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郭 偉 劉 貞
(山東省泰安市中醫(yī)二院,山東泰安271000)
四通膠囊加味治療缺血性中風急性期(氣虛血瘀證)臨床觀察
王磊郭偉劉貞
(山東省泰安市中醫(yī)二院,山東泰安271000)
目的觀察四通膠囊加味治療缺血性中風急性期(氣虛血瘀證)的臨床療效。方法60例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四通膠囊加味,療程為14 d。觀察治療前后患者臨床療效、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中醫(yī)證候療效、中醫(yī)證候評分以及血脂、血液流變學指標等實驗室指標的變化。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3%,優(yōu)于對照組的86.67%(P<0.05)。兩組治療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中醫(yī)證候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均改善(均P<0.05),且治療后治療組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5)。治療后治療組中醫(yī)證候療效總有效率為90.00%,優(yōu)于對照組的76.67%(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血脂各項檢查差別不大(P>0.05)。治療后兩組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與治療前比較均改善(P<0.05或P<0.01)。治療后治療組TG、TC、LDL-C優(yōu)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治療后HDL-C差別不大(P>0.05)。兩組治療前血液流變各項指標差別不大(P>0.05)。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均改善(P<0.01),且治療后治療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漿黏度與纖維蛋白原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0.01或P<0.05)。兩組紅細胞壓積差別不大(P>0.05)。治療過程中,兩組均未出現(xiàn)明顯異常不良反應,無自行退出試驗者,無病例脫落。結論四通膠囊加味對治療缺血性中風急性期(氣虛血瘀證)患者有良好的治療作用,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中醫(yī)證候,同時還具有調節(jié)血脂、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的作用。
缺血性中風急性期氣虛血瘀四通膠囊
腦血管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和出血性腦血管疾病,具有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等特點,且易復發(fā)、預后差。有資料顯示,在城市中,腦血管疾病死亡居各種死亡之首[1]。約50%~70%的腦血管疾病存活者遺留有失語、癱瘓等嚴重后遺癥[2],給社會和他們的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其中缺血性中風約占全部腦血管意外的60~80%[3]。大量臨床研究表明,對缺血性中風急性期進行干預治療,可明顯改善腦卒中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大大降低致殘率及死亡率。因此,提高搶救患者生命成功率以及減少患者致殘率的關鍵在于加強缺血性中風急性期的救治。筆者采用院內制劑四通膠囊加味治療缺血性中風急性期氣虛血瘀證患者,取得較好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病例選擇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1995年中華醫(yī)學會第4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4]和《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5]。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1996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6](試行)及《中藥新藥治療中風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版)[7]制定。納入標準:同時符合上述西醫(yī)、中醫(yī)診斷,辨證為中經(jīng)絡-氣虛血瘀證的患者;自發(fā)病到入院治療時間≤72 h;首次發(fā)病,或2次發(fā)病但首次發(fā)病后無嚴重后遺癥者,即mRS(Modified Rankin Scale)評分為0~1分;發(fā)病年齡40~80歲之間者;經(jīng)顱腦CT或MRI檢查證實為腦梗死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腦出血、腦栓塞及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等患者;年齡<40歲,或>80歲者;同時合并有嚴重肝、腎功能損害,以及內分泌系統(tǒng)、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或精神類疾病患者;合并有活動性潰瘍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者;伴有其他嚴重疾病如心力衰竭、惡性腫瘤等;妊娠期、哺乳期婦女或肝、腎功能異常者;對本藥成分過敏及過敏體質者;不能按規(guī)定堅持服藥或加用其他中藥或中成藥影響療效判定者。
1.2臨床資料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泰安市中醫(yī)二院急診科住院患者,按就診順序編號后隨機分為對照組及治療組兩組,每組30例。治療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42~76歲,平均(58.06±3.54)歲。對照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43~74歲,平均(57.32±3.89)歲。同時對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進行比較,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3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主要包括吸氧、降低顱內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清除自由基、腦細胞保護治療等治療,同時包括控制血糖、控制血壓、營養(yǎng)支持、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預防感染、防治并發(fā)癥及對癥治療等措施。治療組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即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四通膠囊(泰安市中醫(yī)二院制劑室生產(chǎn),批準文號為魯藥制字再Z09080119,由蜈蚣、全蝎、土鱉蟲、地龍組成,按1∶1∶1∶1的比例配伍,研細粉,裝入膠囊,每粒質量0.25 g),每次3粒,每日3次,用黃芪免煎顆粒1包(相當于黃芪10 g,開水沖調后)飯后口服;有吞咽障礙者,則打開膠囊,與黃芪免煎顆粒1包(相當于黃芪10 g),一并放入開水中沖調后胃管注入。以上兩組均連續(xù)治療14 d,然后進行療效判定。治療期間,禁止應用其他中藥制劑。
