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么磋
走進農(nóng)村藏區(qū)小學的課堂經(jīng)??梢钥吹竭@樣的情景:老師講課時,學生端端正正坐在板凳上好像很認真地聽課,但目光漂浮不定,兩眼無神;當老師提一個問題讓學生回答時,大部分學生會害羞地低頭不語,生怕點到名字,即使偶爾有一兩個舉手回答的學生,站起來的回答也是結(jié)結(jié)巴巴,有頭無尾,這樣的課堂使教師無從下手,就形成了教師自問自答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呢?就我們學校來說,有這樣幾個原因:(1)學生大多數(shù)來自偏遠的藏區(qū)山寨,語言溝通困難。(2)學生見識少,課文中講到的內(nèi)容第一次接觸到,根本說不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3)平時接觸各類書籍的機會不多,所以閱讀量也少。
面對這樣一群學生,從入學一年級開始就應(yīng)該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能力,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那么,如何讓天真無邪的學生產(chǎn)生閱讀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呢,使學生在生活中和其他人的交流更加輕松美好呢?
我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培養(yǎng)閱讀興趣
由于藏區(qū)學生在入學前閱讀量幾乎為零,而且許多家長根本不識字,所以這些孩子在家中得不到任何閱讀方面的指導和書籍,繼而造成閱讀起步晚,閱讀能力比同年級的孩子弱。對這些孩子閱讀方面的指導也集中在課堂時間,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閱讀時,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形式趣味閱讀,能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面對不同的文章讀出不同的語氣,閱讀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個人讀、分組讀、齊讀、分角色讀……無論采取哪種方法,重要的是教師能針對學生實際因勢利導,讓朗讀成為學生的精神食糧。
二、找一些圖文結(jié)合的書籍,從圖入手,讓學生從淺顯易懂的圖畫中去想象,再結(jié)合文字理解,提高閱讀能力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藏區(qū)的孩子大多存在語言障礙,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閱讀時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引導學生從最簡單的語言文字入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讓學生有一個適應(yīng)的過程。低年級課文中大都配有形象、生動、活潑的插圖,并且大部分插圖包含有聲情并茂的故事情節(jié),低年級小朋友都比較喜歡故事,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利用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景,達到師生共情,讓閱讀在想象中更上一層。
三、讀書與思考相結(jié)合,在讀中學會思考,在思考中學會表達
由于低年級的學生認知能力有限,許多時候都是為讀書而讀書,老師一布置閱讀內(nèi)容,有些學生只圖完成任務(wù),拿起書本順口就念,根本不知道自己讀的是什么沒有內(nèi)容。如此下來,即使讀上幾遍甚至十幾遍還是一無所獲,根本沒有任何意義。俗話說:“讀書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睕]有思考的閱讀,是感悟不到文章真諦的。所以,一開始教師就應(yīng)該給學生引導一個正確的閱讀方法,讀書時不僅要會認書本上的生字,而且養(yǎng)成邊讀邊思考的習慣。拿到一篇文章后圈出不認識的生字,用自己的方法解決這些生字的讀音,了解字義;想一想每一句話的意思;讀到每一小段都想象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事,如果讓自己編的話,會怎樣寫下去;思考一下作者為什么這樣寫,這樣的文章有趣嗎……這樣讀完一篇文章后,很多學生再不可能是一臉茫然的表情,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收獲。
堅持利用上述三種方法,經(jīng)常性地對藏區(qū)農(nóng)村小學生進行閱讀訓練,相信對提高他們的說話能力,促進他們的語言發(fā)展會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