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瓊瓊,彭小丹
(武警江西總隊醫(yī)院軍人病區(qū),南昌330030)
心理護理在外科護理實踐中的應用
詹瓊瓊,彭小丹
(武警江西總隊醫(yī)院軍人病區(qū),南昌330030)
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對外科手術患者中應用效果。方法將400例行外科手術患者按護理方法的不同為觀察組(205例)與對照組(195例)。對照組按常規(guī)外科護理方法(術前護理、皮膚準備、營養(yǎng)支持、并發(fā)癥預防等)對患者進行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guī)外科護理方法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入院初期、術前、術中以及術后4個環(huán)節(jié))方案。對2組患者的護理效果(術后恢復、患者投訴)進行比較。結果2組患者手術均獲成功。觀察組恢復良好率為96.6%,投訴率為0.97%;對照組恢復良好率為83.1%,投訴率為12.30%,觀察組的恢復良好率高于對照組、投訴率低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良好的心理護理可提高外科手術后的護理效果。
心理護理;外科護理;護理效果
由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快速發(fā)展,心理護理已逐漸成為現(xiàn)代醫(yī)學新模式中重要的一環(huán)。心理護理不但能有效地保護患者的身心健康,使其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同時也是醫(yī)院提升口碑、更好服務患者的重要措施[1]。在外科手術期間,患者會因其年齡、生活閱歷、學歷以及身份等因素產生不同的臨床心理問題,倘若無法使其得到及時、有效地控制和處理,必將嚴重阻礙患者的康復,同時也會使得患者產生身心阻礙,嚴重者將會導致病情加重[2]。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武警江西總隊醫(yī)院對205例行手術治療的患者除常規(guī)護理外,實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1 研究對象
選擇在本院外科行手術治療的患者400例,男215例,女185例,年齡6~75歲,體質量17.3~78.3 kg。其中受過高等教育者81例、中等教育者209例、初等(小學)教育者110例。主要疾?。耗[瘤手術130例,結石手術125例,骨科手術74例,婦產科手術30例,心臟手術20例,整形外科手術20例。將400例患者按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205例)和對照組(195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按常規(guī)外科護理方法(術前護理、皮膚準備、營養(yǎng)支持、并發(fā)癥預防等)對患者進行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guī)外科護理方法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入院初期、術前以及術后環(huán)節(jié))方案。
1.2.1 入院初期的心理護理
由一名健康的人變成一名患者的時候,患者很容易產生悲觀、擔憂和恐懼等不良心理反應。所以,在患者入院時護理人員應當針對患者心理活動進行分析,進行有針對性地溝通。認真傾聽患者進入醫(yī)院的感受,并對其疑惑的地方進行有針對性、恰當?shù)亟忉?,努力協(xié)助其快速地適應患者這一角色。
1.2.2 術前心理護理
1)術前宣傳。手術前向患者詳細介紹手術過程和手術前的準備工作。如有1例前列腺切除的患者,由于病程較久,手術之后需要反復沖洗膀胱,這將導致患者的身體不適,對完全康復缺乏信心,護士應在手術前與患者進行誠摯的交談,詳細、耐心地解答患者心中的疑問,讓其能夠更好地克服焦慮心理,建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2)處理好護患關系。培養(yǎng)自身親切感、熱情心,把患者當成朋友,消除其焦慮、緊張心理,使患者能較快地適應醫(yī)院的生活。和患者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后,患者必會對護士產生信任感和依賴心理,此時,可在適當?shù)臅r機把手術的相關信息傳達給患者,這將幫助患者減輕或消除恐懼、抑郁和緊張等不良心理。
