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娟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41)
印度電影中的宗教文化研究
曹麗娟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41)
文章以印度電影為研究切入點,選取印度電影當中兩個特例進行簡要的介紹,分析印度宗教文化特征的兩個重要方面,包括宗教信仰和種姓制度。
印度電影;信仰;種姓制度;社會現(xiàn)實
印度電影與好萊塢電影市場并稱世界電影市場的兩大馬車,與歐美電影的英雄主義不同的印度電影多以歌舞特色聞名于電影領(lǐng)域,在印度電影中,金碧輝煌的建筑,色彩華麗的印度服飾炫動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場景讓觀眾大飽眼福。而近年來,印度電影逐漸關(guān)注社會現(xiàn)實,反映社會的方方面面。其中印度的宗教生活和文化現(xiàn)象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將以宗教文化的角度,從分別從宗教信和種姓制度兩個重要方面分析印度電影中所反映的宗教文化。
《偶的神啊》是2012年上映的一部印度喜劇片,電影的主人公是一個叫坎杰的無神論者,他以售賣佛像為生,把佛像視為賺錢的工具,對各種盛大隆重的宗教儀式都不屑一顧,也不希望自己的家人參加。他想要把自己的女兒培養(yǎng)成優(yōu)秀的飛行員,把兒子培養(yǎng)成板球運動員。
故事從某一天熱鬧的宗教祭祀儀式展開,坎杰為了帶回偷偷參與活動的兒子,開了神的玩笑,被教派的頭目警告會遭到神的報應(yīng)。沒想到在當天就發(fā)生了一場地震,而其他店鋪都完好無損,只有坎杰的店鋪變成了一片廢墟。而坎杰投保的保險公司也以不可抗力的天災(zāi)人禍為由,拒絕賠償。一無所有的坎杰于是把神告上了法庭,而被告則是那些掛著神靈的頭銜四處撈金賺錢的教派頭目們。一場看似離奇卻引人深思的官司就這樣展開了,在這時隱藏在人群中的神靈來到了坎杰身邊,在接下來的故事里改變了坎杰對宗教的看法。印度教的神袛非常多,這部電影大部分講到的是krishna黑天,黑天是印度教三相神之一的毗濕奴的第八個化身。
主人公坎杰對神充滿了懷疑,卻以販賣神像為業(yè),在與教派頭目打官司時,神化作凡人來幫助他,幫助他在《圣經(jīng)》中尋找勝訴的證據(jù)。電影以巧妙的構(gòu)思,在兩兩矛盾的情節(jié)安排中驗證真理??步軓奈醋x過一本神的書,他對神的反感甚至是毫無理由的,而在化身為凡人的神告訴他圣經(jīng)等神作里有能幫他打贏官司的證據(jù)時,他才認真的讀了一遍,至此他仍然不相信神的存在。為了給他一個教訓,得了重病的坎杰在醒來之后竟然被推上了神壇,他成了自己最不屑、最反感的人。于此,神告訴他,神從來沒有創(chuàng)建過宗教。在坎杰打官司的這個過程中漸漸明白了信仰的真正意義,信仰在于自己的內(nèi)心,不用執(zhí)著于任何外在的物相。而影片揭示了印度宗教發(fā)展中的種種亂象,教派頭目的貪婪丑陋,慘遭宗教迫害的民眾,無知的信仰和崇拜的行為。有人認為信仰是精神的避難所,有人打著神的名義招搖撞騙,也有人像坎杰一樣對宗教信仰不屑一顧。而導(dǎo)演極力想要讓觀眾明白在印度這樣一個宗教氛圍濃厚的國家,如何正確地看待宗教信仰。不僅在印度,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對于任何一個人,都有一個選擇信教與不信教的問題。如果不能了解一個宗教和信仰的全部,就不能正確理解宗教信仰的價值所在,不能了解一個宗教,便給宗教盲目的下了與現(xiàn)實相矛盾的定義也是不正確的。就像電影中說的那樣“尊敬和奉承是不同的。對神最大的尊敬并不是給他奉獻多少鮮花,擺上多少根蠟燭,而是真真正正地按照他的話去做,去愛、愛人如己、愛你的鄰居、愛你的仇敵。如法奉行就是最大的供奉?!边@也說明了宗教追求的精神世界和現(xiàn)實生活的關(guān)系不僅僅的對立,也有其相統(tǒng)一的一面。從世界三大宗教教義來看,其中所倡導(dǎo)的一些教義和現(xiàn)實是不矛盾的,甚至有些還有相互促進的作用。影片中坎杰從宗教經(jīng)典中找出了打贏官司的證據(jù),其實想表明的是宗教與現(xiàn)實相統(tǒng)一的一點。所以說,這部影片不僅是對印度宗教社會的啟示,更是對全世界信仰問題所交的一份答卷,用什么態(tài)度去對待宗教發(fā)展,視其為現(xiàn)實生活的洪水猛獸還是有限理性的補充?這部影片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
