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琳琳
改變農(nóng)民工,不僅要關注當下,更要情注遠方。個體平凡的經(jīng)歷是一個國家歷史檔案的珍藏。留守兒童不僅是農(nóng)民工的下一代,更是中國的未來。
“小乖乖,你要聽話哦,再吃一口,吃飽了一起長大,咱們進城找媽媽。”每天吃飯時,七歲的吳曉都會邊吃邊喂他的“小乖乖”——一個又臟又舊的小布熊玩偶。吳曉是村里的留守兒童,平時與奶奶相依為命,奶奶總對他說,等你長大了,就可以進城找媽媽了?!靶」怨浴笔菂菚晕ㄒ坏幕锇椋瑓菚杂袝r把它當成國王,為它加冕;有時把它當成孩子,喂它吃飯。全村像吳曉這樣的留守兒童還有很多,沒有父母的陪伴,沒有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在他們的世界里,只有無盡的期待和孤獨的內心。
心理學家指出,7-14歲是兒童成長的第二關鍵期,親子關系的正常發(fā)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大量農(nóng)村剩余勞動力迫于生計背景離鄉(xiāng)。他們一面為城市的建設貢獻力量,另一面卻失去了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使很多留守兒童無法在生理和心理上健全地發(fā)展。如何解決這一“未來群體”的難題,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用制度一路護航
《全國農(nóng)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研究報告》指出,留守兒童在成長中受侵害問題突出,49.2%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F(xiàn)今,民政部門官員沒有一個是專職做未成年保護工作的。通過引發(fā)輿論熱議的畢節(jié)兒童自殺事件可以看出,縣里很少有專業(yè)保護兒童權利的部門,政府民政部門的官員偶爾去貧困留守兒童家里看看,但沒有設置專職照顧的人員,實際上也管不過來。
“中國未成年人維權第一人”佟麗華一直在呼吁,政府應在農(nóng)村發(fā)展專門做留守兒童工作的人才。在“十三五”期間,實現(xiàn)“一十百千”工程:在所有縣成立一個專職做兒童工作的社會組織;至少培養(yǎng)10名專職的社工、心理咨詢師、法律工作人員在內的專業(yè)人員,專職做兒童保護工作的人才;至少培養(yǎng)一百名政府支付一定報酬的志愿者;培養(yǎng)一千名愛心志愿者。
此外,還要有法律的強制作用。主觀上有惡意的父母必須受到懲罰。對父母明顯遺棄兒童、家暴,放任孩子無人照顧的,從政府的角度,一方面要幫扶這些孩子,另一方面應該發(fā)揮法律威懾作用,對主觀惡意的父母追究法律責任,才能督促父母更好地保障兒童的權益。2014年12月,最高法、公安部等部門聯(lián)合出臺文件,指出監(jiān)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必要時要撤銷其監(jiān)護人資格。
從制度上保障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政府應該改變觀念,不只是建立留守兒童關護中心,建立很多漂亮的房子,而是要轉化為購買服務,培養(yǎng)人才。只有為農(nóng)村注入人才和力量,才能彌補農(nóng)村父母外出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2012年,河南省洛寧縣試行“兒童福利主任”項目,聘請當?shù)氐泥l(xiāng)村教師、村干部做保護留守兒童的愛心志愿者,政府每個月補貼450元。并不多的政府投入,卻為留守兒童的保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遼寧省北鎮(zhèn)正二村的年輕父母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要么是年邁的老人,要么是幼小的兒童。村支書王桂蘭身患白血病,可她卻拿著大家為她捐的30萬元救命錢建起了留守老人之家、留守兒童之家,并從外地請回了曾在村里當過民辦老師的姚俊蓮?,F(xiàn)在村里升學比例明顯提高,王桂蘭還要在她有限的生命里,帶領村民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明天。
