s)
表3 兩組患者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時間比較(d,±s)
大便培養(yǎng)顯陰性時間治療組2 . 7 5 ± 1 . 1 4△3 . 7 9 ± 2 . 0 7△對照組3 . 9 3 ± 1 . 4 5 5 . 8 2 ± 2 . 5 4組別大便常規(guī)恢復正常時間n血白細胞總數(shù)恢復正常時間4 8 2 . 4 7 ± 1 . 2 1△4 8 4 . 9 3 ± 1 . 7 3
2.4不良反應兩組在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
西醫(yī)治療細菌性痢疾主要采用抗生素藥物,如四環(huán)素、磺胺、氯霉素、鏈霉素,甚至第3代頭孢菌素、阿奇霉素等。近年來抗生素的濫用使得耐藥性大幅度上升,并產(chǎn)生大量的多重耐藥株,使細菌性痢疾的治療難度越來越大[5]。
細菌性痢疾可歸屬于中醫(yī)學“痢疾”、“下利”、“腸澼”等范疇[6],其發(fā)病多為夏秋時節(jié),暑熱下迫,濕熱上蒸,且外感濕熱邪毒、瘴氣、疫癘,加之夏秋時令脾胃功能較弱,造成腸胃蘊結濕熱疫毒和食滯互阻,大腸壅結,氣血搏結,腸絡受傷,大腸傳導失常,通降失調,出現(xiàn)腹痛或者里急后重癥狀[7-8];濕郁熱蒸,氣血凝滯,腸壁脂膜血絡損傷,出現(xiàn)膿血赤白痢下等癥狀[9]。治療以清熱解毒、化濕導滯、調和氣血為主[10]。自擬湯方中白頭翁有清熱解毒、涼血治痢之功,其有效成分白頭翁素和原白頭翁素對痢疾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黃連有抗菌、抗腹瀉功效;黃柏、秦皮有清熱燥濕之效;白芍具有降溫、抗炎、抗菌、提高免疫力等功效;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可清熱燥濕、調和氣血,為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上品[11]。本研究結果示,自擬中藥湯劑聯(lián)合西藥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單純西藥治療,可以縮短患者發(fā)熱消失時間、膿血便消失時間、腹瀉消失時間、白細胞總數(shù)恢復正常時間、大便常規(guī)恢復正常時間、大便培養(yǎng)顯陰性時間。本結果表明中西藥結合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療效顯著,療程短,安全見效快。
綜上所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相對于單純采用西醫(yī)治療療效更顯著,療程短,見效快,還可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的臨床研究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1]段淑紅,苑曉冬,劉梅生,等.依替米星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臨床觀察與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3):2801-2803.
[2]范燕.磷霉素治療小兒急性細菌性痢疾的療效及不良反應文獻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31):121-122.
[3]林憲華,馬艷波,張麗娟,等.止痢液配合左氧氟沙星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184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yī),2012,34(5):710-711.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73.
[5]魏道祥.開泄復方治療細菌性痢疾濕熱痢37例[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1,17(2):221-222.
[6]王久伶,張琪,葉丹,等.94例細菌性痢疾患者的臨床分析[J].西南國防醫(yī)藥,2014,24(1):58-60.
[7]于風平,王霞,王月亭.白頭翁湯保留灌腸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J].中國肛腸病雜志,2011,31(9):18-19.
[8]黃曉菁,沈林峰,蘭迪翔.甘草棗蓮粥輔助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60例觀察[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1,46(6):432-433.
[9]陳秀榮,石新濤.黃連煎劑灌腸輔助治療小兒急性細菌性痢疾[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19(8):950-951.
[10]蔡玲芳,徐紅,陳秀芳.復方磺胺甲唑片灌腸治療小兒細菌性痢疾的觀察和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5):48-49.
R516.4
B
1004-745X(2015)01-0154-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1.060
201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