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晉南地區(qū)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黃河文明孕育了這一帶淳樸的民風。晉南農村生生不息的傳統土葬習俗,構成一種獨特的法律文化形態(tài)。在內容、形式等方面,晉南農村土葬習俗呈現出典型的北方喪葬禮俗特征。這種習俗有其儒家孝道文化的根源,發(fā)揮著人心維系、社會調控、價值塑造等多方面的社會功能,對當今的法治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有所助益;同時,也存在用地問題、浪費問題等弊端,應加以法律規(guī)制和改造。
[關鍵詞]晉南農村;土葬;法文化;孝道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在傳統喪葬禮俗制度中,土葬習俗源遠流長,在中西部農村有著深厚的文化土壤。隨著現代觀念的侵入,土葬習俗在形式與過程上都有所變化,但其價值觀念仍然扎根于農村社會。晉南地區(qū)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黃河文明孕育了這一帶淳樸的民風。晉南農村地區(qū)生生不息的土葬習俗,構成了一種獨特的法律文化形態(tài)。
一、晉南農村的土葬習俗
研究山西晉南地區(qū)的喪葬文化制度,首先要從農村著手,晉南地區(qū)的農村古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晉南地區(qū)一直作為中華文明乃至亞洲古文明的代表,這里曾埋葬了大禹、介子推、司馬光、柳宗元等多位名人志士的遺骨。土葬是晉南地區(qū)生生不息的喪葬禮俗制度,即使在市場經濟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下,仍然有其發(fā)展的沃土。下面將詳細討論晉南地區(qū)的土葬形式。
論起土葬,由于土葬起源于農村,扎根于農村,發(fā)展于農村,而農村又是中國儒家文化的搖籃,儒家之本在于孝,孝之精髓在于順于父母,順于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在其終老時能侍奉左右,讓其安然的合上眼及其妥善安排其身后事。具體來說,晉南地區(qū)的土葬制度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入葬前禮儀。晉南地區(qū)農村死者的親屬在為死者入葬之前會舉行肅穆而又莊重的告別儀式,這是整個土葬儀式中耗時最長的一個階段。
首先要為為死者設靈堂。死者咽氣后,為死者穿好壽衣后要盡快在家里騰出一間空房來設靈堂。靈堂一般設于死者長子家中。如果是年長者,一般會選北房作為靈堂,秦漢以來以北為貴,選擇北房以表示對死者的敬重。設好靈堂之后,會把死者的遺體安放于靈堂之內。設靈堂一方面表示生者對死者的挽留,另一方面是為了讓眾人吊唁死者。晉南地區(qū)的農村,一般某家某戶的一位老者去世了,全村的人都會來吊唁。村民一般于白天吊唁,晚上由死者兒女守夜,守夜時,孝子孝女整夜不能安睡,懷著悲傷的心情跪于死者遺體前,守夜由死者的兒女及孫子孫女輪流進行。入殮前,死者的遺體會在靈堂內安放數天。至于停放幾天,死者的親屬會專門請村里的風水先生或有威望的老者根據死者的生辰八字測算。
第二階段,下葬禮儀。下葬是整個土葬過程中耗時較短但卻是最為濃重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下葬的當日,從早晨開始死者家里哀樂不斷,哭聲不斷,人來人往,下葬的這一天是喪葬中最繁忙的一天。
出喪。有的農村也稱為起喪。在農村的土葬中,一般會有一名村中的年長者擔任專門的執(zhí)事,負責整個喪葬過程的進行。出喪時,執(zhí)事一手端一盤由精肉和素菜拼成的拼盤,一手拿一雙白色的筷子,將拼盤與筷子放于大牛皮鼓上,說聲“請”,然后在主家?guī)兔Φ哪贻p小伙子拿起筷子吃一口,然后便去靈堂將棺材抬出。
