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與“散文詩”,兩者僅一字之差,看起來就像同卵雙胞胎,而實際上呢,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在某些方面兩者甚至背道而馳。所以,當一本集合了散文和散文詩的作品,比如吳長忠先生的《知了》,出現(xiàn)在我面前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好自信的冒險。
但是,讀完《知了》,我發(fā)現(xiàn)自己之前的擔心完全是不必要的。世事無絕對,能寫好散文同時也能寫好散文詩的人,畢竟還是有的。《知了》便是明證。
《知了》中的散文,最動人的當是那些“憶舊”之作,如《母親的眼淚》《拉煤記》《窮家之樂》《三位大嫂》《給爺爺祝壽》等。作為一種緊貼生活和情感的寫作,憶舊散文似乎更能通過文心昭示人心,因而最能體現(xiàn)散文排斥虛假、反對矯飾的文體特征,也最能顯現(xiàn)散文自身所達到的境界。吳長忠先生的這一組憶舊散文,不僅寫得淳樸生動、真誠感人,也寫出了自然大方的風度和自在清澈的心境,讀起來貼心入肺,令人難忘。它們的動人首先來自于作者獨特的筆調(diào)。吳長忠先生是以一種質(zhì)樸、寬厚的話語方式,從日常的細節(jié)入手,回顧生活里的真實事件、抒發(fā)人生中的獨特感受,在娓娓道來之時暗藏淡定從容,又盡顯平實親切。而這些散文更為深入也更為持久的力量,則來自于文字所呈現(xiàn)的心性和情懷。作者不僅是在用心觀察世界、用情體悟人生,還是在以內(nèi)心的省察和精神的升華,將經(jīng)驗與感受加以反芻和提煉,在表達真心真情、呈現(xiàn)真意真我的基礎(chǔ)之上,構(gòu)建、衍生出自身的意境與氣象。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不管苦難還是歡欣、親情抑或“人情”,在他寫來都是溫情而不泛濫、樂觀而不虛夸、通達而不矯飾。從這些看起來樸實無華的文字之中,我們讀到了一種豁達本真的胸懷,以及一顆淳厚的赤子之心。。
《知了》中的散文詩則呈現(xiàn)了另一種面貌,更確切地說是另一種風采。作者用優(yōu)雅的語言和悠深的意象,輔以深切的情感,來贊美故鄉(xiāng)、雪原、月光和炊煙,來詠嘆布谷鳥、石頭、河流和湖泊,來敘寫向日葵、蒲公英、櫻花與荷。而在所有這些詩意而深情的美好之上,是作者發(fā)自靈魂深處的終極追問,對那些關(guān)于永恒與無限、實在和虛無、個體和偶在,關(guān)于價值和意義、自由與孤獨、美和愛的問題的索問與思考。因此,這些散文詩,不單是詩意盎然的描寫、情思綿長的表達,也是生命哲理的探求與思辨。作者把抽象的精神性的思索和感悟,自然地具象于有靈且美的萬物之中,深情地完成了對思想的詩性表達,由此成就了這些融詩意、情感、哲思于一體的散文詩。如果說散文最能體現(xiàn)寫作者的胸襟與心性,那么,散文詩在彰顯寫作者的才思和文采之時,更能清晰標示出他的思想刻度和心靈深度,所以,一個敏銳深刻的靈魂就從《知了》的散文詩中顯影而出。
也由此,我想,一旦完成對《知了》的閱讀,我們可能會更加相信,文字通向的是人的心靈。(任瑜,文學博士,青年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