1.2.3 術后心理護理
術后當患者醒來后,醫(yī)護人員應當態(tài)度和藹,用得當?shù)难哉Z告知患者手術效果,向他們傳達手術進行得很成功,經過調養(yǎng)即可康復等。向患者傳達積極的信息,鼓勵患者戰(zhàn)勝疾病,減輕或消除患者術后的疼痛感和焦慮心理。疼痛是外科手術患者主要的癥狀之一,這將導致患者的注意力過度集中在自身的疾病上,情緒過度緊張等心理。此時,為患者創(chuàng)造一個較為舒適的環(huán)境,耐心地與其聊天,從而分散其注意力,幫助患者緩解疼痛,減輕或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阻礙。
1.2.4 鼓勵患者積極面對挫折
患者手術之后,需要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康復。倘若患者手術預后良好,即使術后出現(xiàn)再大的疼痛感,患者都較容易接受,不易產生不良的心理;倘若術后效果及預后不良,患者不僅要承受術后身體的疼痛,而且還將承受接下來人生道路的痛苦,無法應對任何外界的精神刺激,此時應當支持、鼓勵并向患者傳達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使得他們勇于承認、接納現(xiàn)實。
1.3 觀察項目
1)根據(jù)美國哈佛公共健康學院雷根博根(Regenbogen)的外科阿普加(Apgar)評分標準(通過術中失血量、最低平均動脈壓和最低心率3項指標計算出評分標準)對2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進行評定。好:Apgar評分≥9分;良:7分≤Apgar評分<9分;一般:4分<Apgar評分<7分;差:Apgar評分≤4分。2)記錄患者的投訴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患者手術均獲成功。觀察組通過心理護理,患者均能克服進入醫(yī)院初期的消極心理,198例(96.6%)的患者恢復良好,如期康復出院,投訴率為0.97%。對照組中162(83.1%)的患者恢復良好,投訴率為12.30%(表1)。
表1 2組護理效果的比較
3.1 影響因素
導致外科手術患者的不良心理因素具有多面性和復雜性,其中有患者的自身因素(年齡、學歷、社會閱歷等)、社會因素及醫(yī)源性因素等。
3.1.1 自身因素的影響
兒童患者由于其年齡小,無法對自身的疾病有著深刻的了解,常常會因為疾病的疼痛和環(huán)境的變化導致其心理反應過激,比較依賴家人,對護理人員產生排斥心理;手術成功與否不僅僅取決于技術水平,也受患兒家長心理、不良情緒及周圍環(huán)境的干擾和影響,必要時可請家長避開。青少年患者由于其處在人生中朝氣蓬勃的階段,自尊心比較強,對于自己的患病感到極大的震驚,從而會對醫(yī)生和護理人員產生不信任感。中年人是人生中責任最為重大的時期,扮演的角色較多,患病時對他的家庭、事業(yè)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其心理活動更為沉重、復雜。老年人由于其身體機能的日漸衰老、功能退減等原因,在患病時會產生悲觀、無助、恐懼等心理,且手術是診治老年外科疾病的主要手段,老年患者難免在思想上有種恐懼感。
同時,教育水平及社會閱歷的差異也同樣明顯的影響到患者心理狀況。所受教育程度越高、社會閱歷越豐富,其對疾病的認知能力更加深入,對于治療的預期更加客觀,相對心理承受能力越強,在治療中能更好地配合醫(yī)護人員。反之,受教育程度較低、社會閱歷較淺的人員,容易產生畏病、盲從、偏執(zhí)等心理現(xiàn)象,其自身更脆弱,對疾病的心理恐懼更甚,更容易產生悲觀的情緒,甚至放棄治療。另外,受教育程度較低、社會閱歷較淺薄的患者,對于治療的結果更容易產生主觀臆斷,當治療的結果沒有其想象的結果時,容易產生一些過激行為。近期發(fā)生的多起殺醫(yī)事件,均不同程度地反應出患者對疾病的預后估計與現(xiàn)實有較大不同,同時這也是大多數(shù)醫(yī)療糾紛發(fā)生的原因。
3.1.2 社會因素的影響
社會因素包括民族、文化、社會支持、生活壓力性事件、社會階層、經濟收入水平、社會資本等。由于患者在進入醫(yī)院后,之前的生活環(huán)境、規(guī)律和習慣等均會發(fā)生一定的變化,這些改變將會使得患者會對所處的新環(huán)境產生不適應狀態(tài),從而產生壓抑、煩悶及憂郁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
3.1.3 醫(yī)源性因素的影響
