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玉鵬 閆萬里 李琳華
(河北省臨西縣第二人民醫(yī)院,河北臨西054901)
針刺聯(lián)合大承氣湯保留灌腸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療效觀察
戶玉鵬△閆萬里李琳華
(河北省臨西縣第二人民醫(yī)院,河北臨西054901)
目的觀察針刺聯(lián)合大承氣湯加減保留灌腸治療粘連性腸梗阻(AIO)的臨床療效。方法80例AIO(濕熱壅滯證)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保守治療,治療組加用針刺及大承氣湯加減保留灌腸治療,均治療至梗阻解除。結果治療結束后,治療組在臨床指標、血液流變學指標和實驗室指標方面與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采用針刺聯(lián)合大承氣湯加減保留灌腸治療AIO(濕熱壅滯證),可防治腸源性內(nèi)毒素血癥,促進胃腸功能恢復。
粘連性腸梗阻大承氣湯針刺
粘連性腸梗阻(AIO)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腹腔內(nèi)腸管粘連,導致腸內(nèi)容物不能順利通過,表現(xiàn)為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及停止排氣排便等系列癥狀,臨床多見于腹部開放性外科手術后[1],是普通外科急診常見的急腹癥。目前尚無確切有效地治療方案,再次手術在解除原粘連的同時會產(chǎn)生新的粘連,臨床多采用禁食水、胃腸減壓、靜脈營養(yǎng)支持等保守治療,待腸管炎性水腫消退、粘連松解后梗阻自行解除,存在治療時間長、胃腸功能恢復慢等缺點。本研究采用針刺聯(lián)合大承氣湯加減保留灌腸輔助治療AIO(濕熱壅滯證),觀察血液流變學指標及內(nèi)素素(ET)等實驗室指標的變化情況,評估其臨床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病例選擇1)診斷標準。(1)西醫(yī)診斷符合吳在德主編《外科學》(第6版)中AIO的診斷標準[2]。(2)中醫(yī)診斷符合田德祿主編《中醫(yī)內(nèi)科學》中“腹痛”診斷標準,辨證為濕熱壅滯證[3]。2)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辨證為濕熱壅滯證;存在腹部開放手術史;18歲≤年齡≤75歲;發(fā)病時間≤72 h。3)排除標準:麻痹性、絞窄性等其他類型腸梗阻;消化道腫瘤、吻合狹窄等原因導致的腸梗阻;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4)脫落標準:未嚴格按治療方案進行治療者;資料不全影響療效統(tǒng)計者;中轉改為開放手術者;自行加入其他治療方法者。
1.2臨床資料選取臨西縣第二人民醫(yī)院普通外科入院治療的AIO(濕熱壅滯證)患者共8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過程中脫落患者3例(治療組1例,對照組2例),共77例患者完成治療。其中治療組39例,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齡(34.30±4.20)歲;病程(16.40±5.20)h。對照組38例,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齡(35.20±4.30)歲;病程(17.60±4.90)h。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3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保守治療,給予禁食水、持續(xù)胃腸減壓,給予靜脈營養(yǎng)支持,抑制消化液分泌,維持電解質及酸堿平衡,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1)針刺治療。取穴:足三里、上巨虛、天樞、內(nèi)關、三陰交,無雙側取穴。常規(guī)酒精消毒皮膚,28號1.5寸不銹鋼毫針直刺穴位行平補平瀉針法,留針30 min,每日治療2次。2)大承氣湯保留灌腸。組方:大黃15 g(后下),厚樸25 g,枳實15 g,芒硝10 g(沖服);腹脹重者加香附、烏藥各10 g;腹痛重者加桃仁、紅花各10 g;嘔吐重者加苦參、五味子各10 g。每日1劑,加水煎至約200 mL,取100 mL保留灌腸,保留約1 h,每日治療2次。兩組患者均治療至腹部癥狀消失,恢復排氣排便,梗阻完全解除時停止治療。
1.4觀察指標1)臨床指標:記錄兩組患者腹部癥狀消失時間、恢復排便時間、進流食時間、總住院治療時間等指標。2)血液流變學指標: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全血黏度值(高切、低切)、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及血小板黏附率等指標。3)實驗室指標:測定治療前后ET、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白細胞介素-6(IL-6)的水平,ET采用鱟試劑顯色法測定,TNF-α和IL-6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