1.4觀察指標1)安全性觀測:一般體格檢查項目;血、尿、大便常規(guī)檢查;心、肝、腎功能檢查,以及血糖、血脂、電解質、凝血項目,血液流變學指標、超敏C反應蛋白等檢查;心電圖、顱腦CT或MRI檢查。必要時行MRA或CTA,以除外煙霧病等;合并肺部感染者,行肺CT檢查。2)療效性觀測: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中風病中醫(yī)證候評分;實驗室檢查:血脂、血流變檢查。
1.5療效標準參照《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8]和《中藥新藥治療中風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版)[7]制定。臨床療效評定分級標準:分為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無變化、惡化,其功能缺損評分分別減少91%~100%、46%~90%、18%~45%、<17%、增多18%以上,同時基本痊愈及顯著進步的病殘程度分別為0級和1~3級。中醫(yī)證候療效計算方法(尼莫地平法):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療效評定標準分為:臨床痊愈、顯效、有效、無效,其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分別為明顯改善、明顯改善、均有好轉、均無改善,療效指數(shù)分別為≥95%、≥60%且<95%、≥30%且<60%、<30%。
1.6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均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兩組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中醫(yī)證候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見表2。兩組治療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中醫(yī)證候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均改善(均P<0.05),且治療后治療組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中醫(yī)證候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中醫(yī)證候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P<0.01。下同。
組別時間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中醫(yī)證候評分治療組治療前59.77±7.79(n=30)治療后85.30±8.35*△對照組治療前58.86±8.64 20.57±3.4520.17±3.35 8.83±4.32*△7.98±3.56*△20.73±3.6119.86±3.41(n=30)治療后72.36±6.48*13.27±4.53*10.23±3.62*
2.3兩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見表3。結果示,治療后治療組中醫(yī)證候療效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n)
2.4兩組治療前后血脂療效比較見表4。兩組患者治療前血脂各項檢查差別不大(P>0.05)。治療后兩組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與治療前比較均改善(P<0.05或P<0.01)。治療后治療組TG、TC、LDL-C優(yōu)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治療后HDL-C差別不大(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mmol/L,)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mmol/L,)
組別時間TGTCHDL-CLDL-C治療組治療前(n=30)治療后對照組治療前1.58±0.375.49±0.891.11±0.163.32±0.31 1.10±0.35**△△4.72±0.88**△△1.46±0.19**2.48±0.22**△△1.62±0.285.53±0.811.06±0.143.30±0.26(n=30)治療后1.49±0.23*5.44±0.83*1.42±0.17*2.99±0.19*
2.5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療效比較見表5。兩組治療前血液流變各項指標差別不大(P>0.05)。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均改善(P<0.01),且治療后治療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漿黏度與纖維蛋白原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0.01或P<0.05)。兩組紅細胞壓積差別不大(P>0.05)。
2.6安全性監(jiān)測整個治療過程中,通過對所有患者的血、尿、大便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凝血功能及心電圖等檢查,兩組均未出現(xiàn)明顯異常,無不良反應發(fā)生,無自行退出試驗者,無病例脫落。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變化比較()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變化比較()
