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旺+毛旺+譚廣鑫
摘要:長期以來,武術技擊本質論限制了對套路審美特征的認識與探索,人們在是否保留套路中技擊的問題上爭得面紅耳赤。研究認為:現(xiàn)代社會武術唯技擊的發(fā)展是行不通的,相反甚至有人認為技擊就不屬于武術范疇;套路阻礙武術技擊性,因此,要想發(fā)展套路就要弱化技擊;撇開“武術屬于體育,但高于體育”的矛盾闡述,放手將武術以體育的模式發(fā)展;應肯定武術套路的藝術形式,并用藝術的審美眼光,擺脫技擊的絕對束縛,任其自由創(chuàng)新發(fā)揮。最終將高度發(fā)展的套路藝術作為代表武術吸引全世界的眼球,并以此為契機,飲水思源,使他們對中華傳統(tǒng)武術產生濃厚的興趣。
關鍵詞:武術 套路 技擊 弱化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06-0059-03
隨著冷兵器時代的逝去,武術技擊的現(xiàn)實作用不占主導地位,武術不得不尋求另外的價值來得以保存,開始漸漸走向健身、競技等,并以發(fā)展武術套路為切合點,力推套路運動,成為武術傳播的主要形式。前人對武術套路審美追求、“指向技擊的同時回避技擊”、“技擊性不是武術本質屬性”的觀點已然推進對以套路為技術傳承的傳統(tǒng)武術的理論判斷。可是武術的技擊屬性長期束縛著中國武術套路邁向藝術的腳步,造成武術套路仍不能與中國書法、京劇、民族舞蹈一樣被視為“藝術”進行傳承與創(chuàng)新。武術套路的推廣與提升,勢必會對武術的技擊性造成很大的沖擊,雖“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相信它們會找到最佳的契合點,在表現(xiàn)技擊的同時達到藝術的升華。
1武術技擊的兩種極端思想
1.1唯技擊的發(fā)展障礙
在現(xiàn)代社會一直推崇武術的技擊性,如果不拓寬思維的話,武術的發(fā)展必定舉步維艱,在法制社會下,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受到約束,不會任由你動手侵犯他人的人身權利,也沒有太多的見義勇為讓你去施展。社會意圖檢驗和發(fā)揚武術的技擊性,做了一些嘗試,媒體為傳統(tǒng)武術設立規(guī)則,在《武林大會》和《武林風》的擂臺上,選手所表現(xiàn)的技擊狀態(tài)卻讓觀眾的武俠想象跌落冰冷現(xiàn)實,致使講究“打練結合”的傳統(tǒng)武術的技擊性再次遭受質疑。正因為混淆武術與技擊之問的界限,長久以來兩者關系糾葛不清,當人們運用技擊的標準來衡量傳統(tǒng)武術,其博大精深變得黯然失色。如果對傳統(tǒng)武術進行徹底的“技擊”化改造,那么131個拳種可能變?yōu)橐环N形態(tài)——散打[1]。武術散打近幾年發(fā)展也不容樂觀,它一味追求技擊性,幾乎失去了本民族武術的特色,在向世界推廣時,已沒有以往的自信,如果散打入奧,只是類同項目的疊加,比賽規(guī)則變化罷了,踢有跆拳道,摔有柔道等,要想散手走向世界,必然要遵循技擊項目的運動規(guī)律來訓練,同時表現(xiàn)出具有我國技擊對抗項目特點的獨特風格。對于傳統(tǒng)武術技擊功用的倍加推崇和對競技武術套路缺少技擊特征的批判也是不合事理的?!拔锔偺鞊?,適者生存”是事物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2]。假如我們面對技擊功用在戰(zhàn)爭和搏殺中的作用弱化,如果我們不重新對武術的價值進行選擇,可能我們的武術,包括傳統(tǒng)武術在今天的存在都有可能成為一種歷史的記憶,是競技武術套路的出現(xiàn)挽救了傳統(tǒng)武術的生命,它使我們今天仍然能夠瞻仰部分真實傳統(tǒng)武術面目成為可能。
1.2技擊不屬于武術的范疇
如果把技擊放入到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背景中去考察其起源、發(fā)展情況,就會發(fā)現(xiàn)技擊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它不存在明顯的民族性、地域性差異,其他國家也有屬于自己的格斗術,他們表現(xiàn)出不同的風格。動作的套路性是武術的基本特征,套路使武術得以表現(xiàn)出自身特點和優(yōu)勢,義在套路的基礎上表現(xiàn)出各門派的獨特風格和特點,把武術推向成熟和繁榮,沒有套路不稱其為武術,沒有套路卻仍然有技擊。武術著重研究動作銜接合順和規(guī)格化以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而技擊一開始就以對抗形式出現(xiàn),著重研究如何戰(zhàn)勝對方[3]。技擊追求簡單實效,主要在增加自己的功力及方法等方面去琢磨,從形式到目的的不同,都說明武術和技擊不屬于同一范疇。帶有攻防含義的武術套路動作不能直接應用于技擊搏斗中,創(chuàng)編武術套路首先要考慮動作結構、韻律、節(jié)奏及動作銜接合順等,在此基礎上才被動地解釋攻防含義,決定武術不能直接用于實戰(zhàn)中。競技套路中的技擊表現(xiàn)手法,最多是增加武術的噱頭,為了迎合武術的本質屬性——技擊,強制使其保留下來,根本就不具備實際作戰(zhàn)能力,技擊可以存在于武術中,但不一定屬于武術,就如同我拍或打你一下,有技擊的意象,但是否稱得上武術,這值得我們思考。有傳統(tǒng)武術家非得要把純技擊方法形成武術套路,像形意拳、岳家散手等,行外人看到這樣的套路,以為是小孩子在那里過家家亂舞一通,手腳沒有嚴格的統(tǒng)一規(guī)范,只見在那里進退坐作,感受不到一點武術套路藝術美,也許他們以套路的形式演練是為了方便記憶,總結攻防動作,可能通過長期的練習一樣也可以加強自己的素質和功力,但與現(xiàn)在時代的發(fā)展脫離,是以放棄藝術的審美為代價,單獨保留純粹技擊,不雅觀的武術套路,以這種套路形式去推廣,可能會對少部分激進者產生興趣,但是很難大眾化普及。
