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峰
摘要: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一切非異化的勞動都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 為此,必須從思想認同、道義認同、法律認同以及道德認同四個方面著手,形成一整套制度和社會氛圍。具體而言,因勞稱義、勞動權利和生命價值是社會主義最基本的勞動法則 為了貫徹尊重勞動的這三大法則,必須堅守“身份勿先定”等十五條勞動道義 同時,還必須從各個層次的法律體系上進行系統(tǒng)設計,從法律認同來說,最高層次法律必須對三大法則有明確的主張;具體的專門法律應該對勞動道義有系統(tǒng)主張;其他各種法律也要對基本法則和勞動道義加以全面維護;并且,要努力使社會全部規(guī)范對基本法則和勞動道義進行竭力宣揚。最后,從道德認同尊重勞動這一核心價值主張來說,人人踐行植根于勞動的堅韌果敢精神,樹立天職觀念,恪盡職守,遵信守時,個體獨立地自我創(chuàng)造,通過勞動展現(xiàn)合作與分享的團隊精神,以及合理追求勞動幸福,厲行勤儉節(jié)約并珍惜勞動成果等,便成為最基本的勞動美德觀念一。
關鍵詞:尊重勞動;勞動道義;勞動人權;勞動美德
中圖分類號:A811;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 (2015)03-0131-10
筆者曾經(jīng)撰文明確提出,相比于其他社會主義核心主張,尊重勞動是最核心的社會主義主張之一,而且應將其作為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根基予以強調(diào);離開尊重勞動,其他理論主張都會無法解釋,甚至可能走向消極。尊重勞動,看起來是一個很常識的問題,甚至幾乎是所有社會都十分重視的,但實際上,它卻有著非常復雜的學理和現(xiàn)實局面。在學理上,尊重勞動的內(nèi)涵和實現(xiàn)途徑被不少學者所關注,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尊重勞動本身,尊重勞動者,尊重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等被作為尊重勞動的基本解釋。不過,總體來說,尊重勞動的必要性和意義強調(diào)得比較多,卻很少從社會主義理論根基的視角去思考尊重勞動的問題。所謂社會主義理論根基,就是跟資本主義天賦人權相對應的、支撐整個社會主義理論的最后基點。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在勞動現(xiàn)象層面展開討論,很少深及這個基點。所以,跟資本主義的核心主張無法形成相似的話語平臺。在現(xiàn)實層面上,盡管早在十六大報告中,尊重勞動就被明確提了出來,但現(xiàn)實社會卻處處可見各種不尊重勞動、違背尊重勞動價值的不良現(xiàn)象。勞動者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勞動安全得不到基本保障,勞動工資得不到按時支付,勞動關系被理解得過分狹隘,勞動所得與付出不成正比,勞動用工歧視,勞動身份不平等,同工不同酬等各種不尊重勞動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與我們社會主義種種不尊重勞動的現(xiàn)實局面形成鮮明對比的,倒是某些資本主義國家似乎更加注重勞動保護,更關注勞動平等和尊重所有的勞動。盡管資本主義國家尊重勞動的動機可能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維護資產(chǎn)階級的統(tǒng)治,但在現(xiàn)象層面上卻是事實。這樣的兩種現(xiàn)實顯然是不正常的。社會主義理應更加尊重勞動,而且應該在更高形態(tài)上尊重勞動。可見,無論學理上還是現(xiàn)實的客觀狀況都要求我們認真思考究竟如何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形成全社會尊重勞動的局面。當然,這個問題可以有多種思考視角。本文試圖從制度設計的層面提出一些思考,以求教于學界同仁。
一、制度思考的四個維度