1.5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指標比較見表1。兩組在腹部癥狀消失時間、恢復排便時間、進流食時間、總住院治療時間等臨床指標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d,)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d,)
與對照組比較,△P<0.01。
組別進流食時間總住院治療時間治療組6.06±2.38△8.62±2.16△對照組8.23±2.1411.25±2.63 n 39 38腹部癥狀消失時間恢復排便時間3.32±1.15△4.52±2.18△5.26±1.646.48±2.23
2.2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見表2。治療后治療組在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和血小板黏附率等指標方面與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下同。
組別時間高切低切治療組治療前7.32±0.659.62±1.021.83±0.1555.35±0.5247.54±11.35全血黏度(mPa·s)血漿黏度(mPa·s)紅細胞壓積(%)血小板黏附率(%)(n=39)治療后對照組治療前6.01±0.12*△7.25±1.35*△1.33±0.25*△7.30±0.549.58±1.141.84±0.22 40.26±0.35*△26.82±10.41*△54.67±0.2446.85±11.42(n=38)治療后6.61±0.42*8.43±1.26*1.62±0.40*46.52±0.32*34.56±10.42*
2.3兩組實驗室指標比較見表3。治療后治療組在ET、TNF-α和IL-6等實驗室指標方面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3 兩組實驗室指標比較()
表3 兩組實驗室指標比較()
組別時間IL-6(ng/L)ET(EU/mL)TNF-α(ng/L)治療組治療前118.32±30.25(n=39)治療后43.28±12.36*△對照組治療前115.46±35.56 0.93±0.124.35±1.16 0.11±0.06*△1.62±0.36*△0.92±0.144.29±1.24(n=38)治療后63.35±11.23*0.25±0.08*2.16±0.48*
腹部手術后由于創(chuàng)傷、出血及異物殘留等原因導致腹腔內(nèi)發(fā)生粘連,包括腸管間、腸管與腹壁及其他器官之間的粘連,當飲食不當或季節(jié)變換時,腸內(nèi)容物在腸道內(nèi)的通過發(fā)生障礙引發(fā)AIO。AIO占各類腸梗阻的20%~63%[4]。AIO發(fā)生后腸管擴張致腸壁變薄,腸黏膜通透性增加,細菌移位進入腹腔,導致腹膜炎的發(fā)生,嚴重可導致腸穿孔、腸壞死甚至中毒性休克危及生命的可能[5]。AIO治療的目的為松解粘連、恢復胃腸道的功能。西醫(yī)的保守治療以對癥支持為主,通過減輕胃腸負擔,待腸壁炎性水腫消退后,胃腸功能逐步恢復。AIO屬中醫(yī)學“腸結”“關格”的范疇,中醫(yī)理論認為六腑以通降為用,傳化而不藏。如邪毒入侵、氣機痞結、氣血瘀滯可導致六腑功能紊亂,轉化失司,阻塞不通,產(chǎn)生痛、吐、脹、閉等AIO癥狀。治療應以行氣活血、通里攻下為法[6]。本研究采用針刺聯(lián)合大承氣湯加減保留灌腸治療AIO(濕熱壅滯證),通過反映機體內(nèi)毒素和炎性程度的實驗室指標及反映血液流動性的血液流變學指標,評估其臨床療效。
針刺通過毫針刺入人體特定的穴位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在中國已經(jīng)應用了數(shù)千年,具有生發(fā)經(jīng)氣、調和臟腑、通經(jīng)活絡的作用,對六腑的功能具有良好的調節(jié)作用??聲煹龋?]研究表明,電針模型大鼠足三里等穴位后,反映胃腸道運動功能的小腸平滑肌動作電位頻率明顯增高,以足三里穴效果最佳,說明針刺對小腸的運動功能起到調理作用,可能是通過調節(jié)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的平衡,通過改善小腸平滑肌電生理狀態(tài)達到治療小腸動力障礙疾病的目的。本研究所選治療穴位中,足三里、上巨虛、天樞屬足陽明胃經(jīng)腧穴,為治療胃腸疾病的常用穴位,足三里可生發(fā)胃氣、燥化脾濕,上巨虛可調和腸胃、合治內(nèi)腑,天樞可調理腸腑、溫通氣機;內(nèi)關屬手厥陰心包經(jīng),可理氣止痛、寧心安神,三陰交屬為足太陰脾經(jīng)、足厥陰肝經(jīng)、足少陰脾經(jīng)之交會之處,可調肝補腎、健脾益血。針刺諸穴,可起到調理六腑陰陽盛衰、理氣活血、降逆通便,促進失調的胃腸功能恢復正常。
