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彩霞 肖 晶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湖北武漢430073)
晚近我國刑法解釋立場之爭的實證分析*
——以2004年至2014年期刊論文為樣本
蘇彩霞肖晶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湖北武漢430073)
晚近十年是我國刑法解釋立場之爭迅速發(fā)展的十年。實證研究表明,十年間刑法解釋立場對峙熱度逐年升溫且勢頭不減,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兩大陣營力量對比日趨明顯,在支持者的人數(shù)、發(fā)表的論文數(shù)上,實質解釋論陣營占數(shù)量優(yōu)勢。刑法解釋立場爭議理論熱度持續(xù)不減,原因在于這場有關刑法解釋立場的對峙關系到我國犯罪構成體系今后的發(fā)展方向,將最終決定我國刑法解釋學深度發(fā)展的可能性,因而可以預見,未來這種理論之爭仍將繼續(xù)。刑法學者應當推動理論爭議超越解釋立場的對峙,向著“犯罪構成理論及刑法解釋學的發(fā)展方向”這兩個更加深入的議題發(fā)展。
刑法解釋;實質解釋論;形式解釋論;實證分析
近年來,關于刑法解釋立場中實質解釋論與形式解釋論的爭議,成為我國刑法學界高度關注的熱門議題。晚近十年(2004年至2014年),發(fā)表在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來源期刊的以刑法解釋為主題的文章共計558篇(在中國知網(wǎng)搜索引擎中,以“主題”為主字段、以“刑法解釋”作為關鍵詞,對中國知網(wǎng)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2004年至2014年5月14日的文章進行全面搜索,得出上述數(shù)據(jù))。其中,與“形式與實質的解釋立場對立”這一主題相關的文章共計275篇。本文以這275篇文章為實證分析的研究對象,力圖厘清這場有關刑法解釋立場的理論爭議的發(fā)展脈絡,追尋其產(chǎn)生的成因及理論背景,探究其對我國刑法理論發(fā)展的影響。
我國刑法學界對刑法解釋立場問題的重視,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有關刑法解釋立場文章的發(fā)表數(shù)量及所占比例,二是對這一問題關注度的持續(xù)性。這兩個方面在表1中得到反映。
表1 “刑法解釋立場”文章與“刑法解釋”文章之數(shù)量比
2004年至2014年發(fā)表的有關刑法解釋立場的論文共275篇,占全部有關“刑法解釋”文章的49%。經(jīng)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關于“刑法解釋”的全部文章,可以細分為六個方向:第一,實質解釋論與形式解釋論的解釋立場對峙;第二,刑法解釋權的存廢、配置與解釋體制改革;第三,刑法有權解釋的效力層級與時間效力問題;第四,單純討論具體解釋方法而沒有表達作者的態(tài)度;第五,解釋方法在個罪與具體法條的解釋中的運用;第六,綜述類論文。有關“刑法解釋立場”的文章,以一個理論方向,占據(jù)了所有刑法解釋文章發(fā)表數(shù)量的半壁江山,足以表明我國刑法學界對解釋立場問題傾注了極大的關注與熱情,也反映出刑法解釋立場問題的重要理論地位。
刑法學界對刑法解釋立場問題的重視,還表現(xiàn)在對該問題的持續(xù)關注。從2004年開始,有關刑法解釋立場的文章占比就逐年上升,而自2007年起,有關刑法解釋立場的文章在當年有關刑法解釋的文章中年均比例均在50%左右??梢姡谭▽W界對刑法解釋立場問題的關注,不但關注熱度高,而且持續(xù)時間長。十年間該主題的年均發(fā)文量為27.5篇,其他任何刑法問題均未受到如此長時間、高密度的關注。同時,這也說明刑法解釋立場之爭至今仍未有定論。
刑法解釋立場爭議理論熱度持續(xù)不減,原因有以下兩點。