當社會主義將勞動作為一切存在的終極根源和終極解釋的時候,它必然確立勞動人權(Labor-based human rights)為最高理論基石。這是一種建立于勞動本體論意義上的理論體系。也就是說,筆者這里將勞動人權看作為整個以勞動為中心來建構社會權利和制度框架的理論體系。就像資本主義堅信天賦人權一樣,社會主義堅信勞動人權。這不需要進一步的說明,勞動就是一切的最終根源。社會主義以勞動為基礎,將自由、平等、關愛等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文化價值,變成一切為了人的社會性人權。人與其說是天生地平等、自由和具有關愛情感,不如說是勞動培養(yǎng)了人的平等、自由和關愛意識,并通過勞動而真正感知并賦予這些價值以獨特的社會意義。這樣,社會性的勞動人權不僅可以包含充滿神性的天賦人權,而且遠遠超越了天賦人權的理論深度和廣度。比如,自由是極其重要的人類文化價值,但在勞動人權理論下面,自由勞動的含義要比武斷地尋找上帝作為終極解釋科學和有說服力得多。馬克思曾經(jīng)深刻地指出:“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zhì),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币簿褪钦f,自由而平等的類特性是勞動的本體論根基。簡言之,勞動人權不需要通過上帝做進一步說明,勞動本身就是自由平等的終極根源。
在社會主義勞動人權的基本理論體系中,有四個最核心的主張,即社會主義的精神大旗,分別是:尊重勞動( labor respecting),關愛底層(root people caring),縮小差別(socialdifferentiations minimizing)和人類聯(lián)合(action concerting)。這四大主張反映了社會主義不同于資本主義最本質(zhì)的差異。如果我們承認這一點,那接下來我們需要討論的就是如何貫徹這些主張。筆者以為,這每個主張的貫徹,都需要一整套制度性的設計。
在進行四大主張的制度性設計的時候,至少有四個維度需要認真考慮。一是基礎法則維度。這是要將四大主張在勞動人權的理論框架下轉換為基礎性的理論法則。四大主張也可以在其他制度下進行轉換。但如果這種轉換沒有建立在勞動人權理論體系之下,就只能是在美德層面,或者最多進一步在法律層面加以強調(diào)。例如,資本主義社會甚至封建社會都可能主張尊重勞動,但它們都是在道德或/和法律層面去主張。沒有從基礎法則維度去架構尊重勞動的法則。相反,它們可能把勤勞看作是上帝的律令。這就完全不同于社會主義的尊重勞動主張。在筆者看來,社會主義是以勞動人權理論體系為基礎去主張尊重勞動。
第二個制度設計維度是基本道義的維護?;镜懒x是將基礎法則進一步展開為具有具體內(nèi)容的社會公平正義律令。社會主義最核心的四大主張,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社會主義的精神追求,其中每個主張要維護和實現(xiàn)的道義也不相同?;镜懒x體現(xiàn)的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律令。也就是,只要是社會主義,這些基本道義就必須維護,否則就不叫社會主義了。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可能會有形式上相同或相似的道義要求。不過,因為理論基礎不同,社會主義要維護的道義根源是來自于勞動,而不是來自于資本,更不是來自于上帝。所以,社會主義社會和非社會主義社會可能在道義維護上有某些“重疊”,但實際上仍然有著本質(zhì)差異。
第三個制度設計維度是法律體系的安排。這是從法律制度的角度將有關的核心主張變成具體的社會現(xiàn)實,使社會主義主張變成社會主義現(xiàn)象。而社會的法律本身又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如何讓每部法律及其條文能夠準確地承載相應的基礎法則,符合相應的理論體系要求,這是一個系統(tǒng)思維問題,需要社會治理者進行全新的頂層設計。否則,社會主義主張就不會變成社會主義現(xiàn)實。
第四個制度設計維度是道德體系的認同。社會主義的主張無論多么科學合理,都需要全社會共同踐行,才會發(fā)揮作用。既然社會主義的四大主張均建構于勞動人權理論體系之下,那社會主義倡導的美德必然也要與之對應。道德本來不屬于制度范疇,但是道德可以通過制度來促進。要全社會尊重勞動,就必須倡導相應的勞動美德體系。通常核心主張構成倡導那些美德的原因。而要倡導相應的美德,就必須有制度配套。否則,社會美德就凝聚不到核心主張上來。這樣,道德體系構建也必須作為制度設計的重要維度之一加以考慮。
總之,要貫徹社會主義核心主張中的任何一個主張都必須從基礎法則、基本道義、法律體系和美德倡導四個維度同時加以思考(見圖1)。上述四個制度維度可以作為貫徹四個最核心主張的“基本框架”。但每個維度上的具體內(nèi)容則要依四個不同主張的各自特點加以分別探討;從貫徹尊重勞動這一社會主義核心主張的角度來說,至少要強調(diào)三個基礎法則、十五個基本道義、四個法律層次和十個勞動美德,這樣才有可能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的景象。以下,分別予以討論。
二、尊重勞動必須堅持的三個基本法則