送葬。有的地區(qū)稱為“抬墓”,就是抬棺材的意思。在這里要提一下如何為死者選擇安葬之地,“頭枕山,腳蹬水”一般是最好的選擇,但死者的配偶若已亡故,則會選擇與其配偶合葬,有生則同寢,死則同穴,同甘共苦之意?!疤埂币话阌杀敬逅勒咄盏哪行詠硖В从沉宿r村熟人社會的人際關系,也反映出晉南地區(qū)農村文化對血緣關系和親屬關系的繼承和保留。如果是同姓人為亡者“抬墓”,則一般為義務服務,如果同姓家族人由于各種原因不能為死者“抬墓”,則由“外人”來進行(農村把本家族以外的人稱為“外人”),如由“外人”來“抬墓”,則一般會付其一定的報酬。送葬時,孝子孝女孝孫等近親屬身穿孝服,頭戴孝帽,腰系麻繩,手持孝杖,按照長幼順序依次跟與“抬墓”的人后面,一路哭喪,直到墓穴所在地。除了亡者的近親屬外,其他與亡者有親屬關系的人根據與亡者遠近親屬關系也會穿上不同等級的孝服。比如,亡者的侄子侄女會只穿孝服而不帶孝杖,與亡者更遠的遠房親屬則只用戴孝帽就可以了,而且這些親屬也不會失聲痛哭,只用跟隨行孝隊伍就可以了。同村一些敬重死者的人也會為死者送去一些花圈,以示對死者的尊重,而且這一行為也會拉近與死者親屬的關系。
下墓。下墓即真正意義上的下葬?!疤谷恕币宦穼⒐撞奶У竭x好的墓地,行孝隊伍緊隨其后,到達墓地后,先將棺材置于墓穴旁邊,稍作休息,然后數人用系在棺材上的麻繩與木棍慢慢地將棺材置于墓穴內,然后解下棺材上的麻繩與木棍。下墓時,行孝人集體跪于墓穴之旁,失聲痛哭,這是整個下葬過程中孝男孝女哭得最厲害的時候,此刻最能表現出后輩人對死者的挽留,也反映出農村社會對孝文化的重視。
填土?!疤谷恕睂⒐撞姆庞谀寡ㄖ?,行孝人哭喪完之后,就該填土了。還是之前的“抬墓人”填土,或者同村的其他人也可以搭把手。填土一般要填到高出墓穴地面一米多,填土之后,眾人會在死者墳前燒花圈,之后,孝男孝女再次哭喪回去。此時,下葬基本就結束了。下葬填土時,如果當天遇大雨則表明是吉兆,意味著后輩人會風調雨順。
第三階段:下葬后服喪之禮。死者下葬后,還有送紙、一期、二期、三期直到七期以及百日的講究。死者下葬后的當晚,兒子要為去世下葬的親人送湯食,當晚要送到死者墳前。第二天和第三天晚上也要送湯食,只不過第二天晚上送到死者墳地的半路,第三天送到比第二天離死者墳墓更遠的地方,表示逝去的親人已逐漸離我們遠去。
親人為死者送完三天湯食之后,接下來就是過七期。一期為七天,七期共四十九天,渡過四十九天死者便超度到往生極樂世界。七期過后,要過百日,百日死者家屬也要宴請同村人,類似于嬰兒過百日,意義在于生命輪回,希望死者在極樂世界幸福生活。過完七期和百日,之后每年在死者忌日還要為死者過周年。
二、土葬習俗的文化根源和社會功能
以上主要描述了山西晉南地區(qū)農村的土葬過程,一種風俗孕育一種文化,在中國廣大農村尤其是中西部農村仍然保留土葬風俗的原因在于落葉歸根等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正是在這種特定的社會中,我們才可以理解,為什么當代的死者家屬愿意不計成本地按照傳統方式舉辦喪禮?!彪m然在現代化城市中,由于經濟發(fā)展供地緊張,人們很大程度上已經擺脫了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約束,實行火葬,但由于農村社會的封閉性和小農經濟的長期存在,在農村土葬依然盛行。土葬的習俗從另一個方面也蘊含著中國農村地區(qū)的法文化現象和人文關懷精神,下面詳述之。