其一,刑法解釋立場的對峙,關系到我國犯罪構成體系在今后的發(fā)展方向。刑法解釋立場的對峙,表面上看來是對解釋方法的爭議,實質上是對構成要件是否需要實質化的爭議。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的對立,實質是關于構成要件論的爭議?!皬倪壿嬌险f,由于行為構成要件說將構成要件視為價值中立的現(xiàn)象,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均等地包含了違法行為與非違法行為,故對構成要件只能進行形式的解釋。而違法類型說必然要求構成要件說明行為對法益的侵害與威脅,因而應對構成要件進行實質的解釋?!雹購埫骺骸缎谭ǖ幕玖觥?,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頁。我國解釋立場對峙的實質,其實是犯罪構成理論轉型過程中的走向問題。實質解釋論者主張,刑法解釋的實質論立場是與構成要件的實質化發(fā)展相呼應的。②齊文遠、蘇彩霞:《犯罪構成要件符合性判斷價值屬性辨正》,《法律科學》2008年第5期。形式解釋論者則主張返回貝林的形式化的構成要件論,認為這才是保障我國刑法法治目標實現(xiàn)的唯一途徑。③鄧子濱:《中國實質刑法觀批判》,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11-312頁。由此可見,實質解釋論與形式解釋論都試圖影響我國犯罪構成理論的變革方向。
其二,刑法解釋立場將最終決定我國刑法解釋學深度發(fā)展的可能性。按照實質解釋論的立場,刑法解釋學應當跨越“李斯特鴻溝”,④參見[德]克勞斯·洛克辛:《刑事政策與刑法體系》,蔡桂生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7頁。將刑法目的與刑事政策作為刑法解釋的依據(jù)。依此,刑法解釋學有必要向刑事政策學和法社會學領域擴張。按照形式解釋論的立場,刑法解釋學應當恪守刑法規(guī)范的邊界,不應當在刑法文本之外尋求刑法的目的或價值,否則就是對罪刑法定原則的違反。依照這種主張,刑法解釋學應當放棄對刑事政策與社會現(xiàn)實的關照,轉向語義學與語用學方向發(fā)展。
正因如此,刑法解釋立場的理論對峙對我國刑法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理論影響。
首先,刑法解釋立場的對峙正在推動我國刑法學的學派形成。刑法解釋立場的爭議,以構成要件解釋領域為中心,卻成為實質刑法觀⑤劉艷紅:《實質刑法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34頁。與形式刑法觀⑥同前注③,鄧子濱書,第305頁。之間刑法哲學立場爭議最重要的論戰(zhàn)場域,推動了我國刑法學者對自身所持理論立場的自我反省,從而有利于我國刑法學派的形成與發(fā)展。此外,解釋立場的爭論還推動學者在其他問題上反思自己的立場,例如曲新久教授在反思刑法解釋立場的同時,也反思了在刑法解釋是否要遵循“利于被告原則”這一問題的立場,并得出了支持“解釋利于被告”的立場的結論。⑦曲新久:《刑法解釋若干問題》,《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這種對立場的反思,必然促使學者更加清醒地認識不同立場間的區(qū)別,也更加注重自己的立場一致性,從而有利于我國刑法學派的形成與發(fā)展。
其次,刑法解釋立場的對峙直接推動了我國刑法解釋理論的縱深發(fā)展。第一,解釋立場的對峙為刑法解釋學的發(fā)展引入了大量新思路、新方法,極大拓展了我國刑法學研究的理論視野。在解釋立場爭議過程中,學者引入了包括類型化思維⑧齊文遠、蘇彩霞:《刑法中類型思維之提倡》,《法律科學》2010年第1期。、解釋方法位階⑨參見蘇彩霞:《刑法解釋方法的位階與運用》,《中國法學》2008年第5期。、現(xiàn)象學解釋學理論⑩許發(fā)民:《論前見、法律事實與刑法解釋》,《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等解釋學方法,以風險社會理論為代表的各種社會學理論,?勞東燕:《公共政策與風險社會的刑法》,《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以及倫理、習慣、文化、民意等解釋資料,?參見童德華:《從刑法解釋到刑法論證》,《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蘇永生:《“文化的刑法解釋論”之提倡——以“賠命價”習慣法為例》,《法商研究》2008年第5期。極大豐富了我國刑法解釋學的方法論與解釋資料來源,推動我國刑法解釋理論不斷創(chuàng)新。在引進新思路、新方法的同時,刑法解釋立場的對峙還促進了學者對既有解釋方法的反思。學者在爭論解釋立場的過程之中,必然要依據(jù)自己所持的立場對現(xiàn)有解釋方法的利弊得失作出臧否,從而推動對現(xiàn)有解釋方法的深入檢討。例如,針對擴張解釋,陳興良教授認為“擴大解釋的限度是必須有利于被告人”,代表了形式解釋論的觀點;而張明楷教授不認同這種觀念,代表了實質解釋論的立場。①張明楷:《實質解釋論的再提倡》,《中國法學》2010年第4期。第二,刑法解釋立場的對峙推動了我國刑法學界對刑法解釋論與罪刑法定原則關系的深入認識。