要做到尊重勞動,就必須首先對尊重勞動有基本的思想認同( Preliminary principles),也就是要形成社會性的觀念共識?!耙鹬睾捅Wo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不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不論是簡單勞動還是復雜勞動,一切為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作出貢獻的勞動,都是光榮的,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睋Q言之,只要付出了或腦力、或體力、或腦體結合,并對社會的發(fā)展進步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的勞動,就應當?shù)玫阶鹬?。只要這種勞動為社會做出了貢獻,無論貢獻大小,都應該得到同等的尊重和承認。既要克服鄙視簡單勞動、體力勞動的不良風氣,又要克服不承認管理者、經(jīng)營者的勞動的非科學態(tài)度,全面地理解勞動的科學概念,真正做到尊重一切勞動。為此,應該在全社會形成關于尊重勞動的若干最基本的思想共識:即必須使以下三個基本法則被認同為全社會的底線法則。
(1)因勞稱義( Justification by labor)j這包含兩個方面的意蘊。一方面勞動是社會公平和正義的根源,勞動是一切合理性、公正性和平等性的源泉和終極說明。一事一物之所以具有合理性,乃因其符合尊重勞動的基本原則。另一方面,勞動使人獲得自然性和社會性相統(tǒng)一的根據(jù)。,勞動也是人的自然性的終極說明。正常的人都有智力和體力等自然屬性,這為人的勞動提供了前提 而人的自然性存在的理由也是勞動的需要。
(2)勞動權利(Lahor rights)。社會主義勞動人權理論體系是以勞動為根基而建構起來的,岡此每個人的勞動權利就必然在該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為此,勞動權利必須納入勞動人權理論體系的三大基礎法則之中。必須強調(diào)的是,這里所討論的“勞動權利”概念不同于前面提到的“勞動人權”概念。勞動人權是以勞動為基礎的整個社會主義人權理論體系。而勞動權利則是勞動關系中勞動者應有的各種基本權利之總稱。任何人作為勞動者都必須能夠體面地勞動(Decent work)。勞動的體面程度展現(xiàn)出勞動權利得到保護的程度。因此,勞動權利就是要保障勞動者的勞動尊嚴,以體面的方式,從事各種體力或/和腦力勞動。這是社會主義勞動人權的基本法則。
(3)生命價值(Life stuck to labor)。這個法則包含以下幾點意蘊:首先,勞動展現(xiàn)人的生命價值生命的價值依據(jù)勞動價值而呈現(xiàn),并得到承認。離開勞動價值,生命便無意義。其次,勞動展現(xiàn)人的生命本質(zhì)。人的創(chuàng)造本質(zhì)通常是人的生命之重要組成部分。但人的創(chuàng)造必須跟勞動關聯(lián)起來,才能展現(xiàn)其正能量。離開勞動價值的創(chuàng)造,不僅可能無法展現(xiàn)生命的價值,而且可能對人的生命產(chǎn)生負面價值。最后,勞動是人獲得尊重的唯一途徑。人只有在勞動中付出,在勞動中展現(xiàn)了價值和本質(zhì),并且在勞動中尊重他人,才能獲得他人尊重。因此,尊重勞動是生命價值和受尊重的口的、根源和基礎。馬克思指出:“黑格爾的《現(xiàn)象學》及其最后成果——辯證法,作為推動原則和創(chuàng)造原則的否定性——的偉大之處首先在于,黑格爾把人的自我產(chǎn)生看作一個過程,把對象化看作非對象化,看作外化和這種外化的揚棄;可見,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zhì),把對象性的人、現(xiàn)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人自己的勞動的結果?!辈浑y看出,在馬克思那里,生命的價值是不需要用“上帝創(chuàng)造”來做終極支撐的,勞動本身就是生命展現(xiàn)價值多樣性和豐富性的過程勞動本身就是生命價值,勞動也實現(xiàn)生命價值。因此,尊重勞動就必須尊重生命價值。兩者是同一個價值要求。
三、尊重勞動的十五個基本道義
為了貫徹尊重勞動的三個基本法則,需要主張一系列基本的勞動道義,即整個社會要從道義上認同尊重勞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稱之為道義認同(Labor values)。所謂勞動道義,就是天然合理地對待勞動、勞動者和勞動價值的態(tài)度和觀念。道義的基礎是三大勞動法則。只要承認尊重勞動三法則,那就必須主持相關的道義。所以,從道義上對勞動加以認同,無非是將尊重勞動法則細化和具體化,從而使抽象的三法則變成可感知的具體原則,達到尊重勞動者、尊重勞動本身以及尊重勞動價值的效果。
從道義上對尊重勞動加以具體化,形成基本的道義主張,是一個比住法律和道德層面上去提倡尊重勞動和保護勞動權利更高層次和更加嚴肅的社會主義主張。筆者認為,道義問題既高于法律問題也高于道德問題。道義是天然正確的東西,也就是屬于“天經(jīng)地義”的范疇。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勞動人權理論,勞動構成人的本質(zhì)。勞動始終“是人的本質(zhì)對人來說的真正的實現(xiàn)”;在馬克思看來,“勞動的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因此,勞動中可能會出現(xiàn)干擾勞動者展現(xiàn)人的本質(zhì)的因素,這些十擾因素降低了勞動者作為人存在的基本人格。因此,對自由勞動的干擾不能單純地看作法律問題或者道德問題,必須從更高的道義層面上加以反對。法律和道德的問題是行為后才能判定是非的問題,而道義問題則不同,它是行為前、行為中和行為后郁必須預判是非的問題。當然,法律和道德要維護道義,是道義得以堅持的重要工具。
