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_張藝芳 溫州報道
“科學狂人”的山水田園整合課
本刊記者_張藝芳 溫州報道
2012年12月,陳耀在江西省遂川縣新澤小學
陳耀在溫州當?shù)氐男W科學教育圈兒小有名氣,他近期獲了兩項有分量的獎。
一個是2015年8月14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頒給的首屆“全人教育獎提名獎”,教育學者朱永新是評委之一,楊東平教授為他頒獎,入圍者還有蔡朝陽、魏勇等名師。而后,他以“全科式教育體系設計者、山水田園課程締造者”的身份知名于教育界。領獎臺上,陳耀笑起來依舊是眼睛瞇成一條縫。
1994年,陳耀從浙江樂清師范學校畢業(yè),成為一名語文教師,因其父認為做一個自然課老師,聽著都不那么有分量。三年之后,依然拗不過自己的喜好,還是教了科學課,那時還叫自然課。
另一個獎是2015年9月9日公布的“全國杰出中小學教師獎”,選拔歷經(jīng)三年,從全國300多個優(yōu)秀者中篩選而出。9月8日在北京頒獎,陳耀并未出席。因下午有一場重要的沙龍——山水田園課程的跨界資源整合沙龍,他留在了溫州,讓朋友幫他代領了獎牌。
名師閃耀,是辦好一次沙龍不可或缺的。這次沙龍,集合了陳耀名師工作室、鄭可菜名師工作室、陳素平名師工作室、潘旸名師工作室四個團隊,陳素平和潘旸兩位老師做主持,鄭可菜老師參與沙龍的討論,陳耀是這次沙龍的組織者。參與進來的老師或校長,多是來自溫州市區(qū)周邊的一些農(nóng)村小學。
樂清市虹橋鎮(zhèn)第一小學的科學課教師鄭士青分享了他們學校的蘑菇課程。蘑菇工作坊建立之初,招募到了幾十個學生,老師和學生查資料、請教附近的蘑菇種植戶,摸索了很多次,半年之后種植成功??偨Y(jié)經(jīng)驗之后,師生編寫出蘑菇種植手冊。而后,蘑菇大棚不斷擴大,一個級段的學生成為蘑菇種植管理的主力軍,學校的語文、數(shù)學老師也參與進來,鼓勵每個孩子設計一個關于蘑菇的“微課”。蘑菇課程的開發(fā),離不開名師的引領。
溫州市籀園小學的草坪上,學生駕駛無人機
溫州城鄉(xiāng)之間的教師聯(lián)系頻繁。教育領域素來有“師帶徒”的傳統(tǒng),在其他城市,頂多局限在一所學校內(nèi),或者一個城區(qū)內(nèi)的兩位老師之間。2008年的一天,當潘旸和陳耀兩位老師領到任務,要去虹橋一小幫學校老師建立完整的課程體系時,他們都對這樣的任務頗感意外。
當時,樂清市虹橋一小師資弱小,口碑一般,離溫州市區(qū)有兩個小時的車程,兩位老師在這之間往返頗耗精力,一個月至少到訪一次。語文老師潘旸研究兒童閱讀十幾年,帶來自己的課程理念,陳耀則以科學教師的視角,根據(jù)學校的現(xiàn)有資源,提出課程設計創(chuàng)意。兩年后,學校的蘑菇課程建立,水培課程、車輛模型課程也慢慢發(fā)展起來,虹橋一小的孩子成績提高很快,學校漸漸得到家長的追捧,校舍也被重新改造了一番。
在溫州,因為與上海之間交通便利,向往出國的孩子常被家長們送到上海就讀國際高中,為出國留學做準備,同時形成一條很成熟的產(chǎn)業(yè)鏈。不過,從當?shù)厝酥v述中聽到更多的是,溫州本地人更重視家庭,喜歡把子女留在身邊。聽到這里,便不難理解教育局的這個舉措——在農(nóng)村小學建立名師工作站,能集中名師力量來彌補農(nóng)村小學的師資弱勢。這次嘗試,也讓老師們嘗到全科教學的甜頭。