實質解釋論者認為,實質解釋論是對罪刑法定原則實質層面的實現(xiàn)與體現(xiàn),實質解釋論的核心主張與罪刑法定原則的實質側面高度契合。②參見蘇彩霞:《罪刑法定原則的實質側面:起源、發(fā)展及其實現(xiàn)》,《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3年第1期。形式解釋論者則認為,只有堅持對罪刑法定原則的形式理解,堅持對刑法進行形式解釋,才是真正的堅持罪刑法定原則。③同前注③,鄧子濱書,第177頁。第三,刑法解釋立場的理論對峙,促使學者對刑法解釋的具體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在筆者分析的全部275篇有關刑法解釋立場的文章中,通過研究一個具體問題來闡發(fā)作者立場的文章有67篇,達到了24%的比例。在文章中附帶論及刑法解釋具體問題,則幾乎是每篇文章必有的部分。這表明,學者在論證刑法解釋立場問題的同時,也在深化對具體問題的分析與探討,在論述具體問題上更加注重與自己的解釋立場保持一致。這無疑有利于我國刑法解釋論中具體問題研究的深入發(fā)展。
最后,解釋立場的對峙推動了我國刑法學領域社會科學法學的發(fā)展。社科法學提倡社會科學理論在法學解釋中的運用,強調在對法律的解釋中,不僅要注重各種規(guī)范解釋方法,也要重視倫理、經(jīng)濟、文化、情感等各種社會學解釋資料的作用。④參見前注,童德華文、蘇永生文。如前所述,我國刑法解釋論立場的爭議,引入了大量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社會科學的解釋資料,突破了形式解釋論對刑法解釋外源性理論和解釋資料引入的限制,從而為社科法學在刑法領域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契機,順應了我國社科法學迅猛發(fā)展的大趨勢。⑤蘇力:《中國法學研究格局的流變》,《法商研究》2014年第5期。
在持續(xù)近十年的有關刑法解釋立場的理論爭議中,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對峙之力量對比逐漸明顯。(參見圖1A、圖1B)
圖1A
圖1B
以“解釋論立場”為主題的275篇文章中,立場鮮明支持實質解釋論的文章占全部文章的62%,而支持形式解釋立場的文章占24%,折中論者占14%。實質解釋論與形式解釋論的分歧,在發(fā)表文章數(shù)量上,兩者對比顯著。在文章所發(fā)表的期刊上,發(fā)表在CSSCI收錄期刊的實質解釋論觀點的論文有94篇,占持該立場的論文總量的55%,形式解釋論的文章有29篇,占其總量的44%。一般來說,發(fā)表在CSSCI期刊上的文章要比普通期刊論文的學術影響力大,可以判斷,實質解釋論在影響力上更占優(yōu)勢。
文章質量還有一個重要表現(xiàn)在于對外文注釋的使用。①王政勛:《刑法解釋問題研究現(xiàn)狀述評》,《法商研究》2008年第4期。作者駕馭和運用外文資料的能力,是作者語言能力、資料搜集、處理能力等一系列研究能力的綜合反映,也反映了作者在進行研究的時候所具備的理論視野。對外文注釋使用情況的統(tǒng)計如圖2A和圖2B所示。
圖2A
圖2B
在運用外文原文文獻的能力上,刑法解釋立場的論文引用外文原文文獻的平均個數(shù)分別為5.84(實質解釋論文章)、5.41(形式解釋論文章)、3.72(折中論文章),均表現(xiàn)出我國刑法學研究者外文文獻運用能力的整體提高,也反映出我國刑法解釋研究視野的拓展。引用外文原文注釋數(shù)量在10個以上的論文中,實質解釋論占38篇,形式解釋論占11篇,折中論占3篇。
綜上可見,實質解釋論在這場對峙中占優(yōu)勢地位。刑法實質解釋,是對其現(xiàn)代刑法理論實質化成果的繼承和趨勢的順從。實質化是現(xiàn)代刑法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成果,主要表現(xiàn)在違法性領域的實質違法觀和構成要件領域的實質構成要件論之中。①參見許玉秀:《當代刑法思潮》,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633頁;同前注⑤,劉艷紅書,第160-161頁。在違法性領域,結果無價值論的法益理論和行為無價值論的文化規(guī)范(民族精神)理論共同推動了實質違法觀念的興起。②參見張明楷:《法益初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69-71頁。在構成要件領域,則主要是(已經(jīng)實質化的)違法性和責任要素進入構成要件領域,使得原本保持價值中立的形式化的犯罪構成要件成為具有包含價值色彩和規(guī)范要素的實質犯罪構成要件。③參見[德]克勞斯·洛克辛:《德國刑法學總論(第1卷):犯罪原理的基礎構造》,王世洲譯,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123頁。我國刑法的實質解釋論正是對實質構成要件論的繼承。因為,從根本上來講,實質解釋論的主張即是對構成要件的實質解釋,然而,實質解釋的前提是構成要件本身的實質化。