2武術套路與技擊
2.1套路阻礙技擊性
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軍事用途的格斗術(即“技擊”,Chinese martial art)和流傳于民間以拳種門派進行傳承技藝的傳統(tǒng)武術(也稱為民間武藝,Kung-fu,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而民間武藝在建國后進行了現(xiàn)代體育改造,定名為競技武術)成為同源異流的狀態(tài)。傳統(tǒng)武術和技擊之間存在復雜而微妙的關系,技擊性是武術區(qū)別于中國其他文化樣式的主要特征,但從完全追求技擊效果來看,傳統(tǒng)武術過于“滿遍花草”的繁雜,回避技擊的傳統(tǒng)武術則被指責為“沒有靈魂的身體舞蹈”[1]326。武術套路最早的形式是“武舞”,當初一般是在戰(zhàn)斗勝利歸來時進行的助興表演,后來套路發(fā)展到民間,并形成了各自的風格,發(fā)展到現(xiàn)在源流有序的拳派。武術界有“為便于記憶將技擊動作組合成套路”的說法,不可否認武術套路動作前后連貫,在傳承武術技法中發(fā)揮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但這種說法缺乏科學考證。李小龍在美國攻讀哲學,并一直致力于對技擊的研究與思考,其所創(chuàng)立的截拳道是由攻防單式動作及其訓練方法組成,并沒有固定套路。在李小龍看來,套路的程式化動作安排防礙技擊能力的發(fā)展。對手不可能讓你有按照套路的順序連環(huán)出招的機會,在激烈的斗爭中,是不容你有片刻思索的,有些甚至是下意識的反應。長時間的套路練習,會因為缺乏動作和力量結合的訓練,而追求單個組織動作的速度及其間的節(jié)奏,是武術技擊變得有形而無力,沒有了一些對抗,看武術套路運動者,尤其長拳運動員,大多身體瘦小,身材勻稱,胳膊纖細修長,這樣的體格真正打起架來,想是沒有太大的優(yōu)勢的。endprint
2.2技擊束縛套路的發(fā)展
技擊動作簡單,直接,有其明確的目標和作用,動作程式化(形成套路)即意味著開始偏離技擊的本旨,有悖于高度嫻熟,隨機而變,因敵變化的技擊要求。武術套路中的非技擊實效性技術動作往往呈現(xiàn)出的是技擊意向或者稱技擊的“通真性”。在武術套路中的動作造型、亮相類動作是受到中國古代戲曲、舞蹈影響而產生的;象形拳術中的“取像”類動作則是模擬動物形象而獲得的[4]。藝術的武術不僅是指藝術手段表現(xiàn)的武術形式,更是指武術套路這種對于藝術化創(chuàng)作與加工的武術類型。武術套路在演練過程中達到對技擊的藝術化表現(xiàn),塑造基于現(xiàn)實而具有超越性的藝術形象和意境,觀賞者通過欣賞動作而完成藝術鑒賞。武術套路不是藝術界對武術素材的加工,而是武術界內部發(fā)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結果。蔡龍云教授曾提出“能擊善舞”的培養(yǎng)目標,但同時提出套路(善舞)和散打(能擊)不是一個項目?!吧莆琛辈粸椤澳軗簟保茁凡皇峭ㄏ蚣紦糁穂5],邱丕相教授認為:武術發(fā)展到今天,不再是一個板塊的多元價值功能,至少應分為健身的,藝術的,格斗的3個武術板塊,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價值功能,才會適應當今的社會和市場需求。武術套路屬于藝術的武術。武術套路能夠實現(xiàn)健身,藝術的價值需求,與此同時,它會為充分達到最好的效果,而不斷的遠離技擊,木蘭扇、木蘭拳等就是將健身娛樂發(fā)展到極致,幾乎看不到一點技擊,武術界對此產生了它是否還屬于武術等諸多質疑。套路中對技擊的保留,都是在保證動作的流暢度的同時適當添加,現(xiàn)在競技套路中的多跳躍、多轉體,高水平運動員成績最后的評定一般都在這些上面斡旋了,在保證基本動作完成的情況下,他們在平時的訓練當中,對難度質量的完成花了非常多的時間,根本對技擊沒有一點理解和思考,甚至于忽視。與其對武術套路中表現(xiàn)技擊手法有保留,還不如放手去創(chuàng)新以迎合當代武術,達到高度的藝術審美。
3切合“武術屬于體育”