道義跟法律和道德的區(qū)別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首先,道義本身決定著法律和道德是否正當。并非所有法律都是正當?shù)?,也有壞的法律即黑格爾所說的“惡的法律”。道義需要法律和道德來維護,但道義并不必然導致好的法律和道德。當惡的法律和道德出現(xiàn)的時候,反而更加需要道義來維持。所以,道義相對而言具有永恒性和不變性。其次,法律和道德雖然有維護道義/方張道義的功能,但是法律和道德本身并不等同于道義本身?!胺蓷l文不可能創(chuàng)造道義上的權力?!狈珊偷赖露际求w系,是許多具體的法律條文和具體的道德規(guī)范所組成的整體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永遠只能部分地維護道義,而不可能維護所有的道義所以,道義本身需要通過更多的途徑和方式才能得到維護。在法律體系不健全,道德體系出現(xiàn)扭曲時,計人們明白道義本身可能會是更便捷的主張道義的方法。其三,即使法律和道德上出現(xiàn)違背尊重勞動的情形,也不會徹底消解道義。在法律和道德都失效的情況下,“一切道義上的責任仍然起作用。最后,道義發(fā)揮作用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是可能的,而法律和道德的作用通常要在事后才能顯現(xiàn)出來。所以,任何時候,道義本身都是可以無條件地加以主張的。道義與法律的關系,猶如現(xiàn)象和本質(zhì)的關系,道義構成法律的根據(jù);道義與道德的關系猶如倫理與道德的關系,道義闡明道理,指明為什么是道德的,道德本身只表明什么是道德的。由于道義與法律和道德有諸多本質(zhì)性的差異,所以在探討如何實現(xiàn)尊重勞動這一主張的時候,就既要從法律和道德等層面上去思考,也要從道義層面上去思考,必須三個方面同時思考,才能有效地貫徹尊重勞動的社會主義核心主張。
筆者認為,為了充分展現(xiàn)尊重勞動的三個基本法則,社會主義必須主張至少以下十五個基本的勞動道義。
(1)身份勿先定。先定身份、限定身份通常會引起歧視和偏見,這是違反勞動道義的。身份勿先定,就意味著身份后定。身份后定就是客觀地認定身份。這樣,身份成為一個客觀符號,而不包含任何先定的內(nèi)容或其他標簽。任何可能引起身份先定的,都是不恰當?shù)摹?/p>
(2)勞動工資和福利是每個勞動者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自由勞動的基本前提是維持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馬克思指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chǎn)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chǎn)物質(zhì)生活本身。勞動最初級的形式就是維系生存和發(fā)展,這是人們參與勞動的最基本愿望。不過,在社會主義特別是將來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勞動將具有更高的道義原則,既“勞動已經(jīng)不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那種超越了謀生手段的勞動,才可以稱為自由勞動。所以,即使在自由勞動還不能完全實現(xiàn)的情況下,保證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勞動參與者生存和發(fā)展的最起碼的前提。如此一來,保障勞動工資和福利,就不僅僅是一個道德和法律的問題,更是一個最起碼的道義責任問題。
(3)最大限度地提高勞動者的社會保障水平。社會保障屬于勞動者產(chǎn)生必要安全感的前提條件。安全感又是自由勞動不可缺少的基本先決條件。有了基本的社會保障,勞動者才能體驗到:“我的勞動是自南的生命表現(xiàn),因此是生活的樂趣?!睆膭趧訄蟪甑慕嵌葋碚f,社會保障屬于報酬的一部分。因此,沒有必要的勞動保障就等于沒有充分支付報酬。這顯然是違反勞動道義的。
(4)勞動時間不超過法定上限。任何勞動都要消耗勞動者的智力和體力?!皠趧邮侨伺c自然之間的物質(zhì)變換過程。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diào)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zhì)變換的過程。”而這種物質(zhì)變換過程需要生理上的消耗,從而必然帶來疲勞。這是人的自然屬性所決定的。所以,必要的休息和休閑是自由勞動的保證。因此,即使法律不規(guī)定工作時間上限,過長時間的勞動也是違背道義的。