刑法實質化不僅是現(xiàn)代刑法發(fā)展的重要成果,也是一個重要趨勢。韋伯和哈貝馬斯兩位法社會學家都曾指出,法的實質化是現(xiàn)代法律發(fā)展的重要趨勢。④參見[德]韋伯:《法律社會學》,康樂等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05-306頁;[德]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guī)范之間》,童世俊譯,三聯(lián)書店2011年版,第561-562頁,第570-571頁。刑法的發(fā)展當然也繞不過這一趨勢。德國刑法實質化比較新近的表現(xiàn),是Roxin教授提倡的“跨越李斯特鴻溝”,即將刑事政策的課題引入刑法教義學的領域,從而解決教義學的解釋結論與個案實質正義沖突的難題。⑤參見[德]克勞斯·洛克辛:《刑事政策與刑法體系》,蔡桂生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7頁。日本學者則主張將社會生活中普通大眾對概念的理解引入刑法解釋,以確保刑法解釋具有社會相當性。⑥[日]鈴木彰雄:《解釋原理としての社會的相當性》,《比較法雜志》第4 6卷(第1號)。不難看出,我國的實質解釋論與德國、日本刑法實質化的新發(fā)展具有相通之處,也是對刑法實質化發(fā)展趨勢的順從。
實質解釋論優(yōu)勢地位的形成,還由于其相比形式解釋論具有更強的包容性。實質解釋論能夠巧妙地將社會學的、心理學的、政治學的、經(jīng)濟學的、人類學的等各種解釋學之外的方法與要素,吸納到刑法解釋學的研究中來,從而極大豐富了刑法解釋學的內涵,拓展了刑法學發(fā)展的理論空間。而形式解釋論拒斥哲學、解釋學以外的各種方法,無法為刑法解釋學的發(fā)展提供新的方法和理論,⑦參見王昭振:《刑法知識轉型與實質刑法解釋的反形式主義》,《法學評論》2013第5期;同前注③,鄧子濱書,第252-253頁。反而束縛了研究者的創(chuàng)新能力。下面僅以公共政策在刑法解釋中的應用為例加以說明。在作為樣本的170篇實質解釋立場的文章中,有17篇文章以討論社會政策在刑法解釋中起到的作用為主題,占到全部實質解釋立場文章的10%;而在65篇形式解釋立場的文章中,沒有一篇文章以此為主題。由于形式解釋論對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存在束縛,形式解釋論理論發(fā)展過程中無法得到多數(shù)刑法學者的支持。而且,支持形式解釋論的學者也比支持實質解釋論的學者更難以取得研究成果。這兩點原因造成了形式解釋論在文章發(fā)表數(shù)量和學者數(shù)量兩方面都居于劣勢。
刑法解釋立場之爭的力量對比還表現(xiàn)在作者研究背景構成上。2004年至2014年公開發(fā)表有關刑法解釋立場的作者共有191名。考察他們的立場歸屬以及他們在發(fā)表論文時的職稱、學歷及海外經(jīng)歷,可以反映在解釋立場上對立的兩個學派間學者研究背景構成的對比(如表2所示)。
表2 持不同觀點學者研究背景構成對比
從表2中可以發(fā)現(xiàn),涉及刑法解釋立場之爭的作者大多均有較高職稱或較高學歷,表現(xiàn)出較高的學術素養(yǎng)。與實質解釋論的文章數(shù)量占絕對優(yōu)勢相適應,持該立場的學者在人數(shù)上也占明顯優(yōu)勢,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的占40%,具有博士學位的占46%。此外,實質解釋學派中具有海外經(jīng)歷的作者占17%,遠高于形式解釋學派。具有海外學習經(jīng)歷的學者數(shù)量較多,也說明學者運用、收集外文原文文獻的能力較強,研究也多具有比較的視野和國際的視野。這同樣能夠與前述實質解釋論中運用外文原文文獻的文章數(shù)量遠多于形式解釋論的數(shù)據(jù)相互印證。
實質解釋論契合了我國刑法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統(tǒng)一的要求,也是其能獲得學界和實務界專家學者支持的一個重要原因。一方面,實質解釋論要求在刑法解釋中考量被告人、被害人和其他利益相關人的利益與理性,從而促使法官在個案中平衡被害人、被告人和社會的利益,更好地實施恢復司法、平復糾紛,實現(xiàn)刑法的社會效果。另一方面,實質解釋論者在爭論中提出刑法論證理論,強調刑法解釋過程中公眾參與權,強調在刑法解釋中接納民眾對刑法的理解,從而成為民眾參與刑法解釋構建,推動刑法民主化的一條重要途徑。①參見袁林:《公眾認同與刑法解釋范式的擇向》,《法學》2011年第5期;同前注,童德華文。相反,形式解釋論強調法律的專業(yè)主義和立法者的權威地位,排斥在刑法解釋過程中接納民眾參與,反對法官在個案中的價值平衡。②侯國云、關仕平:《也論刑法解釋的基本思想及主體——與吳丙新同志商榷》,《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