沙龍上,溫州中學的語文特級教師鄭可菜帶著她的課程而來,給大家展示課例:《用傳統(tǒng)節(jié)日元素,上出語文課的鄉(xiāng)土味》。鄭可菜言談幽默風趣,在語文教學上小有收獲。不過,她疑問的是:對于高中教師來說,把自己負責的科目教好已算難得,如果實行全科教學,難度可想而知。
打破學科界限,設計出自己的“全課程”體系,理念固然好,可如何執(zhí)行呢?沙龍里的老師們都陷入沉思。
打破尷尬局面的是馬志娟,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主任。她認為:今天我們所談的“全課程”,全稱可能是“全科課程”,像大學現(xiàn)在講通識課程,或者說是學科融合。我想它的核心應該是打破學科的隔閡,那“全人”是不是更合適呢?“全科”意味著老師要全能,十八般武藝都得懂。這可能嗎?即使是在小學,我想也是非常難做到的。所以,你用“全人”的話,更多的是指一個理念,而非一個工具。“全科”的話就沒有學科之分了,“全人”強調(diào)的是不管你怎么設計,最后的出發(fā)點是有一個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生。
在首屆“全人教育獎”的頒獎現(xiàn)場,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教授就曾提出:“高等教育階段的‘全人教育’應該從基礎教育開始,‘全人教育’之‘全’,包含人的理智、情感、美感、創(chuàng)造力和精神潛能,同時蘊涵著一種廣博的世界觀:關心環(huán)境、關心和平、關心全人類?!?/p>
印象巴學園系列課程之一《水利傳奇》,圖為學生航拍的麗水古鎮(zhèn)
討論到這里,沙龍在藤橋中心小學落幕,陳耀和鄭可菜老師的下一步合作,將是為這所農(nóng)村小學提供課程指導。
籀園小學是溫州市最好的小學,陳耀在這里教了十幾年書。9月8日上午,在籀園小學的草地上,陳耀給五年級的小學生上了一堂科學課——《開學第一課:無人機駕駛》。
陳耀的臉上有斑駁的陽光,學生們則在大樹下的陰涼里,四人一小組,圍在小四方桌周圍,在海綿墊子上坐下。八臺無人機以閱兵時的出場順序展現(xiàn),有了下面的這段對話。
陳耀問:“你們發(fā)現(xiàn)閱兵式上的飛機有什么特點?”
“飛機屁股后面有彩色的煙霧!”
“這個算是特點嗎?你買個彩彈掛在自己屁股后面,跑起來也會有彩色的煙霧?!焙⒆觽冃ψ饕粓F。
孩子們在陳耀的提問中,說出了幾種飛機構(gòu)造的不同,有螺旋翼的,有后推式的。接著是分發(fā)竹蜻蜓,他讓孩子們研究“竹蜻蜓是如何飛起來的,如何才能飛得更高”。孩子們起身玩起了竹蜻蜓,并把觀察記錄在本子上。通過一步步地感受和操作,孩子們的嘴里說出了“離心力”和“助推力”這樣的詞匯。
助教老師駕駛起無人機,學生們瞬間興奮起來,眼睛追著無人機不停轉(zhuǎn)頭。一節(jié)45分鐘的課很快結(jié)束了。孩子們意猶未盡,幾個高個子的男生架著無人機開始拍照。投在陳耀臉上的陽光,變成了幾顆汗珠。此時遇上市長來視察,并跟陳耀聊了一下無人機課程的開發(fā)。
教師的名氣,或許與近十幾年教育界的造星運動不無關系:有越來越多的獎項面對教師群體,國家的千百萬名師名校長計劃,學校依靠教師的名氣來辦學,家長也愿意為優(yōu)質(zhì)教育投入更多資金……偶爾有老師艷羨地提到2007年陳耀與時任總理溫家寶的那次握手。在那之前,他的家庭實驗室只是局限在籀園小學一所小學,得到總理接見之后,借助名氣,家庭實驗室得以在市里推廣。
