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萬庭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水墨人物畫的獨有魅力
魏萬庭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水墨人物畫可以說是一種誕生歷史并不久遠的畫種,其雖然歷史并不算長,但是卻建立在豐富文化積淀之上,文章從水墨人物畫的寫意性角度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通過對造型方面寫意性特征的分析以及水墨方面寫意性特征的分析,以展示水墨人物畫的獨有魅力。
水墨;人物畫;寫意性;造型;筆墨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文化也逐漸的趨于多元化的,在這種文化不斷的融合與撞擊的大背景下,繪畫藝術也同樣產生了許多新的藝術形式與藝術風格,水墨人物畫就是其中之一。
西方繪畫與中國繪畫的最大區(qū)別在于西方繪畫更強調寫實性的特征,其繪畫更多的是對于現實事物的客觀再現,在三維性的空間中,通過光影與明暗差異,以及色彩的千差萬別,以反映真實事物的原貌,展現人物原有的面貌,對于人物面貌的客觀模擬。而中國畫的特征與西方的繪畫有著本質的不同,其更強調的是繪畫對象的意象表現,是一種以寫意作為表現形式的藝術形式,它既具有具象的特征又兼具抽象的特征,是一種抽象與具象相互兼容的藝術形式。早在王充所在的時代,王充本人就曾經提出過“意象”一詞,宋代以來,文人畫在繪畫藝術的發(fā)展進程中逐漸的粉墨登場,畫家在繪畫表現上更重視物象的表現通過筆墨來展示其精神的內涵,在這一過程中,主張繪畫形成了具有相當價值的繪畫理論體系,他們提出的觀點大多對于形與神之間的關系的論述,在繪畫上不是一味的對形加以排斥,而是在形似的基礎上,更強調形似背后的神似,并對于傳統(tǒng)繪畫的理論是一種充實和豐富,是對于傳統(tǒng)意象繪畫理論的全新闡釋。
當畫家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意象時,在充分的觀察要繪畫的事物的基礎上,仔細體悟事物自身所存在的意象特征,在準確把握其意象所具有的形態(tài)特點與精神內涵后,再進一步的畫出自己心中所要表象的個性形象。畫家在表現事物時,又不是機械的照搬與描摹現實事物的寫真形象,而是用意象化的表現手法,簡約、凝練的概括出所要表現的事物藝術氣質與作者富于個性藝術精神的內涵,具有獨立的藝術精神的筆墨和抽象化的表現現實的事物,在此表現的過程中意象化的藝術思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而水墨人物畫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眾多門派中一個重要的分支,其繪畫所需要的工具依然承襲著傳統(tǒng)中國畫所采用的紙張、硯臺、筆墨等工具,繪畫具有中國繪畫的寫意特征。水墨人物畫的靈魂應該具有寫意性與意象性,可知中國繪畫的藝術精神更強調的是精神內涵方面的表現。
在中國水墨人物畫創(chuàng)作中,筆墨是人物畫造型的基本構成元素,是表現人物畫造型的原始語言。繪畫家在看到其所要表現的事物時,往往對其要表現的事物產生一種創(chuàng)作的沖動,這種沖動促使藝術家用精巧的筆墨語言來展現其所要表現的意象,并將這種意象最終通過筆墨展現在畫紙上,通過這樣的藝術創(chuàng)作讓其生動的藝術形象來展現藝術家獨有的精神氣質與藝術追求。從歷代的繪畫作品的賞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繪畫作品的藝術表現手法中都或多或少的能找到書法的影子,比如,在山水畫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勾、點、染等技法的運用就是比較典型的書寫性繪畫,而在人物畫中,我們經常能在人物的形態(tài)表現中,以及人物的各色服飾中找到書法技法的運用,這其中我們都可以清楚的看到書法與繪畫的彼此技法的相得益彰、相互借鑒、相互融合。在繪畫過程中,對于物體形象的描繪,不是那種簡單的寫實性的呈現,而是通過筆墨手法的勾勒運用中展現物象內在的精神氣質,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藝術家所要展現的個人精神氣質與獨有的藝術氣象,其間所展現的是藝術家的個性獨特的書寫性的筆墨意蘊。毛筆既是中國畫所依據的基本繪畫工具,同時也是中國書法運用的工具,二者的所用的工具的統(tǒng)一性也決定了中國水墨人物畫在表現手法上也具有書寫性,毛筆的性能是極其特別的,其做筆的所選用的不同的毛質,運用的功效也大不相同,但是總的來看主要是其具有吸水性和富于較強的彈性,這些特性使其書寫出來的文字剛柔相濟、飽滿豐潤,其書寫性的藝術美在繪畫中也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水墨人物畫的筆墨之美為寫意的繪畫魅力增添了許多的光彩。
水墨人物畫是一種新產生的繪畫風格,從大的方向來觀察水墨人物畫其依然屬于中國畫的范疇,其基本的特征依然在相當程度上彰顯著中國畫所獨有的本質特征,其繪畫的形式是一種突出寫意的繪畫形式。對于水墨人物畫的寫意特性的深入分析與研究有利于對于寫意畫的發(fā)展方向有一個準確的把握,也有助于對水墨人物畫有一個深層次的認知與了解,有利于水墨人物畫在新時期的發(fā)展,使其在多種文化相互碰撞與融合的新時代,既保持其已有本質的文化特征,又兼容并蓄的向前發(fā)展,推動中國水墨人物畫寫意性的認知方向中推陳出新而不失本源,不斷的展現其獨有的藝術魅力。
[1]黃煦然.對水墨人物畫現代性的一些思考[J].美術大觀,2013(11).
[2]張江舟.當代中國畫家研究叢書一張江舟[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7.
[3]賈德江.中國現代人物畫全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4]畢繼民.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人物畫[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5]楊恩壞.藝術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J212
A
1005-5312(2015)08-01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