實質解釋論者在爭論中,反對在刑法解釋中僅僅考慮法律精英對法律的形式主義理解,要求在刑法解釋中融入法律精英之外的普通人對法律的理解,從而促進我國刑法司法實踐改變過分注重國家意志和法制權威的刻板模式,轉而追求包括被告人、受害人和社會等等各方面利益衡平的司法模式。③參見徐岱:《刑法關懷與刑法解釋》,《當代法學》2004第1期。這種理論與實踐價值追求的轉變,成為了在刑法領域推進恢復性司法和追求“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tǒng)一”的理論與現(xiàn)實基礎。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刑法解釋論立場的對峙,對我國刑法學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一個可能左右我國刑法未來發(fā)展方向的重大理論課題,而并非某些學者所擔心的“很可能是一個偽問題”。④周詳:《刑法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之爭》,《法學研究》2010年第3期。
除了上述影響可以說明刑法解釋立場問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真問題以外,筆者針對這一問題所作的統(tǒng)計,也能夠從一個側面證明解釋立場對峙問題的真實性。首先,在圖1所顯示的發(fā)表文章的統(tǒng)計中,實質解釋立場和形式解釋立場的文章總計占到了86%,而折中觀點的文章只占了14%這一相當小的比例,這表明立場對立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在非持析中觀點的文章中,立場傾向顯著的文章都超過了60%,發(fā)表于核心期刊的文章也均超過了40%,這表明大部分學者對自己所秉持的立場都是真誠、嚴肅而且充滿自信的。其次,在圖2所顯示的針對學者的統(tǒng)計中,實質解釋立場和形式解釋立場的學者總計占到了77%,而立場不明的學者僅占6%的極小比例,這表明針對解釋立場問題的學派分化也是真實存在的,且絕大部分學者對自身秉持的立場具有相當?shù)闹艺\度。而且從圖2中還可以看出,實質解釋學派與形式解釋學派在各自學者的學歷水平和職稱水平方面是相當?shù)?。副教授以上職稱學者在兩個學派中所占比例的差距僅為2%,而具有博士學位的學者所占比例的差距僅為1%。這正好說明兩派學者的整體學術水平和研究能力雖然在某些方面(如海外經(jīng)歷)存在差距,但是在基本面上還是相對對等的。而這種對等地位保證了兩個學派間能夠站在同一平臺對話,避免了實力過分懸殊而導致學派分野成為偽問題。
根據(jù)表1的統(tǒng)計,學界就這一主題所發(fā)表的文章,占到了刑法解釋論為主題的全部文章的一半左右,且從2007年至今,這一問題就受到學界持續(xù)的的高度關注。如此之高的理論關注度,如此之久的關注持續(xù)度,都從側面說明了解釋論立場問題是一個真問題,學界在這一立場上的對峙是現(xiàn)實而真誠的。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結論的是,實質解釋立場并沒有取得壓倒性的地位,形式解釋立場也沒有像有些學者擔憂的那樣成為實質解釋論“附庸”的反對派。①同前注,周詳文。
綜合分析左右解釋立場對立問題發(fā)展的諸多動因,筆者認為,我國刑法解釋立場的理論對峙問題仍將存在以下發(fā)展趨勢。
第一,實質解釋論與形式解釋論的對峙與爭論,在可預見的未來還不會平息。解釋立場問題仍是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刑法理論研究的熱點問題。2014年上半年的文章發(fā)表數(shù)量,就能夠反映出解釋立場問題的理論熱度遠未冷卻。除此以外,筆者如此預測的理由還在于,導致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對峙的深層次問題并未得到解決。關于我國犯罪構成理論發(fā)展方向和刑法解釋學應否跨越“李斯特鴻溝”的問題,在刑法學界要達成共識恐怕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只要這兩個問題不解決,實質解釋論與形式解釋論的爭議就難以平息。