武術作為體育項目與實用技擊應有所不同。武術就其概念而言,從來也不應是實用價值。今天人民更多需要的是用武術來強健身體、陶冶性情、豐富文化生活[6]。從體育的角度來說,允許武術與實用技術存在一定的“距離”是正常的,如射擊運動與戰(zhàn)爭中的射擊有“距離”、競走運動與行人走路有“距離”等,總之生活中的實用活動是無法替代體育運動的,唯體育才會使人得到全面的活動和強有力的鍛煉。從演練觀賞的美學角度及審美感覺來說,美在一種“一種距離”之中,一味求真,不是藝術,也不一定產生美感。如果武術套路就是打斗,逼真到如同生活中的打架斗毆一般,還值得進體育館、在舞臺前觀賞嗎?西方美學說藝術與自然之間要有距離,正如中國活講究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吧耥崱笔侵袊囆g也是中國武術的追求,體育區(qū)別于藝術、技術,是另一種人類文化形態(tài)。但是人類一切帶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都可以通過某種表現(xiàn)形式使其具有美學價值,并含有審美成分。然而體育畢竟是體育,它有著與藝術不同的,使得自身作為一種人類獨特的文化形態(tài)得以存在的內在特征。中國武術的藝術化傾向,與此有著本質的不同,中國武術,從來存在一種將武術變成一種藝術,一種純藝術,乃至放棄技擊術和體育的宗旨,一如藝術般自始至終完全追求審美價值的傾向[7]。武術屬于體育的那部分,肯定包括武術套路,它既能夠達到體育的健身、娛樂效果,又可以實現(xiàn)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理念,并在高、難、美、新上去花功夫,給觀眾視覺的享受。首先應撇開“武術高于體育”的束縛,放手以體育的模式發(fā)展武術,套路運動正作為武術的代表,獨樹一幟的在向國際推廣,力爭成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
4武術藝術化的必然結果
4.1肯定武術套路的藝術形式
在馬路上看人練套路,你會說花架子、不實用,這是因為你生活在實用的環(huán)境中,應從功利的角度去看、去思考。走進觀眾席,客觀上已經引入審美環(huán)境,如果他們又是抱著審美態(tài)度而不是實用態(tài)度來觀賞,那么是否能夠讓觀眾“物我兩忘”?關鍵就看演練者如何通過演練把觀眾帶進藝術之境[5]233。這就需要武術習練者,從各方面去精雕細琢,并從外而內把練武術的韻味提上去,甚至覺得這就是一種高尚的運動。隨著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如果武術還是以下層人民的這種過家家,學武就是為了打家劫舍的話,在現(xiàn)代文明的社會中肯定是行不通的,你穿著破破爛爛、衣冠不整的在那里手舞足蹈,十年如一日的摩拳擦掌,也許換來的只是旁人的一種獵奇的掌聲和嘲諷,或許對你的堅持感到震撼及對你的脫離時代軌道的愚昧落后表示不解。傳統(tǒng)的武術我們也不可能毫無變化的照搬過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也不容許,當我們身著講究的華麗武術服,發(fā)揮身體的動作表現(xiàn)手法,注重各個細節(jié)的姿態(tài),上升為完美的藝術高度,人們會大加贊賞并參與進來。以至于商業(yè)成功人士花錢請武術名家授武,人們意識到武術作為中國傳統(tǒng)技藝,具有非常好的藝術傳承價值,只要擁有了這門功夫,會使你散發(fā)出正直的氣質。
4.2藝術化的武術套路
當一個碗在被藝術化之后,會變成美觀的瓷器,也許它還有盛水的功用,但絕沒有當初那么方便實際,如果再高度藝術化一些,藝術者們甚至會將碗的本質功能拋之腦后,將它雕琢成晶瑩剔透的玩物,看得出這個時候他們是有很多剩余的金錢和余暇的,跟碗一樣,很多事物都會在社會進步和文明高度發(fā)展后開始偏離它實際的用途,或許作為一種懷舊將它們保留下來,發(fā)展到最后變成了僅供觀賞,圖人前美觀的花法,推廣得比較好的會以藝術的形式呈現(xiàn)在大家的面前。套路動作雖取材于技擊,但不是技擊動作的純客觀模仿和簡單再現(xiàn),而是按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守實相輔,虛實相成”等文藝創(chuàng)造思想,將其進行藝術的復制再現(xiàn)。使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具體“實相”技擊動作得到藝術升華,成為“虛攻花擊”、形神兼?zhèn)涞奶茁穭幼鱗8]。套路動作的創(chuàng)造,要以客觀對象——技擊動作為基礎,而不能完全脫離素材的原型,否則會變得虛無縹緲或面目全非;也不能機械的照搬,成了技擊動作的堆砌;更不能脫離客觀現(xiàn)實,憑空想象和主觀臆造,使套路動作成了無源之水。套路是用藝術形象再現(xiàn)技擊,它使技擊動作從內容、形式到功能都發(fā)生了變化。既淡化了技擊動作外露的殺伐斗狠之形;失去或部分失去了實戰(zhàn)功能;還要含蓄地顯露出攻防招數(shù)的原形,這就是藝術化了的套路動作[9]。武術家在創(chuàng)編套路時,不管他的自覺程度如何,總要把他的思想觀念和對攻防動作的認識,通過動作形象表現(xiàn)出來。endprint
5結語
要想把武術推向世界,必須以套路形式傳播,以增強人類健康以及套路本身的競賽性和藝術性為目的。要把武術和技擊完全分開,讓武術按其自身特點和規(guī)律去發(fā)展。武術套路走武術藝術化道路,武術散打走實用性道路,如果套路在藝術化的同時兼顧太多的技擊動作,可能會阻礙它的創(chuàng)新及發(fā)展。其實本來很多技擊在競技套路中,如果把它抽離出來,在臨場格斗中根本無任何增長攻勢,甚至會影響到你的快速應變。只有放手發(fā)展套路的藝術化,在這過程中套路的弱技擊才能與時俱進,武術才能以全新的面孔面向世界,在國際上推廣這項運動,將武術套路作為武術的標桿,帶動人們去認識武術、了解武術,在此同時對傳統(tǒng)武術的傳承與發(fā)展也不能忽視,高度地推出竟技套路運動,最終目的還是要回歸到胸襟寬廣的中華傳統(tǒng)武術,普及武術的大眾化、全球化和規(guī)范化等,讓人們享受到習練武術帶來的健康娛樂和高品質?;?。