家庭實驗室,是陳耀為了提高每個孩子的科學素養(yǎng)想出的辦法:“讓每一個孩子都親近科學課,而不是成為一件看似高大上的事?!毙r候,陳耀就表現(xiàn)出對科學的興趣,經(jīng)常趴在少年宮的窗子前,看著當年他自己的老師——施民岳老師如何教孩子制作船模和飛機模型。到就讀于樂清師范時,陳耀參加了科學調(diào)查小組,常常周末與同學上山考察,兩年時間,共同完成了“樂清市野生菌類項目調(diào)查報告”,后來獲得浙江省生物百項競賽二等獎。
家庭實驗室是這樣運營的:學生先選擇家中一角作為場地――家庭實驗室;再確定研究項目――家庭實驗項目;讓父母、親人參與指導――家庭實驗指導師。這樣,學生在課堂內(nèi)的學習便可與課堂外的實踐形成互動。如今,據(jù)各個學校聯(lián)合統(tǒng)計,家庭實驗室已發(fā)展到2萬個。家庭實驗室,又被陳耀命名為“一千零一夜”計劃,意味著學生從三年級開始接觸科學課,到六年級小學畢業(yè)的一千多個日子,將是一段非常奇妙的旅程。
事實如他所愿。在陳耀的學生中,發(fā)明木槿液洗發(fā)水的滕甘雨為人知曉。一次去鄉(xiāng)村做調(diào)查,滕甘雨帶回來了十幾個選題,其中之一是:發(fā)現(xiàn)木槿液有清潔的功效。和老師反復推敲之后,學生選擇了這個研究項目。實驗過程中,陳耀用木槿液洗過幾次頭發(fā),滕甘雨往里面加草木灰,發(fā)現(xiàn)洗得更干凈。剛開始木槿液沒有加熱,時間久了會發(fā)霉,頭發(fā)洗了之后,也很招蚊子。不斷地改進之后,進行試用效果反饋。很簡單的一個家庭實驗,拿了澳門的創(chuàng)新實驗賽二等獎,專利賣給了一個臺灣的商人。
石公田小學的孩子,下午去捉蚯蚓
朱利峰老師在第二屆桂馨·南懷瑾鄉(xiāng)村教師獎的頒獎典禮上
陳耀在科學課上花了不少功夫:指導學生的家庭實驗室,與學生約好的話,他會去學生家里看看他們的實驗室,解決一些實驗上的小困難。工資和獎金,拿出一大部分來買無人機。學生表現(xiàn)優(yōu)秀,積分多的話,可以領取一臺無人機。他還舉辦每年一次的“少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自己掏腰包獎勵孩子,最高獎項的獎金是5000元?!吧倌曛Z貝爾獎”源于陳耀的一個設想:想要培養(yǎng)首位本土的物理諾貝爾獎獲得者。
這些,在家長和其他老師看來,都是瘋狂的,他也有了“科學狂人”這個名號。“科學狂人”名聲一起,來訪者不斷,到今天,陳耀2015年前的所有教學和成長故事似乎都被挖掘殆盡。當記者就要無望而歸時,看到他又有了新的氣象。
《無人機駕駛》那節(jié)課后,陳耀透露,“這樣的課程,得連著上一上午,或者一天才能上完?!边@也是他向往去鄉(xiāng)村小學開發(fā)課程的原因。
2009年,“蘋果樹之友”少年科學院成立,陳耀曾試著在節(jié)假日舉辦3~5天的“蘋果樹之友”科考活動,繼而又形成了印象巴學園的一系列課程——《天工開物》《竹林仙蹤》《農(nóng)耕傳奇》《水利傳奇》《生命傳奇》《地球密碼》。所有這些課程,都以山水田園為場所展開,并融合其他小游戲——露天電影、團隊活動?!短旃ら_物》課程,是全部圍繞這本書的內(nèi)容設計的探索活動,活動中,老師帶著孩子用無人機航拍麗水古鎮(zhèn)。
印象巴學園系列課程的探索,為山水田園課程埋下伏筆。當陳耀行走在山水田園中,他的表情格外舒展。
如果田園課程吸引很多鄉(xiāng)村孩子回歸,能把鄉(xiāng)村小學的生源拉回來,價值很大。很多在一線城市生活的流動兒童,并不能得到城市的認可。讓教育回歸鄉(xiāng)村,真的很了不起。