(5)不得使用童工。自由勞動是克服了異化的勞動,也就是:“我在勞動中肯定了自己的個人生命,從而也就肯定了我的個性的特點。勞動是我真正的、活動的財產(chǎn)”。而童工顯然違背了自由勞動的本質(zhì)要求,對身體尚未發(fā)育成熟的兒童容易產(chǎn)生不利影響。尤其是如果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童工的身體可能受到嚴重的摧殘。因此,必須從道義上主張禁止使用童工。
(6)不得在勞動巾體罰或虐待勞動者。體罰和虐待跟自由勞動完全相違背,這違背了勞動的本質(zhì),也構成了勞動的障礙?!翱朔@些障礙本身,就是自由的實現(xiàn)”,也“被看作個人自己自我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實現(xiàn),主體的物化,也就是實在的自由”。按照自由勞動的本質(zhì),體罰和虐待是勞動道義的異己力量,對這些障礙必須首先在道義上加以克服。
(7)不得以任何理由強迫他人勞動。強迫勞動無論是否對身心發(fā)展有利或不利,都是違背自由勞動道義的。自由勞動“會成為吸引人的勞動,成為個人的自我實現(xiàn)”。而被強迫勞動,是違背勞動者意愿情況下的勞動,因此不可能成為勞動者的“自我實現(xiàn)”。在自由勞動條件下,這樣的強迫勞動跟勞動道義相沖突,必須予以反對。
(8)必須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任何形式的性騷擾。公共場合的性騷擾屬于社會公共道德和公共安全的范疇,當事人尋求警察即可。但是勞動中的性騷擾則是尊重勞動的價值主張必然要反對的。性騷擾常常被看作法律或道德層面上的問題,有的時候甚至被看作不以為然的事情。然而,從自由勞動的角度來說,性騷擾卻是違背勞動道義的原則性問題,屬于“天理不容”的范疇。原因很簡單,性騷擾一方面違背被騷擾者的意愿,另一方面常常發(fā)生在不平等地位的當事人之間,而這些都會跟自由勞動的本質(zhì)相違背。而自由勞動則強調(diào):“我的勞動是自由的生命表現(xiàn),因此是生活的樂趣?!比魏涡问降尿}擾,都是跟自由的生命表現(xiàn)和生活的樂趣相背離的。反對勞動中以任何形式對勞動者實行性騷擾,這是尊重勞動的必然道義要求。
(9)勞動爭議的一方不得以任何形式對另一方進行騷擾、威脅、打擊報復。勞動中產(chǎn)生爭議本屬正常的勞動關系現(xiàn)象。但有的當事方卻不能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于是采用違法的方式進行騷擾、威脅甚至打擊報復。這是自由勞動的本質(zhì)所不能容忍的?!霸谌魏吻闆r下,個人總是‘從自己出發(fā)的,但是由于他們彼此不需要發(fā)生任何聯(lián)系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們不是唯一的,由于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以及他們求得滿足的方式把他們聯(lián)系起來(兩性關系、交換、分工),所以他們必然要發(fā)生相互關系?!钡绻嗷リP系屬于非意愿的,當事方則無權惡待另一方。這是一種自由勞動的必然道義性要求。
(10)加班必獲補償。從勞動道義的角度看,自由勞動者不受奴役,自由勞動者志愿參與勞動,將勞動作為幸福的手段,勞動是智力和體力的消耗,但不是喪失人身自由的賣身過程,勞動管理者有分配勞動內(nèi)容的權力,但不能違背自由勞動的本質(zhì)?!皠趧幼鳛槭褂脙r值的創(chuàng)造者,作為有用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zhì)變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xiàn)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這樣,人離不開勞動,但這是人之為人的本體條件,不能據(jù)此“要挾”他人無限制地勞動和延長工時。因此,勞動加班必須是有限制的,合乎法律規(guī)定的,并且得到相應的補償。
(11)婦女在得到同等對待的同時享有懷孕、分娩、哺乳期的優(yōu)待特權。“對社會主義的人來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所以關于他通過自身而誕生、關于他的形成過程,他有直觀的、無可辯駁的證明?!焙茱@然,人要“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這無論對男人還是女人,對東方人還是對西方人都是一樣的過程。對于所有人來說,勞動使人真正成為人。不過,人的誕生有兩次:生物意義上的出生和勞動意義上的成熟。婦女在人類自身再生產(chǎn)(出生)中承擔著尤為重要的角色。當然,在人的成熟意義上,由于分工的因素所致,婦女也同樣有著巨大的作用。既然如此,婦女在懷孕、分娩、哺乳等特殊時期就應該享有獨特的優(yōu)待特權,這是對婦女的尊重,更是對人類自身的尊重,也是對自由勞動的可持續(xù)性的尊重。