第二,在可預見的未來,實質解釋論應當仍然保持著其相對優(yōu)勢。造就實質解釋論優(yōu)勢地位的各種因素,在可見的未來都難以發(fā)生實質的改變。刑法實質化和法社會學與刑法解釋學的融合兩大趨勢,仍推動著現(xiàn)代刑法學革命性發(fā)展。我國實質主義的法律文化傳統(tǒng)和刑法學理論傳統(tǒng)也必將延續(xù)下去。追求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統(tǒng)一的社會治理模式,將成為相當長時間內政府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目標。
更長遠地看,這場爭論可能以兩種方式結束。其一,隨著爭論的深入,學派逐漸形成,解釋論立場對峙背后的深層次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學界的研究興趣逐漸集中到犯罪構成理論和刑法解釋學的發(fā)展方向上,刑法解釋立場之爭逐漸移至為這兩個問題之下的子命題,其本身不再成為學界爭議的焦點,而變成了新論戰(zhàn)中的補充觀點和論據(jù)。其二,隨著法律實質化進程的發(fā)展和社科法學的崛起,法律實質主義在刑法學領域逐步取得主導地位,從而推動實質解釋論成為刑法學界的新共識,使解釋立場的對峙問題得以解決。不管怎樣,筆者相信,伴隨著解釋立場對峙與爭論發(fā)展起來的學派之爭,必然將在新的問題中繼續(xù)展開。
筆者認為,刑法學界應當采取如下恰當措施,推動刑法解釋問題的研究繼續(xù)深化下去。
首先,學派爭論應該超出解釋立場的范疇,在更廣泛的刑法理論領域中展開。從刑法解釋立場的對峙中,已經(jīng)能夠看到學派爭論的端倪,這是我國刑法學研究深入發(fā)展的重要表現(xiàn)。但是,這種學派對峙與爭論的學風,不應該局限于解釋立場這一個問題,而應擴展到刑法研究的其他領域中。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刑法理論的發(fā)展。
其次,學者應當推動理論爭議超越解釋立場的對峙,向著“犯罪構成理論及刑法解釋學的發(fā)展方向”這兩個更加深入的議題深化發(fā)展。如前所述,解釋立場對峙根源于“犯罪構成理論及刑法解釋學的發(fā)展方向”這兩個深層次問題。但是,目前刑法學界對解釋論問題的關注還沒有完全深入到這兩個深層次問題之中。筆者認為,只有早日就這兩個問題展開如同解釋立場對峙這樣的大規(guī)模討論,才能促使學界在這兩個問題上早日達成共識,從而促進我國刑法解釋理論與實踐轉型前景的明朗化。因此,學界應當以“對解釋立場的爭議”為契機,繼續(xù)深入探討“犯罪構成理論及刑法解釋學的發(fā)展方向”這兩個問題,推動我國刑法解釋理論的深入發(fā)展。
最后,要進一步推動刑法的實質化發(fā)展,同時必須重視形式解釋論在刑法實質化過程中的制約作用。如前所述,實質化是現(xiàn)代刑法的發(fā)展方向,我國刑法應當順應這一趨勢。具體而言,一方面,要鞏固實質解釋論的優(yōu)勢地位(我國刑法解釋論與犯罪構成理論,只能繼承現(xiàn)代刑法學實質化發(fā)展的成果,在四要件論和現(xiàn)代三階層理論間抉擇,絕無重回貝林的構成要件理論的道理);另一方面,應當推動刑法“生活化”,在刑法理論中參考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對刑法的理解,以及社會生活要素對刑法解釋的影響。當然,在刑法實質化過程中,不應當排斥形式解釋論的作用,而應當允許其發(fā)揮“防洪堤”與“制動器”的作用,防止刑法的適用突破刑法規(guī)范的形式性而導致法律虛無主義與侵犯人權。
(責任編輯:杜小麗)
DF611
A
1005-9512(2015)12-0002-11
蘇彩霞,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法治發(fā)展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法學博士;肖晶,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刑法學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項目編號:NCET-10)的研究成果。第一作者蘇彩霞負責本文的立意、觀點及第三部分的撰寫;第二作者肖晶完成本文第一、二部分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圖表、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