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輝,陳光宇
中國石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東北油氣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吉林 長春 130062
?
長嶺斷陷南部地震采集方法探討與效果分析
馮曉輝,陳光宇
中國石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東北油氣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吉林 長春 130062
地震資料信噪比低一直是制約著長嶺斷陷地區(qū)油氣勘探發(fā)展的主要問題。本文通過對近十幾年來長嶺斷陷南部采集方法的整理與對比,總結(jié)出一系列該地區(qū)提高資料信噪比的方法。同時,對火山巖下覆地層反射能量弱的問題,提出了改進思路,供以后采集處理人員參考。
長嶺斷陷;信噪比;組合井
長嶺斷陷層系分布面積約為0.8×104km2,基底最大埋深超過8 km。長嶺斷陷從火石嶺組時期基底斷裂發(fā)育,控陷斷裂活動強烈,形成了大規(guī)模的火山巖,碎屑巖沉積物由斷陷邊緣向中心快速充填。沙河子組沉積時期,斷陷范圍擴大,湖泊相泥巖逐漸增多,斷陷范圍達到最大。營城組沉積初期伴隨著強烈火山噴發(fā)作用,長嶺斷陷再次發(fā)生裂陷,斷裂發(fā)育,之后由于區(qū)域構(gòu)造運動導致全區(qū)抬升,到登婁庫組,地層遭受不同程度的剝蝕,結(jié)束了斷陷沉積。受劇烈構(gòu)造運動及火山巖的影響,在地震剖面上整體表現(xiàn)出“斷裂發(fā)育、信噪比低、波組特征變化快”的特點。
本地區(qū)從2002年開始實施三維地震勘探,取得了較好的油氣成果。近年來,隨著物探裝備能力的提升,在采集方法選擇優(yōu)化上有了較大的余地。本文重點分析近幾年針對斷陷層地層地震采集方法優(yōu)化及其應用效果。
探區(qū)位于松遼平原南部,地表類型屬于平原類型。區(qū)內(nèi)地表多為農(nóng)田、草甸、沙丘高崗帶、林帶。從近地表巖性調(diào)查看,激發(fā)接收條件總體較好,但存在差異。主要特點是在灰膠泥、含沙灰膠泥為主激發(fā)巖性激發(fā),單炮記錄面貌較好,沙丘高崗帶以黃沙為主激發(fā)巖性激發(fā),激發(fā)條件差,單炮記錄面貌較差(圖1)。
探區(qū)目的層埋深變化大,在2 000~6 000 m之間,斷陷層營城組、火石嶺組火成巖廣泛發(fā)育,火成巖對下伏地層的屏蔽作用,接收有效信號較弱,導致深層能量不足,存在空白反射。受多期構(gòu)造運動影響,深層斷層發(fā)育,斷裂系統(tǒng)復雜,構(gòu)造內(nèi)各種繞射、散射等干擾嚴重,波場復雜,容易出現(xiàn)反射盲區(qū),地震品質(zhì)不高,屬于低信噪比地區(qū)[1](圖2)。
圖 1 不同地表類型激發(fā)單炮記錄Fig.1 Single shot record with different surface types
圖 2 長嶺斷陷典型地震偏移成果剖面(藍色地層為營城組頂面)Fig.2 Typical seismic migration results section of the Changling fault depression (blue layer is the top of Yingcheng Formation)
2007至2008年為了查清斷陷層地層構(gòu)造形態(tài)、斷裂展布及營城組火山巖分布規(guī)律,在長嶺次凹東部實施三維地震勘探。觀測系統(tǒng)采用12L5S180T90F45。非正交觀測系統(tǒng),道距50 m,炮點距50 m,接收線距250 m,炮排距300 m,橫向滾動3條線,縱向最大炮檢距4 475 m。本次采集從改善單炮的激發(fā)效果出發(fā),在農(nóng)田、草甸等激發(fā)條件較好的區(qū)采用潛水面下(藥包頂面)5~7 m雙井、三組合激發(fā),沙丘高崗區(qū)潛水面下7 m三井組合激發(fā),接收方式每道兩串共24個檢波器的矩形面積組合埋置方式。
采用組合井激發(fā),單炮效果明顯改善(圖3),主要目的層發(fā)射更加清楚,同向軸更加連續(xù),信噪比更高。從成果剖面來看(圖4),中層(2 s)以上地層基本能夠識別追蹤,深層地層成像、信噪比不如淺層資料,可能主要是由于觀測系統(tǒng)覆蓋次數(shù)低,最大偏移距小的原因[2]。
圖 3 組合井與單井激發(fā)(30~60 Hz)效果對比圖Fig.3 Effect comparison of combination well and single well stimulation (30~60 Hz)
圖 4 疊前時間偏移成果剖面Fig.4 Prestack time migration results prof le
2013年為進一步查清長嶺斷陷結(jié)構(gòu)及火山巖下覆地層的分布情況,進行二維地震攻關(guān)。攻關(guān)線觀測系統(tǒng)為6390-10-20-10-6390(3線2炮),覆蓋次數(shù)1 280次,單井、三井組合井高速層頂界面下9 m激發(fā),接收方式為3串36個檢波器,垂直測線矩形面積組合接收。通過攻關(guān)試驗,得出最大偏移距5 000 m以上,覆蓋次數(shù)300次既能滿足地質(zhì)任務的要求。