基金項目:2014年度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遺產的保護——以南部侗族“抬官人”項目為例,編號:2097SS14128。
參考文獻:
[1]胡萬祥.論以套路為主要技術傳承方式的傳統(tǒng)武術對技擊的超越[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4(4):326-327.
[2]王崗.民族傳統(tǒng)體育與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 87.
[3]徐才,等.武術科學探秘[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569-570.
[4]謝堅.武術套路中非技擊實效性動作的技術特征與價值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8(5):48.
[5]張勇,等.從技擊走向審美:中國武術套路分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3(1):32.
[6]邱丕相.中國武術文化散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56-257.
[7]程大力.中國武術:歷史與文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129-132.
[8]郝心蓮,等.武術科學研究(之二)[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6:193.
[9]劉占魯.蘇長來.武術套路是技擊的藝術化[J]體育學刊,2003(2):64.
On the Weakening Combat Development of Wushu Routine
Luo Guowang
Mao Wang
Tan Guangxin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the essentialism of wushu technology limits the understanding of routin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ation. People have huge debates about the question that whether to keep combat in the routines of being flushed. The research holds the vie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modern society wushu to combat doesn't work.What's more, some even thinks that combat does not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wushu; wushu routines hinder thecombat, such being the case, to develop routines will weaken the attack intention. People should give up the idea thatwushu belongs to sports, but higher than sports. And to make wushu develop in the form of sports mode. People shouldbe sure the art form of wushu,and aesthetic vision art, and give up the absolute dominance of combat. In the end,material arts will be a highly developed art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wushu routines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the world,and as an opportunity, to make foreigners be interest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Key words:wushu routine combat weake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