(12)勞動條件,工作場所的環(huán)境,健康以及安全理應得到充分保護。自由勞動是有尊嚴的勞動,是體面的勞動和快樂的勞動。而勞動的尊嚴、體面性和快樂感在很大程度上跟勞動條件和工作場所的愉悅性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勞動者不僅希望在勞動巾貢獻智慧,并獲得報酬,同時也希望在體面和有尊嚴的條件下參與勞動。
(13)無差別對待每個勞動者。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本身是一切平等的根源,于是勞動本身必須克服一切異化,必須讓勞動者不受任何歧視,使勞動成為平等的勞動。勞動中的平等地位最集中地體現(xiàn)為對勞動者的無差別對待。也就是,勞動本身成為勞動者的唯一衡量器,不能川勞動之外的其他因子將勞動者區(qū)別對待。同工不同酬,勞動錄用歧視,勞動量分配因人而異,勞動條件因人不同等都是跟勞動平等的道義相違背的。馬克思曾經(jīng)指出:“(1)勞動具有社會性;(2)勞動具有科學性,同時又是一般的勞動,是這樣的人的緊張勞動,這種人不是用一種方式刻板訓練出來的自然力,而是一個主體,這種主體不是以純粹自然的、自然形成的形式出現(xiàn)在生產(chǎn)過程中,而是作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那種活動出現(xiàn)在生產(chǎn)過程中。”這非常明確地將勞動者僅僅看作主體,是同等地作為勞動過程參與者而存在的,這是平等勞動的基本要義之一。
(14)勞動關系依法確立,除非雙方同意,其終止亦須有充足法律依據(jù),并實行勞動補償制度。勞動者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和方式與對方建立勞動關系。勞動的體面性和神圣性不僅僅體現(xiàn)在勞動條件優(yōu)越性及其改進上,而且體現(xiàn)在勞動關系的嚴肅性上。依照法定程序而建立勞動關系,并且按照法律規(guī)定而對非正常的終止加以補償,這是保障勞動關系具有嚴肅性的重要體現(xiàn)。所以,勞動合同的簽訂以及勞動補償制度的施行等,都不是簡單的形式主義,而是體現(xiàn)勞動神圣性和勞動敬畏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對勞動體面性的保障,也是勞動道義的重要內(nèi)容。
(15)正式勞動與非正式勞動之價值同等被認可。勞動在無差別的意義上是以智力和體力的付出為標志的,并以促進社會進步為目的。因此,無論正式的勞動還是非正式的勞動都應該得到同等尊重。所謂正式勞動,就是有同定的辦公(工作)場所、獲得正式登記執(zhí)照的勞動組織單位里的勞動。例如,機關干部的勞動、教師的勞動、軍人的勞動等。反之,未經(jīng)正式登記獲得專門執(zhí)照的勞動組織單位的勞動則是非正式勞動。如家務勞動、做他人臨時的“幫手”、為他人提供零星的服務,等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勞動都應該得到承認,受到法律保護。尊重所有的非異化勞動,是勞動道義的應然之意。
四、尊重勞動需要四個層面的法律制度設計
尊重勞動不能停留于口頭上或思想認識的統(tǒng)一上,更要從各個層面進行系統(tǒng)的法律制度設計,以便達到全社會對尊重勞動的法律認同(Statutory Compliance)。這樣的法律制度設計,因以尊重勞動為第一要義,主張的是勞動人權等勞動法則,維護的是基本的勞動正義,所以它會成為完全不同于資本主義的法制體系。與勞動人權相對應的是資產(chǎn)階級的天賦人權。后者強調(diào)的是人的自然權利,也就是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財產(chǎn)的權利。主張?zhí)熨x人權的思想家們甚至認為,在國家形成之前的自然狀態(tài)下,人是自由和平等的,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與財產(chǎn)是人的固有本性,也是人固有的、任何人均不可侵犯的權利。如果這些權利受到侵犯,那他就有權收回“讓與”給管理者的這些權利。這樣的天賦人權主張雖然有其合理性,但問題是,人的這些固有權利來自哪里?天賦人權只能借助于上帝來做答。而勞動人權并不否認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與財產(chǎn)是人的固有本性,但強調(diào)人的這些權利是勞動賦予的。因為人是勞動者,勞動在本體論意義上賦予它的主體以這些權利。勞動是人的勞動,勞動賦予的權利,也就是人賦予自己的權利。但人的賦予不是將權利與勞動分離后賦予人,而是勞動的一部分。這是勞動人權的內(nèi)生本體性。天賦人權需要一個外部的“超人”即上帝才能得到最終說明。而勞動人權通過勞動本身來說明:
