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馨
(青島十七中 山東青島 266031)
有氧運動可以改善人體心肺功能,評定有氧運動能力最直接而有效的指標是最大攝氧量(VO2max),它是指人體在進行有大量肌肉群參加的力竭性運動中,當氧運輸系統(tǒng)中的心泵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達到本人極限水平時,單位時間所攝取的氧量[1]。最大攝氧量反映了人體最大有氧代謝能力,即心肺的運氧能力和肌肉對氧的利用能力。最大攝氧量有兩種表示方法,即絕對值和相對值[2]。絕對值指機體在單位時間內(nèi)所能攝取的氧量(L/min)。相對值即每公斤體重單位時間的攝氧量(mL/k g·min)。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最大攝氧量水平高低是耐力性項目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基礎(chǔ)和先決條件之一,兩者之間具有高度相關(guān)的關(guān)系。
受試者為青島某高中即將參加體育高考的不同專項的男生,年齡在18歲左右,實驗前一天未從事大強度運動。實驗人數(shù)31人,其中球類項目12人,短跑項目10人,體操項目9人。
體重的測定:使用儀器為無錫市衡器廠有限公司生產(chǎn)ZT-120A型體重計,受試者赤足走到體重計上,待指針穩(wěn)定后讀取示數(shù)記錄。
安靜時心率、血壓、肺活量的測定:使用儀器為秒表,Monar k 828E型功率自行車及電子肺活量計。受試者靜坐5 min,采用橈動脈指觸法測1 min的安靜心率。即刻心率采用橈動脈指觸法測10 s的心率,乘以6作為1 min的心率。利用血壓計測定上臂肱動脈處的收縮壓和舒張壓。用電子肺活量計分別測定受試者的肺活量(讓受試者站立于電子肺活量計前深吸一口氣,然后再盡力將體內(nèi)氣體對著肺活量計的吹嘴呼出,一次所能呼出的最大氣體量為肺活量。然后將電子肺活量計上顯示的示數(shù)讀取并記錄),并記錄結(jié)果。
表1 不同專項受試者心率、血壓及肺活量( X±S)
最大攝氧量的測定:令受試者以穩(wěn)定的遞增負荷蹬功率自行車,時間大約10 min,心率控制在140~160次/分,當受試者的功率不再增加,而在一定負荷保持3~5 min時,記下此時的功率,結(jié)束時測定其即刻心率。利用功率、心率通過阿斯特蘭德列線圖[2]間接得出最大攝氧量的絕對值,絕對值除以受試者體重得出最大攝氧量的相對值。
采用SPSS for Window s 13.0,用Levene進行方差齊性檢驗,各組間的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 ay ANOVA)。文中數(shù)值均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P<0.01為差異非常顯著。
球類、短跑、體操專項受試者安靜時平均心率均為70次/分左右,而球類專項受試者的收縮壓的平均值低于短跑、體操受試者的平均值,三者都處在心率、血壓正常標準范圍,經(jīng)顯著性檢驗(P>0.05)各專項之間無顯著差異;體操專項受試者的肺活量平均值低于籃球、短跑專項的平均值,顯著性檢驗(P>0.05)顯示:三者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
體操專項受試者的即刻心率高于球類、短跑專項受試者的平均值,經(jīng)顯著性檢驗(P>0.05)各專項之間無顯著差異;球類專項受試者的最大攝氧量平均值明顯高于短跑和體操專項的受試者,即前者的有氧耐力水平要優(yōu)于后兩者,并經(jīng)顯著性檢驗(P<0.01)三者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
研究結(jié)果顯示,球類、短跑、體操專項受試者安靜時心率平均值均為70次/分左右,血壓平均值為118/73 mmHg左右,都處在各指標正常標準范圍內(nèi)。受試者具有一定的運動基礎(chǔ),其心功能儲備較優(yōu)。但70次/分左右心率平均值與非運動員的心率值相當,說明高中運動隊男生的運動專項性不明顯,與專業(yè)運動員的水平差距甚大,身體素質(zhì)還有待于提高。經(jīng)顯著性檢驗(P>0.05)三者無顯著差異。
表2 不同專項受試者運動功率、即刻心率、最大攝氧量( X±S)
最大攝氧量與運動員所從事的運動項目有密切關(guān)系。耐力性項目的運動員最大攝氧量最大,明顯高于非耐力性項目運動員和無訓練者[1]。有氧耐力項目球類專項受試者運動后最大攝氧量的絕對值與短跑和體操受試者經(jīng)性檢(P>0.05)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由于個體的體重有差別,用絕對值進行個體間的橫向比較是不適用的,因此最大攝氧量的相對值較絕對值更有針對性。研究顯示球類專項受試者的相對值明顯高于短跑和體操受試者,分別與兩組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即球類專項受試者每公斤體重單位時間的攝氧量明顯優(yōu)于短跑和體操受試者,因此,球類專項受試者最大攝氧量相對值最大,三者之間最大攝氧量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
[1]王瑞元.運動生理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77-91,259-266.
[2]鄧樹勛.運動生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8-161,185-187.
[3]陳銳.普通大學生最大攝氧量測評的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
[4]叢胡平.體育統(tǒng)計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