2014年在以往采集的基礎(chǔ)上,以高精度地震采集方法為指導[3][4],在長嶺斷陷南部實施三維采集。觀測系統(tǒng)采用20L5S200T200正交觀測系統(tǒng),和2008年相比,道距、炮點距、接收線距不變,炮排距調(diào)整到250 m,縱向最大炮檢距4 975 m,為減小采集腳印的影響,橫向滾動1條線,整個觀測系統(tǒng)的方位屬性和覆蓋次數(shù)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受采集成本的限制,本次采集在激發(fā)方面進行了詳細論證,對組合井拆分,通過提高覆蓋次數(shù)的方式提高疊加資料的信噪比(圖5)。全部采用潛水面下9 m單井激發(fā),在高崗沙丘區(qū)(高程大于185 m,或低降速層厚度大于10 m)采用加密炮排的方式提高采集品質(zhì)。接收方式為3串36個檢波器,垂直測線矩形面積組合接收。
圖 5 組合井拆分與組合井激發(fā)(30~60 Hz)效果對比圖Fig.5 Effect comparison of the split and stimulation of combination well (30 ~ 60 Hz)
圖 6 兩次三維采集成果剖面效果對比Fig.6 Effect comparison of two 3D collected results section
從處理成果剖面對比分析(圖6),兩次三維采集中淺層反射波組特征明顯,地層波組連續(xù)穩(wěn)定,信噪比高,地層和構(gòu)造成像清楚。深層資料采用高精度采集方法后,信噪比提高,斷點更加清楚,基底更清晰,火山巖波組特征表現(xiàn)為大振幅強反射的特點,對整個營城組的火山巖識別能力也大大提高。證實了采用較大炮檢距、高覆蓋可以改善深層資料品質(zhì)。通過鉆井揭示,本地區(qū)主要目的層為營城組火山巖下碎屑巖地層,儲層薄,沉積相帶變化快,受火山巖屏蔽作用影響,在剖面上呈現(xiàn)弱反射的特點。這種地質(zhì)目標,無疑對采集處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強能量下傳和目標處理是下一步攻關(guān)的重點。
通過對目的層頻譜、信噪比定量分析,2014年資料較2008年資料有所改善,但改善程度不大,有效頻寬在3~52 Hz 之間,主頻在20~25 Hz之間,目的層頻帶窄、主頻低,分辨率不高,內(nèi)幕反射信息不夠清楚,主頻段信噪比集中在3 dB左右,信噪比不高(圖7)。
(1)通過觀測系統(tǒng)優(yōu)化,高覆蓋、較大炮檢距、小滾動線束距能夠提高深層斷裂、基底成像,對整體提高信噪比也有幫助。
(2)多井組合激發(fā)追求的是單炮效果的極限化來提高剖面品質(zhì),單井激發(fā)單炮面貌不好,多次疊加同樣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
(3)主要目的層營城組碎屑為薄互層組合,上覆火山巖,剖面上是弱反射,采集上增加能量的有效下傳,處理上要有針對性提高分辨率處理。
圖 7 兩次三維采集目的層頻譜、信噪比對比圖Fig.7 Comparison of spectrum and signal to noise ratio of two 3D collected target stratum
[1] 王 昀,王福寶,岳承琪,等.低信噪比地區(qū)地震采集激發(fā)技術(shù)探討[J]. 石油物探,2013,52(3): 259-264.
[2] 馬義忠,于更新,符力耕,等.復雜地表低信噪比地震數(shù)據(jù)處理研究[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8,23(6): 1 849-1 858.
[3] 熊 翥.高精度三維地震(一):數(shù)據(jù)采集[J].勘探地球物理學進展,2009,32(1): 1-11.
[4] 趙殿棟, 呂公河, 張慶淮,等.高精度三維地震采集技術(shù)及應用效果[J]. 石油物探, 2001, 40( 1) : 1- 8.
Seismic acquisition method and effect of the southern part of Changling fault depression
FENG Xiao-hui, CHEN Guang-yu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Northeast Oil and Gas Branch,SINOPEC, Changchun 130062, Jilin, China
Low signal-to-noise ratio(S/N) of seismic data is the restriction to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of Changling fault depression. In this essay, through the collection and comparison of Changling fault depression in last decade, a series of methods to improve data S/N has been summarized. Meanwhile, focus on weak refl ection energy problem which is under volcanic strata, improvement ideas has been proposed which as a reference for later collections and processing.
Changling fault depression; signal-to-noise ratio(S/N); combination well
P631.4
A
1001—2427(2015)03 - 82 -5
2014-12-05;
2015-09-22
馮曉輝(1984—),男,山西天鎮(zhèn)人,中國石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東北油氣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