無論何種人權理論,要變成現(xiàn)實,就必須通過法律形式將其固定下來。這樣,就會出現(xiàn)法律的認同問題。尊重勞動的核心主張決定了社會主義的勞動人權根基、因勞稱義原則和生命價值根源。但這樣的理路并不能保障人權、正義、生命能夠時時刻刻都自然而然地受到保護。要真正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的局面,還必須將尊重勞動的基本法則和道義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這包括以下四個層次的法律作為:
(1)最高層次法律對三大法則必須有明確的主張?!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2004年修訂)明確規(guī)定:“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創(chuàng)造勞動就業(yè)條件,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并在發(fā)展生產(chǎn)的基礎上,提高勞動報酬和福利待遇?!边@顯然是試圖從憲法的最高層面對尊重勞動這一價值加以法律認同。憲法還規(guī)定:“勞動是一切有勞動能力的公民的光榮職責?!睆某霭l(fā)點來說,憲法試圖將勞動既看作權利又看作義務.這應該說是憲法對人與勞動關系的哲學思考。不過,在筆者看來,勞動不僅僅是職責,也不僅僅是權利,或者同時既是職責又是權利;勞動在更高層面上就是人(即勞動者)的本質(zhì)的展現(xiàn)。換言之,如果用勞動人權的觀點看,勞動使人成為人,成為作為勞動者的人,并不存在離開人(勞動者)的勞動權利或勞動義務。
(2)具體的專門法律對勞動道義的系統(tǒng)主張?!秳趧臃ā?、《安全生產(chǎn)法》、《工會法》等許多專門的法律對部分勞動道義有明文的規(guī)定,然而遺憾的是,前述的許多勞動道義并沒有很好地得到主張。例如,身份先定(或者身份預設)的問題,明顯是身份歧視。但現(xiàn)有法律似乎并沒有明文的道義主張。這導致在現(xiàn)實社會中,常有違背基本的勞動道義之現(xiàn)象出現(xiàn)。應該通過踐行尊重勞動的核心價值主張,重塑對尊重勞動的道義認同。筆者主張,為了顯示從道義上認同尊重勞動的基本價值主張,各個單位招聘的時候必須要有相應的“勞動價值聲明”,進行公開而明確的承諾:所有員工享受同等國民待遇,同工同酬,一視同仁,寬嚴一致。同時,《勞動法》等法律對尊重勞動應該給予最系統(tǒng)的道義主張,切忌將勞動關系狹隘地理解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關系,使整個法律變成層次不高的“用人單位勞動關系法”,那樣法律立法者就完全忽略了勞動道義的概念。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的非正式勞動,如家務、零星短工、臨時勞動支援等,也必須納入勞動關系的范疇。
(3)其他各種法律對基本法則和勞動道義的維護。除了保護勞動者權益的專門法律之外,尊重勞動的法律認同還要求有其他各種相關法律條文對有關的基本法則和道義加以全面維護。例如我國新《刑法》對強迫勞動和惡意欠薪等加以人刑處罰,展現(xiàn)了反對強迫勞動和保護勞動報酬的道義認同。不過,我們不能僅僅停留于被《刑法》一部法律所認同,其他所有的法律也都需要對尊重勞動的基本法則和道義加以維護,社會才會有尊重勞動的良好制度保障。例如,從道義上來說,非法用工、拒交社會保障金、以隱瞞事實等手段領取社會保障金、招聘過程中蓄意貼標簽或明或暗地進行身份歧視等都是要有相應的法律規(guī)定禁止的。
(4)社會全部規(guī)范對基本法則和勞動道義的宣揚,要實現(xiàn)尊重勞動,價值共識不會在一個社會中立即達成,而需要一個較長時期的過程才能最終形成。而要保證尊重勞動真正得到落實,也就要有相應的基本規(guī)范并要求社會全體成員共同遵守。其中,尤其是要發(fā)揮行業(yè)協(xié)會以及其他中介組織在宣揚勞動法則和勞動道義的作用。
五、尊重勞動需要全社會共同踐行最基本的十種勞動美德
要做到尊重勞動,全社會還必須踐行最基本的勞動美德,使尊重勞動的價值觀念得到相應的道德認同(Pursuant to morality)。勞動美德是在道德層面對其全面踐行,這有利于營造蕁蓖勞動的社會整體氛圍。為此,至少應該從以下十個方面去強調(diào)尊重勞動的美德。
(l)堅韌果斷。勞動中各種困難和挫折在所難免,這要求每個人都要不灰心、不氣餒、不焦躁,養(yǎng)成堅韌的品格,堅忍不拔地面對種種挫折、重重困難。與此同時,勞動也是一種探索性過程,成功與否具有風險性,人們必須勇敢果斷地面對風險,及時決策,善于明辨是非,當機立斷地采取決定并執(zhí)行決定。只有這樣既有堅韌的意志又有果敢的品格,勞動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成功。