當一個人身體出現(xiàn)不適時,其就會有不同程度的擔心顧慮,這些心理反應也許會促使患者及早就醫(yī),這種心理調節(jié)實際就是心理學上的疾病行為。隨著心理神經免疫學在臨床研究中的深入,人們發(fā)現(xiàn)心理因素是可以影響患者的免疫功能。醫(yī)院環(huán)境、醫(yī)護人員的態(tài)度是的影響患者及其家屬心理最重要的因素,首個確診醫(yī)生的態(tài)度尤其重要,不當?shù)母嬷绞健⑨t(yī)生的嚴肅態(tài)度讓患者覺得悲觀,都將極大地損害患者的心理。作為醫(yī)護人員,不單是要治療軀體疾病,還應給予患者心理輔導,在科學解釋疾病的同時,還應指出光明的前景;醫(yī)院病房安靜舒適的環(huán)境也能使患者產生到家的感覺,以利于調節(jié)患者的情緒,提高生活情趣,從而使患者消除精神壓力。醫(yī)護人員積極的態(tài)度能使患者保持好的心態(tài),使患者易于接受治療,只有使患者感受到醫(yī)護人員始終在積極的進行治療,自身的疾病在醫(yī)護人員的掌控之中,才可能使患者產生信任感而保持健康的心理配合治療。
3.2 應對性的心理護理措施
心理護理在外科護理當中有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征。1)對需要進行手術的患者,醫(yī)務人員在入院時、術前、術中和術后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這將會使患者積極地配合醫(yī)務人員的工作,并對患者術后的康復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有研究[3-4]表明,患者于精神輕松、情緒穩(wěn)定等良好心理情況下,可提高患者在術中、術后的抵抗力,減少并發(fā)癥。2)接受心理護理的患者往往會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促使患者早日康復。大部分患者在進行手術之前會出現(xiàn)程度各異的心理壓力。如:“手術會不會取得成功?”“手術之后會不會影響本身的形象?”“會不會影響日后的正常生活?”等。這將會導致患者產生緊張、痛苦和憂郁等不良心理癥狀,從而導致其機體抵抗力下降,降低其對手術的忍耐性和增加手術后出現(xiàn)并發(fā)癥的概率。因此,在手術之前護理人員應當充分利用心理護理的相關知識,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有一定的了解,同時有針對性地采取心理護理措施,減輕或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活動[5]。
本研究中觀察組通過對外科手術患者進行良好的心理護理,克服了患者進入醫(yī)院初期的消極心理,恢復良好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投訴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由此可見,心理護理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恢復,也提升了外科護理的整體質量。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醫(yī)務人員應當了解并掌握患者不同的心理活動,做到有針對性、有效的心理護理。從而提高醫(yī)療護理的質量,并更好地維護醫(y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以及有效地避免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
[1] 陳剛,丁華,張貫啟.快速康復外科臨床應用進展[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0,34(4):45-46.
[2] 汪佑霖,許瑞華.快速康復外科縮短禁食時間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2,23(1):2234-2235.
[3] 何巧玲.心理護理在外科手術患者中的應用體會[J].吉林醫(yī)學,2011,32(3):589.
[4] 高麗珍.外科病人的一般心理及護理應對[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0,19(4):162.
[5] 朱梅萍.心理護理在圍手術期的實施與效果觀察[J].工企醫(yī)刊,2009,21(2):5-7.
(責任編輯:周麗萍)
R473.6
A
1009-8194(2015)11-0097-02
10.13764/j.cnki.lcsy.2015.11.042
201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