大承氣湯源自《傷寒雜病論》,由大黃、芒硝、枳實、厚樸等4味中藥組成,可苦寒攻下、峻下熱結,主治陽明腑實之證。方中以大黃為君藥,蕩滌腸胃、瀉熱通便;以芒硝為臣藥,軟堅潤燥、清熱消腫;硝、黃相須為用,苦寒攻下之功益峻,可消痞除滿,促胃腸氣機通降下行;以厚樸為佐藥,化濕導滯,行氣消積;以枳實味為使藥,破氣散痞,瀉熱消積,二藥共助硝、黃推蕩積滯、泄實去熱。對腹脹者加用香附、烏藥理氣解郁、疏散凝滯;對腹痛重者加用桃仁、紅花活血祛瘀、通經(jīng)止痛;對嘔吐重者加用苦參、五味子清熱燥濕、收斂固澀。全方共奏行氣活血、通里攻下之功效,對痞、滿、燥、實等陽明腑實之證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采用保留灌腸的治療形式,藥物通過直腸黏膜進行吸收利用,避免了肝臟的首過效應,生物利用度明顯提高,不加重胃腸道負擔,適合禁食水狀態(tài)下的AIO患者[8]。
AIO發(fā)生后,一方面,由于氣機痞結、氣血瘀滯,機體血液處于高黏滯狀態(tài),全血黏度增大,血流阻力增加,加重了胃腸道的微循環(huán)障礙,導致腸管水腫及腹腔滲液,加重梗阻癥狀,嚴重可導致腸管缺血壞死,形成絞窄性腸梗阻;另一方面,由于積存內(nèi)容物的刺激,胃腸道處于炎性狀態(tài),腸黏膜通透性增加,細菌和內(nèi)毒素由腸腔進入血液循環(huán),引起發(fā)熱、中毒性休克等癥狀。研究表明,針刺可以達到活血化瘀、理氣行滯的作用,通過改善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等血液流變學指標,血液“濃、黏、聚、凝”的狀態(tài)得以緩解,腸管缺血、缺氧的狀態(tài)得以改善[9]?,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大承氣湯可降低病變腸粘膜的通透性,促進受損腸粘膜的修復,防止腸腔內(nèi)細菌和內(nèi)毒素向血液循環(huán)易位,對胃腸道炎性反應發(fā)揮抑制作用,從而減少AIO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馮立民等[10]應用復方大承氣湯治療陽明腑實證,觀察到患者ET及TNF-α等炎性介質的水平明顯降低,說明復方大承氣湯的通里攻下作用在防治腸源性內(nèi)毒素血癥和抑制機體炎性反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1]鄭國利,李曉民,蒙國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腹部術后粘連性腸梗阻40例的療效觀察[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3,35(3):189-191.
[2]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515-522.
[3]田德祿.中醫(yī)內(nèi)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311-314.
[4]安文,趙粉榮.粘連性腸梗阻臨床治療的研究進展[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9,18(2):214-215.
[5]楊學峰.復方大承氣湯聯(lián)合抗生素治療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40例[J].西部中醫(yī)藥,2014,27(6):113-114.
[6]肖元廷,付金鵬,田永生.復方大承湯聯(lián)合丙氨酰谷氨酰對腸梗阻患者血漿內(nèi)毒素和白細胞介素-1β水平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2012,18(4):235-237.
[7]柯暉,段妍君,陳澤斌.電針不同經(jīng)穴對小腸運動抑制模型肌電活動影響的比較[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14(6):3-5.
[8]連愛霞.小承氣湯保留灌腸輔助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3,22(12):2128-2129.
[9]周鈺,黃海霞,牛相來,等.針刺調節(jié)缺血性中風患者血脂和血液流變學的臨床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2011,18(5):176-177.
[10]馮立民,陳海龍,關鳳林.陽明腑實證時內(nèi)毒素與炎癥介質的變化及復方大承氣湯的治療作用[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2003,9(5):352-353.
R246
B
1004-745X(2015)12-2263-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12.071
2015-05-14)
(電子郵箱:hyp2177@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