(2)天職觀念。這種美德是要將勞動作為光榮的責任和權利同時加以踐行。勞動是每個人的天職。人生而靠勞動,并因勞動而光榮,因不勞動而可恥,因誠實勞動而自豪,因勞動不誠實而受良心折磨。勞動還是神圣的,是人的天然權利。社會必須對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勞動權利予以保護,在勞動權利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3)恪盡職守。要保護勞動者的勞動創(chuàng)造積極性,從制度公平上使“勞動必得回報”和“盡職必受褒揚”等基本思想變成金科玉律。反對不盡職行為,要讓每個人在勞動中均盡心盡職。人人恪盡職守,必有最豐厚的勞動回報。這是尊重勞動的基本規(guī)律。
(4)嚴循規(guī)范。任何勞動都是一個動作連貫的過程,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都需要連貫的操作流程,而流程化又需要遵循規(guī)范和具備良好的德行。這樣勞動紀律與職業(yè)道德,必然是尊重勞動這一核心主張要衍生出來的主要問題。沒有對操作規(guī)范和職業(yè)規(guī)范的嚴格遵循,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尊重勞動的主張。
(5)遵信守時。從勞動本身來說,遵守諾言,誠實守信,精心安排計劃,增強時間觀念,珍惜一切時間,是不可缺少的勞動道德律令。勞動中分工明確,每個人責任各不相同,岡此人人皆遵信守時,是保障勞動秩序的唯一途徑。
(6)個體獨立。無論盡職盡責,還是嚴守規(guī)范和遵信守時等諸種道德律令的執(zhí)行,都必須落實到實實在在的、有事業(yè)心的個體身上。勞動中的合作和分享,必須以每個個體的實在獨立性為前提。人皆獨立,方能落實責任和分工。所以,個體的獨立性和自我抱負是必然的勞動倫理假設。當然獨立不等于孤立;前提不是結果,更不是唯一的律令。
(7)自我創(chuàng)造。這種勞動美德至少包含五層意思:一是勤勞;二是自我奮斗;三是生活目標明確;四是善于追求成功;五是自我設計和自我實現(xiàn)。勤勞是任何社會都要倡導的美德,社會主義更是如此。每個人的成功靠的是自己親身的誠實勞動,靠的是日標明確地不斷自我奮斗。勞動是一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每個人都需要認真地自我設計,認真地擬定目標,并堅持不懈地努力。當目標不能實現(xiàn)的時候,要不斷自我完善,自我反省,重新設計自我,努力實現(xiàn)自我,勞動展現(xiàn)人的本質(zhì),勞動也創(chuàng)造人的本質(zhì)。勞動本身就是人的主體力量的外化過程。因此,勞動過程和人的本質(zhì)顯現(xiàn)過程是同一的。這就決定了,人必須在勞動中才能成其為人。勞動成為創(chuàng)造自我(具有真實本質(zhì)的存在)的唯一途徑。這樣,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自我,成為每個人都需要明白的倫理道德標準。
(8)團隊精神。勞動雖然要具體化為每個個體相對獨立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但所有具體的勞動活動通常都是整體社會分工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所以,獨立的創(chuàng)造性個體之間需要相互配合,相互默契,相互關照和相互學習。離開了團隊,勞動不僅可能無法作答回報最大化,而且可能產(chǎn)生諸多負面價值。不僅如此,勞動中的團隊精神還體現(xiàn)為勞動成果、勞動經(jīng)驗和勞動快樂的分享。合作與分享展現(xiàn)著尊重勞動的高尚品質(zhì)。
(9)勞動幸福。通過勞動追求幸福是基于勞動本體論的必然道德律令。人人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勞動中人人自由,但自由是為了追求幸福,每個人追求幸福的時候不能損害他人追求幸福的權利。勞動體現(xiàn)幸福,幸福存在于勞動之中;幸福的源泉是勞動,勞動的目的是追求幸福;這是整個勞動本體論的歸宿,也是勞動幸福論的最高境界。
(10)勤儉節(jié)約。勞動成果來之不易。勞動成果必得尊重。勤儉節(jié)約并反對浪費,這體現(xiàn)了對勞動的尊重,是對勞動的道德認同之必然要求。勞動倫理要求不僅應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也應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上述十個最基本的勞動道德律令分別從道德認同的各個角度展現(xiàn)了尊重勞動的途徑,其主要旨趣是將尊重勞動之核心觀念轉換為美德行為。盡管一個社會的核心主張尚不能等同于該社會的美德,而是美德背后的原因,但美德一定要依賴于核心主張作為根基。如果從整個社會的價值系統(tǒng)之安全角度看,沒有根基的美德是終究要被摒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