寶萊塢經(jīng)典愛情電影《寶萊塢生死戀》講述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愛情悲劇,主人公帕羅和德威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青梅竹馬,兩家是鄰居,男主人公德威在年少時被送往英國留學,女主人公帕羅一直為德威守護著那盞長明燈,癡情的等待心上人的歸來。在十年之后,德威學成歸來,期待著和帕羅終成眷屬,這樁本來看似美好的婚事卻遭到了男主人公家族的反對,德威的父母嫌棄帕羅母親曾經(jīng)是一名舞娘,并且在眾人面前不懷好意的羞辱了帕羅的母親。帕羅的母親蘇門答臘于是發(fā)誓要將女兒在一周內(nèi)嫁入富人家去。帕羅偷偷的去找德威的私奔,卻遭到了德威的拒絕。德威離家出走,帕羅也嫁給了一個鰥夫。此時的德威夜夜留宿在妓院,終日買醉,名妓也被德威對帕羅的深情打動,不由自主的愛上了德威。在德威病入膏肓之時,拖著病體跋山涉水來找帕羅。這樣一個開始歡快的愛情故事結(jié)尾沉重的讓人心痛。
而造成這種悲劇結(jié)果的根本原因則是印度由來已久,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建立于婆羅門教教義之上,根據(jù)《吠陀》經(jīng)典將人由高到低分為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婆羅門為僧侶階層,地位最高,社會分工為宗教祭祀和文化教育;剎帝利是武士階層,從事打仗和行政管理;吠舍是平民,首陀羅則是從事農(nóng)業(yè)及各種體力和手工業(yè)的勞動的人。在印度教中對于婚姻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一般只允許同種姓內(nèi)部通婚,通常只許順婚,就是高種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種姓的女子,但低種姓男子不能娶較高種姓的女子。在《寶萊塢生死戀》中,男主人公德威來自于被英國王室授爵的高種姓階層家庭,而帕羅來自于低種姓家庭,雖然她的母親嫁給了地主,但是依然無法抹去“污點”。即使男女主人公深深愛著彼此,這樣的愛情也無法撼動根落后的種姓制度,所以他們的愛情注定是一個悲劇。而影片當中另外一個種姓制度受害者——名妓昌德拉姆在杜爾卡神請神儀式上遭到侮辱時,控訴了當時丑陋的社會現(xiàn)實,看似高貴的財主經(jīng)常光顧妓院,留下身上流著財主的血的私生子,正是因為所謂的高貴的階層的光顧,妓院才得以存在。而做成女神的土必須要妓院門口的土也是有深意的,土也不是軟弱無力的。
這樣一個愛情悲劇,沒有人全身而退,德威在郁郁寡歡中和對帕羅無盡的思念中抱憾死去,帕羅失去了德威的愛情和人生的自由。德威家也是四分五裂,頑固的上流階層的父親臨死都沒能見到兒子最后一面。為了提升家族地位的帕羅母親用聯(lián)姻綁架了女兒的幸福和自由。這樣的愛情悲劇是對印度種姓制度的悲號和怒吼,是對當時印度社會現(xiàn)實深深地反思和批判。
電影業(yè)逐漸成為印度重要的文化支柱產(chǎn)業(yè),不同于好萊塢高科技大手筆制作的科技大片,印度電影以其獨特的宗教文化特征和寫實主義風格成為世界電影市場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以描述家庭生活和小人物命運的情節(jié)和揭示社會現(xiàn)實的主題引起人們對印度社會現(xiàn)實中存在的弊病的關(guān)注。印度的電影業(yè)為世界了解印度打開了一扇窗,人民可以通過電影了解印度,了解印度特有的民族和宗教文化,為國家間的文化交流架起一座橋梁。印度電影業(yè)的寫實風格對世界電影業(yè)有著不可忽視的借鑒作用,同時也提供了文化交流的一種新思路。
[1]尚會鵬.種姓與印度社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尚會鵬.印度文化傳統(tǒng)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林承節(jié).印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Sanjay Leela Bhansali[Z].寶萊塢生死戀(Devdas).
[5]Umesh Shukla[Z].偶的神啊(Oh,my god).
J905
A
1005-5312(2015)11-0118-01
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型科研項目《印度電影中的宗教文化》(項目編號CX2014SP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