沙龍之后,9月中旬的一個下午,陳耀驅(qū)車從溫州市籀園小學,開往永嘉縣花坦鄉(xiāng)的石公田小學,路過之處,樹蔭夾道,稻田盈綠,小溪就在公路一側(cè)流淌著。
目前,石公田小學僅有29名學生,5位教師中有3位科學課教師——朱利峰、林世亮、林恒雷。朱利峰老師來到這所學校,還有一段淵源。1995年,朱利峰從樂清師范學校畢業(yè),去了一所村小教書,他花很多時間備課,然而,在那所農(nóng)村小學,慢慢地他受到其他老師排擠。一年后,朱利峰下海創(chuàng)業(yè),生意做得還不錯。期間,他的教職一直留在農(nóng)村小學。
2010年,教職即將被收回,他到了重新選擇是否回來的路口?!拔议_了那家公司,招收到的大學生能力一般,不想付出更多努力,卻期待著更高薪水。我覺得問題出在教育?!痹偃紤]之下,他選擇了回到農(nóng)村小學,重新做一名教師。
2010年春季開學,朱利峰來到石公田小學任教,面前學生的現(xiàn)狀,他頗為擔憂,在石公田小學就讀的孩子,父母對他們的關注并不是很多。
2010年秋季開學,陳耀出現(xiàn)在石公田小學的教室前。那時,虹橋鎮(zhèn)第一小學的課程體系慢慢成型,陳耀結(jié)束了對它的指導,到處尋覓下一處一起開發(fā)課程的村小。來到石公田小學,兩個老同學見面了,都覺驚喜。用朱利峰老師的話說,“陳耀像天使一樣,在需要的時候就來了?!?/p>
5年來,石公田小學的山水田園課程日漸成熟。
以《油菜花開》為例,春天時,油菜花開,科學課老師朱利峰將學校的二十幾個孩子帶到了油菜花田中。孩子們拿出繪畫工具,端坐在油菜花田中,聞著撲鼻的花香,將眼前的之景變成畫紙上的風景。
一個半小時之后,孩子們交了畫作??茖W課開始了,學生拿著老師帶來的放大鏡、小鑷子、盤子等工具。孩子們嘰嘰喳喳開始觀察,邊觀察邊討論,把油菜葉子的數(shù)量多少、葉片特征記錄在老師發(fā)的單子上,孩子們摘下幾朵油菜花,取出花瓣、萼片、雄蕊、雌蕊粘在記錄單上。油菜花田中的動物以及伴生的植物也被觀察記錄下來。
記錄完畢,孩子們圍在一起,興奮地說著自己的發(fā)現(xiàn),偶爾還要提出質(zhì)疑和討論。下午,在語文老師朱月娥的引導下,學生們又開始了對這次活動課程的寫作。從暮春到初夏,油菜花開的這幾個月,孩子們幾次去油菜花里科學探究。一門油菜花課程,才算結(jié)束。
這樣一堂課,記者在路培琦(小學科學教育界的泰斗之一)老師的“探究——討論”式的教學法中也有所領略。路培琦師承美國哈佛大學科學教育學者蘭本達,而朱利峰最近在看蘭本達的書。
石公田小學的孩子們上了很多次這樣的課程,但一直苦于沒有記錄,未能整理成完整的課程體系。幸好,這學期林恒雷老師主動申請從城市小學調(diào)過來,女老師通常更擅長整理和歸納。朱利峰挺開心:“整理的重任就交給林恒雷老師了。”
石公田小學一間不大的辦公室里,中間放了一張辦公桌,四周的墻上放置了十幾架航模,近幾年參賽榮獲的獎杯以及一個皮劃艇。林世亮老師很年輕,不過,他已經(jīng)持有無人機駕駛證。樓上,還有一個圖書室,公益機構(gòu)捐贈了上千冊書。下一步,朱利峰打算給孩子多上一些閱讀課。
如今,在石公田小學讀書的孩子,能享受到比城市小學更有趣的課堂。教育公益聯(lián)盟秘書長滿好評價,“如果田園課程吸引很多鄉(xiāng)村孩子回歸,能把鄉(xiāng)村小學的生源拉回來,價值很大。很多在一線城市生活的流動兒童,并不能得到城市的認可。讓教育回歸鄉(xiāng)村,真的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