給錢不如給愛
“我就當他已經(jīng)死掉了,或者你告訴他,就當他沒有爸媽。要送你們送,我上班忙沒時間?!?4歲的小強十幾天不回家,因偷東西被派出所送到當?shù)鼐戎芾碚?,工作人員打通他父親的手機,竟然得到這樣的答復。
據(jù)求助站的工作人員介紹,每年暑假,都是未成年人進站最頻繁的時期。這些孩子要么是在網(wǎng)吧不回家,沒錢偷東西被派出所送來的,要么是跟父母賭氣不回家,在路上游蕩被送來的。這些孩子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他們大多從小跟爺爺奶奶在老家生活,等到讀書年齡以后才來到城市父母身邊。他們常年跟父母分離,跟父母之間的溝通存在問題,加上父母平時管教失當,工作又比較忙,容易疏忽對孩子的教育,導致他們成為“問題孩子”。
時下的鄉(xiāng)村留守兒童普遍缺乏來自父母的溫暖,很多甚至常年見不到父母身影,無奈只能被隔代照管。我國是192個參加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國家之一?!秲和瘷嗬s》明確規(guī)定兒童有團聚的權利,有受到父母照料的權利。我國存在的大量留守兒童問題,已經(jīng)背離了《兒童權利公約》的相關內容。
教育部7月底發(fā)布的統(tǒng)計公報顯示,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人數(shù)為1.38億,其中農(nóng)村留守兒童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數(shù)已分別達2075.42萬和1294.73萬??紤]到統(tǒng)計口徑的問題,這一數(shù)據(jù)實際上還是相對保守的,但即便如此,其數(shù)量仍極為龐大。
親情的饑渴,必然導致孩子們轉而尋求來自其他途徑的“溫暖”。這不僅僅是一種“代償”,更是成長過程中的基本需求。其中既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事務,吃飯、休息、玩耍、學習等,也包括心理層面的安全感,或精神層面的某種依靠。父母遙不可及,甚至模糊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符號,而學校管理又不可能深入地、普遍地介入孩子們日常生活世界的所有角落。
專家支招,父母應該經(jīng)常給老家的子女打電話。如果不方便,可以向學校的老師尋求幫助,讓孩子每隔一段時間,在相對固定的時間里,有機會跟父母溝通,并形成習慣。有條件的父母可以通過微信跟孩子視頻聊天。其實孩子非??释牭礁改傅穆曇?,看到父母的樣子。這種溝通方式可以讓孩子感受到,雖然父母身在外地,但是一直都很掛念他們。父母也可以嘗試給孩子寫信,最好把信寄到老師手中,讓老師在班上讀給孩子聽。這樣會讓孩子有自信心。在外打工的父母應該意識到,你們在外辛苦工作,不僅是要把錢寄回家,更要把對子女的關愛寄回家。
支教路漫漫,我們在路上
“西部陽光”的支教活動早在2004年就開始了,由中國三星攜手西部陽光發(fā)展基金會開展。中國三星每年在全國各大高校選拔優(yōu)秀大學生,資助他們來到
偏遠山區(qū),給大山里的孩子們帶去德智體美各類趣味課程。
今年的6月份,志愿者們在網(wǎng)上發(fā)起了關愛眾籌,在社會人士的幫助下共籌得10866元。王賜洲作為隊長,立刻帶領著他的支教隊伍到農(nóng)村去,開始為期三周的支教活動。為了節(jié)省經(jīng)費給孩子們買物資,他們選擇坐二十多個小時的火車硬座從北京到惠水,從路費中省下3000余元錢,計劃著全部用于給孩子們買圖書、文具、體育用品、教學設備。