組別時間全血黏度(高切)(mPa/s)全血黏度(低切)(mPa/s)血漿黏度(mPa/s)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g/L)治療組治療前(n=30)治療后對照組治療前5.71±0.4712.49±1.891.83±0.16 5.02±0.49**△△9.59±2.18**△△1.36±0.19**△△5.63±0.5212.27±2.111.86±0.24 45.33±2.164.32±0.31 45.13±2.083.78±0.42**△45.30±1.864.30±0.36(n=30)治療后5.51±0.53*11.89±2.23*1.72±0.27*45.26±1.914.09±0.39*
中醫(yī)學認為,缺血性中風為本虛標實之證。缺血性中風病因病機有多種學說,但歸納起來不外乎虛、火、風、痰、氣、血6種類型,而且絕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氣虛血瘀是缺血性中風發(fā)生的主要病因病機。氣虛是缺血性中風血瘀形成的條件,血瘀則是氣虛發(fā)展的結果,是本病發(fā)生發(fā)展的核心。藺應芬[9]認為缺血性中風的根本病機為氣滯血瘀、脈絡阻滯,故應歸屬于中醫(yī)學“血瘀證”范疇。有研究表明[10]血瘀證廣泛存在于中風病各類證型之中,故有人提出中風病本質為血瘀。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當氣虛行血無力時,氣機受阻,血行不暢不形成瘀血。當缺血性中風患者瘀血形成之后,津液氣血不得暢行、經(jīng)絡不通而“瘀于腦腑”,形成腦水腫,而瘀血形成后既可導致新血不生,又同時阻滯脈道,從而影響腦部組織的血液灌流,導致肢體失養(yǎng)而偏廢不用。而這些正與現(xiàn)代醫(yī)學中血脂異常以及血液流變學與腦血管病的發(fā)生之間的關系相吻合,從而說明了氣虛血瘀乃是缺血性中風的根源。
缺血性中風關鍵在于氣血阻滯,運行不暢,最終病理變化是脈絡不通,血行障礙,即瘀血所致。故針對中風病氣虛血瘀阻絡的病機,筆者主張應用益氣活血、化瘀通經(jīng)活絡之法治療此病?;钛鏊幙梢詴惩ㄑ}、消除瘀滯,減輕腦水腫,改善大腦微循環(huán),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大腦功能,研究表明[11],活血化瘀藥臨床應用于缺血性中風病急性期、恢復期和后遺癥期均有一定臨床療效。補氣藥黃芪則與活血藥相配,使氣旺則血行,活血而不傷正;而蟲類藥尤善活血祛瘀、通經(jīng)活絡。張娟等[12]指出蟲類藥適用于中風病各期,缺血性中風則從發(fā)病初始即可加用蟲類藥。在臨床工作中筆者醫(yī)院自制的蟲類藥制劑四通膠囊應用于缺血性中風病患者有一定的臨床療效,而對于缺血性中風急性期氣虛血瘀證患者,筆者應用補氣藥黃芪免煎顆粒沖調配合四通膠囊治療,收到了良好治療效果。
四通膠囊是筆者醫(yī)院自制制劑,其功效為活血化瘀、解毒鎮(zhèn)痛、通絡止痛。趙龍等[13]采用四通膠囊治療及預防下肢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收到了良好療效,說明四通膠囊對血栓的形成及預防,療效確切。四通膠囊組方合理,蜈蚣為君藥,息風止痙,活血通絡;全蝎為臣藥,搜風通絡、息風止痙;土鱉蟲為佐藥,破瘀血而不傷新血;地龍為使藥,活血化瘀且善通絡。對于缺血性中風急性期氣虛血瘀證患者,四通膠囊雖也有一定的療效,但由于四通膠囊中缺乏補氣藥,缺乏了氣的推動,活血療效也不能充分發(fā)揮,故筆者加入黃芪免煎顆粒,每日3次,與四通膠囊同服,每次1包(相當于黃芪10 g)。加味后,黃芪與蜈蚣共為君藥,既補氣又活血,氣旺血行,活血而不傷正。諸藥合用共奏補氣活血化瘀通絡之功效,以達降低血液黏度,增強纖溶,促進抗栓、溶栓,改善血液流變指標,擴張腦血管,改善腦微循環(huán)及腦組織的供氧,從而有效地達到治療缺血性中風的作用。
綜上所述,四通膠囊加味治療缺血性中風急性期患者在臨床療效、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中醫(yī)證候及其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等方面效果明顯,療效確切,同時還具有改善血脂、改善血液流變學的作用。故筆者認為四通膠囊加味可能是通過調節(jié)血脂水平、降低血黏度、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進而來改善微循環(huán)等作用來達到穩(wěn)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進展的作用。此外,還可以降低血粘度及纖維蛋白原水平,改善血液流變學及動力學,并進而緩解血管痙攣,擴張腦血管,改善血液循環(huán),起到治療缺血性中風急性期的臨床效果。
[1]粟秀初.現(xiàn)代腦血管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3:117.
[2]阮紹萍,楊秀清,王紅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缺血性中風的優(yōu)勢[J].現(xiàn)代中醫(yī)藥,2006,26(3):44-45.
[3]張國瑾,趙增榮.國外腦血管疾病研究進展[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1:21.
[4]中華醫(yī)學會第4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
[5]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10,43(2):146-153.
[6]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6,38(1):55-56.
[7]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99-104.
[8]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81-383.
[9]藺應芬.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腦梗死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3,12(4):308.
[10]王建平.缺血性中風急性期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血瘀癥侯探討[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6,5(11):1820-1821.
[11]李杰,張國,肖開提.活血化瘀法治療缺血性中風探討[J].新疆中醫(yī)藥,2005,23(3):1-3.
[12]張娟,尤可.蟲類藥治療中風病配伍應用[J].山東中醫(yī)雜志,2005,24(12):729-731.
[13]趙龍,倪新麗.四通膠囊治療下肢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0,17(10):63-64.
R255.2
B
1004-745X(2015)12-2286-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12.081
2015-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