傳承至今的中國古文明是以儒學文化為主導的,前面已經提過,儒家文化體系的核心在于孝文化的傳承與延續(xù),厚葬先人成為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古代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儒學不但統治人們的思想,而且一度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起到律法的作用。自西漢中期以來,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思想不斷影響著法律發(fā)展的進程。魏晉以后,統治者進一步貫徹儒家所倡導的以血緣關系為中心的禮儀制度,并直接影響了立法活動。晉制《晉律》時,第一次將禮中的“服制”列為律典的內容,作為定罪量刑的標準,即以喪服來劃分親屬關系的遠近親疏?!拔宸狈謩e指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喪服級別依次降低,“五服”之內,服制愈近,以卑犯尊者,處刑愈重,以尊犯卑著,處刑愈輕,服制愈遠,則反之。這就是當時的“準五服以制罪”。從這一制度中,我們可以反思出當時社會隱含了另一種制度,即以喪服為標準來衡量后輩對先輩的孝順,可以說是“準五服以制孝”。“五服”之內,服制愈近,后輩為先人戴孝愈重,服制愈遠,后輩為先人戴孝愈輕。當時以律法的形式將這種喪葬禮俗制度確定下來,足見中國自古的喪葬制度就閃爍著法文化的光芒?!拔宸肼伞钡姆ㄎ幕瘋鹘y一直保留至今,在今天山西晉南地區(qū)農村的土葬中,親屬為死者穿孝服,孝服的標準也是以“五服”來劃分的,與死者血緣關系近的親屬須全身戴孝,與死者血緣關系遠的親屬則只用穿孝袍或只用戴孝帽就可以了。
對于土葬制度的社會功能,在法律意識薄弱的農村地區(qū),社會習俗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土葬的葬禮將死者的近親屬甚至全村人聚攏到一起,促進了人際關系的和諧發(fā)展。有的村民或者近親屬之間長期存在矛盾,經過葬禮的人緣聚合可能會有所緩解,減少了糾紛的發(fā)生?!爸贫扔绊懭藗冃袨榈囊粋€重要原因在于制度中存在儲存著信息和規(guī)則。這些信息和規(guī)則替代了個人思維的必要性。制度的一項重要功能是強化人們對某些領域和規(guī)則的記憶,而同時忽略其他領域和規(guī)則,通過這種記憶系統來引導人們的注意力?!贝送?,對死者的埋葬也是一種心理撫慰,傳承了中國死者為大的孝道文化。
三、土葬習俗的法律規(guī)制
土葬制度發(fā)展到今天已被城市文化所摒棄,但農村地區(qū)的土葬仍然需要政策的引導,法律的規(guī)范。在土葬過程中,出現了大擺筵席,鋪張浪費,互相攀比的現象,這不利于農村和諧文化的發(fā)展。此外,當下許多中西部農村的土葬墳場用地多為農民自家的農地,政府并未為其劃撥專門的用地,出現了墳場用地零散不堪較為混亂等等現象。為此,需要出臺一些法律政策加以指導,但農村畢竟是以人情因素為核心的小團體社會,法律的強制力在農村地區(qū)相對較弱些,故需要制定一些柔性法律結合當地習俗對喪葬中出現的浪費現象用地混亂現象加以制止。
土葬習俗作為農村文化的一部分,將其納入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體系,有利于實現農村多元文化體系的構建和社會主義和諧法文化的發(fā)展。在充分協調好農村供地需求與人際關系的前提下,可以探討研究等土葬制度。
參考文獻:
[1]李松柏.陜西關中喪葬禮俗的文化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1-07-11.
[2]徐君.行將消失的儀式:重慶云陽縣高陽鎮(zhèn)傳統喪禮記略[J].1999(4):11.
[3]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4]喻中.鄉(xiāng)村喪禮的邏輯:一個法人類學的考察[J].2011,(4)10-12.
[5]周雪光.制度是如何思考的[J].2001,(8):16.
作者簡介:車肖妮(1990- ),女,山西運城人,西安財經學院經濟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經濟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