經(jīng)濟水平落后迫使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到城市務工,村里就只剩下行動不便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志愿者們帶來的不僅是物資和知識,更是陪伴,以及對孩子們心理上的正確引導。支教的課程大多是孩子們平日里學不到的,王賜洲負責教孩子們百科知識,他想讓山里的孩子了解山外面更大的世界,然后去發(fā)現(xiàn)夢想,有一天能夠走出大山去實現(xiàn)夢想。志愿者們有一句口號,“支教路漫漫,我們在路上”,做公益更需要的是一份堅持。王賜洲的支教之路雖然還不算長,但也一步一個腳印,走得踏踏實實。希望,同時也相信他會堅持走下去,并且不斷影響更多大學生加入到支教行列。
公益組織是依托
“面對6100萬名留守兒童,公益組織可以做些什么?”最近,很多公益組織,特別是兒童與教育類公益組織都在討論這個議題,大家逐漸形成了一個共識——對留守兒童的物質關懷重要,但是心理關懷更顯急迫。近年來,全國各地的公益組織紛紛走近留守兒童,給他們帶去更多心理上的關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豐富留守兒童的生活,提供硬件條件的改善等。在一所農(nóng)村寄宿學校,一般吃完晚飯上自習前,孩子們都會在學校里三三兩兩地逛一逛,或者很無聊地待著。每周三學校都會播放一個電影。影片雖然都很老,孩子看了也不止一遍,但是對他們來說,周三晚上能看一場電影就非常開心。這位校長說,安排在周三,是因為這一天孩子們往往最想家最難受,放了電影就會好很多。有的留守兒童大量聚集的寄宿學校,宿舍設施簡陋,缺乏溫馨感,更談不上讓兒童身心愉悅。在重慶,有的公益組織到寄宿學校美化校園、美化宿舍,每個宿舍的墻上都繪有不同兒童主題圖案,為寄宿學生送去溫馨。
開展一對一幫扶、暑期與父母團聚等活動。這一類項目中,志愿者一般是一對一,好處是可以保證長期穩(wěn)定和深入進行交流。但這類模式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能僅僅依靠紙面或者手機等信息交流,而是要通過前期面對面的活動,讓雙方彼此認識、了解各自的背景、過往生活的經(jīng)歷和細節(jié),由此找到可以深入和持續(xù)溝通的話題。
為老師提供專業(yè)培訓,推進學校心理課,提供駐校社工、村級兒童福利社工專員,提供在線心理產(chǎn)品等。為老師提供專業(yè)培訓、促進老師開展心理課的需求量很大。關于兒童心理發(fā)展、簡單的心理輔導等知識是農(nóng)村老師普遍不具備的。一些組織開展此類工作的挑戰(zhàn)在于,很多老師明顯缺乏內在動力去承擔心理輔導的工作,而習慣性地愿意采用簡單的教育手段。在前期培訓之后,后期的督導也需要跟進,否則質量會大打折扣,因此帶來的成本和人力需求都比較高。
加強兒童的心理熱線、法律援助熱線,以及個體的心理輔導、社工干預。此類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依然是專業(yè)人才數(shù)量、地域限制,還有如何使留守寄宿兒童在情況發(fā)生時,非常方便地獲得幫助。一對一的模式針對性更強,但是服務人數(shù)有限,因此建議可以在對留守、獨居、寄宿高危兒童進行篩查和數(shù)據(jù)庫建立基礎上做好重點對象的緊急干預。
目前,我國專業(yè)社工、專業(yè)心理輔導人員比較稀缺,一些公益組織利用新技術新手段替代部分人力,實現(xiàn)地域和空間、時間上的突破,同時由專業(yè)人才去承擔技術不能替代的部分職能,實現(xiàn)留守兒童心理關懷的“O2O”(線上加線下)模式。比如,通過網(wǎng)絡一方面可以吸引有需要的孩子來交流,另一方面可以考慮組織專業(yè)人士提供在線服務,和留守住校兒童實現(xiàn)互動,給予及時的輔導幫助。如果有特殊孩子需要緊急干預,及時通知所在地公益組織,進行面對面的干預。
從宏觀角度看,留守兒童問題解決的根本還在于城鄉(xiāng)二元制戶籍問題、兒童保護法律的完善和體系建立。但制度的完善不是馬上就能完成的,需要公益組織進行政策倡導的同時,政府、社會組織、個人聯(lián)合起來形成一個多元、立體、互補性的干預系統(tǒng),更好地發(fā)揮影響力,不給留守兒童的明天打欠條。 責編/齊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