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新玉
(濱州市濱城區(qū)文物管理所,山東 濱州 256600)
關于傳統(tǒng)點翠的一點討論
丁新玉
(濱州市濱城區(qū)文物管理所,山東 濱州 256600)
點翠飾品在我國各式傳統(tǒng)飾品中別具特色,是珍貴的工藝遺存,極富文物價值。文章探討了傳統(tǒng)點翠的定義、歷史和制作工藝,分析了材料限制對點翠發(fā)展的影響,并將其與相似的燒藍工藝在外觀上進行了簡單比較。
點翠;傳統(tǒng)工藝;文物;翠羽;燒藍
作為一項傳統(tǒng)首飾制作工藝,點翠以其獨特的文化藝術特征被奉為瑰寶。翠色欲滴,點綴在綢緞般的黑發(fā)上,蘊含著東方美學。然而這項技藝在現代卻近乎絕跡,保存下來的點翠文物寥寥,制作精良、狀況良好的更是一件難求。
點翠是一種輔助工藝,將翠鳥的彩羽嵌于首飾表面,用來美化首飾。顏色以藍色為主,色澤深淺略有不同,以翠藍色和雪青色為上品?!包c”字用得十分精巧,既道出鑲嵌、粘貼的動作,又含點綴、著彩等化意;翠,即翠鳥的羽毛。點翠,簡單來講就是將翠鳥之羽粘貼在金屬胎器上。
有關點翠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師曠的《禽經》:“背有彩羽曰翡翠”。這里翡翠指的是紅色或青色的羽毛?,F在我們常說的翡翠玉石是在明朝時期緬甸玉傳入中國后才啟用的稱呼,因此之前古籍中“翡翠火齊”“明珠翡翠”等的“翡翠”二字所指應為點翠。因其原料和做工上的考究,戰(zhàn)國以來點翠一直都是宮廷貴族奢華的象征,民間十分稀有。點翠在明清盛極一時,清代宮廷內務府六庫中“皮庫”負責收集和管理翠羽,“銀庫”專設點翠匠承造點翠。到了明末清初,點翠不再是皇宮獨享,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女性以佩戴點翠首飾為榮,不少外國商人也在此時大量收購,于是這一時期民間作坊涌現,出產了大批品質較低的點翠飾品,翠羽的供不應求卻愈演愈烈。直到1933年中國最后一家點翠工廠因多種因素被迫關閉,點翠幾乎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時至今日,已淡出公眾視線多年的點翠工藝曾一度被認為失傳,實際上這項絕技在非遺傳承人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被傳承了下來,實在值得慶幸!
點翠的制作常被形容為“巧奪天工”。首先是胎器制作,材質以金、銀、黃銅為主(清末出現了紙質胎),胎底須平整無焊接,胎體周圍用金屬絲掐絲框出造型。胎器制成后便是工藝中最為精華的步驟——將翠羽平整地貼在胎底上,翠羽在粘貼之前經過細致的梳理,使之紋理凸顯光澤呈現,隨后在其背部涂適量膠料將整理好的羽片固定,待膠料干透后將翠羽剪裁成合適的形狀,再慢慢貼到胎底上去。最后一步“刮青”,用瑪瑙刀將貼好干透的翠羽細細刮磨,可使翠羽的光澤加強,且色彩更為艷麗,有經驗的老師傅刮出來的點翠不僅色彩明艷,且可保持永不退色。
點翠沒能因為它的美艷絕倫得到推廣,反而是在短期內經歷了從輝煌走向沒落的劇變,這與它獨特的原材料——翠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點翠所用的翠羽多源自藍耳翠鳥,已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藍耳翠鳥棲息于偏遠地區(qū),數量稀少,身上可用于點翠的羽毛很少(一只翠鳥身上能滿足點翠要求的翠羽一般只有三十根左右),且靈巧脆弱難以活捉(點翠行業(yè)有種說法:用于點翠的翠羽要求必須是“活取”,即從鮮活的翠鳥身上直接拔取,否則翠羽將失去光澤),所以點翠飾品自古就是貴重難求的。至清末人們對點翠的需求激增,翠鳥因過度捕殺數量銳減,成為導致點翠行業(yè)衰敗的原因之一?,F今的點翠工藝自然不能再以野生翠鳥的羽毛為原料,長期以來,人們試驗了多種替代品,如家禽羽、孔雀羽、綢緞等等,遠觀或許可以假亂真,卻經不住細致賞鑒,色澤紋理和韻味與真正的翠羽相距甚遠。出于對材料的嚴格要求,時至今日這項技藝之傳承尚未竟全功,不僅新作品難見珍品,許多珍貴的點翠文物也得不到良好修復。但相信終有一天材料問題得到解決,讓點翠的精華能夠得到真正的還原。
同樣應用于首飾,燒藍與點翠十分相似,在清末曾被當做點翠的替代品。燒藍又稱點藍,與景泰藍同屬琺瑯彩的一種,是將琺瑯釉料填于銀質或銅質胎器上,經高溫反復燒制而成的點綴工藝,呈透明或半透明,色彩絢麗,以藍釉最為常見,并由此得名。結合工藝上的異同,可以分析出燒藍與點翠在外觀上的相似和區(qū)別。首先相似之處有三:(1)二者均以藍色為主;(2)均多應用在金屬飾物上;(3)均要經過掐絲框出造型紋樣。因這顯而易見的三點,在大眾眼中燒藍與點翠猶如孿生姐妹一般。細觀可見不同之處:(1)燒藍的釉經過多次填涂,與邊框是基本相平的,而點翠只有薄薄一層翠羽,在框中是凹陷的;(2)燒藍為玻璃釉,質硬且光滑,亮度和反光度都比點翠高很多,同時也缺少翠羽自然的紋理,所能呈現的明暗變化沒有點翠豐富;(3)燒藍釉厚且重,僅靠色釉本身的粘著力固定,易成塊脫落,而點翠翠羽輕薄防水,相對牢固一些,但若歷經久遠保存不當還是會脫落,一般由羽毛翹腳開始,成條脫落;四是燒藍材料簡單,可以大面積應用,燒藍花瓶、餐具等較常見,點翠原材取自活物,不僅數量稀缺而且方法殘忍,應用面積受限,除首飾之外難以得見。點翠與燒藍外觀雖相似如孿生,細細品來則風韻截然,是彼此無法取代的。
點翠選材之考究,工藝之繁復,姿態(tài)之華美,成就了其無上的地位。歲月變遷,點翠一度面臨失傳,人們至今都在為這項絕技的傳承而努力。如今點翠文物依舊熠熠生輝,作為后繼者的現代點翠也正在續(xù)寫新篇。
[1]呂明星.點翠工藝在現代首飾中的繼承和發(fā)展[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0.
[2]唐一葦.明清點翠飾品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3.
[2]韓澄.北京傳統(tǒng)首飾技藝傳承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1.
J528
A
1005-5312(2015)08-01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