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汕頭市濠江區(qū)珠浦醫(yī)院(515071)謝澤周
腦梗死(CI)是腦卒中的常見病之一,包括腦栓塞、腦血栓等,其嚴重威脅和影響著人類的生命和生活,并帶有嚴重的致殘和復發(fā)等后遺癥,為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會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危害[1]。相關報道稱[2],每年我國因患CI而死亡的患者約占腦卒中的80%,可見其嚴重的危害性和威脅性。本研究以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以血清膽紅素及尿酸濃度為觀察指標,探討二者對CI的臨床作用。
1.1 材料 本研究中CI患者共140例,均是于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來我院就診,且均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3],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偏癱、單個肢體運動障礙、交叉癱、失語、吞咽困難等。以其為觀察組:其中男、女分別有98例、42例,平均年齡(59±6.28)歲(40~78歲);心腦血管病史、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吸煙飲酒史分別有89例、83例、36例、43例。以140例健康人為對照組,男、女分別有96例、44例,平均年齡(58±5.68)歲(40~78歲),無腦梗死及其他重病臨床表現(xiàn)。要求兩組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應無明顯差異。
入選標準:年齡在40~78歲之間、男女不限、臨床診斷明確;要求患者發(fā)病時間均在6~72h內,且入院確診無顱內出血等重癥,未發(fā)生深度昏迷者。
排除標準:年齡大于78歲或小于40歲;需要維持服用精神類安定藥、鎮(zhèn)靜藥的患者以及心臟、肝、腎功能有損害和臨床治療前還患有腫瘤、中風等惡性疾病者。
1.2 方法 ①對觀察組所有患者詳細記錄其臨床資料(性別、年齡、既往史等),并進行影像學檢查(CT或MRI)。②依據(jù)患者入院時發(fā)病時間將其再分組(分為急性CI組和的亞急性CI組)。其中急性CI組發(fā)病時間為<3天,92例;亞急性CI組發(fā)病時間為(3~14)天, 48例。③指標檢測: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于第2天、第1天采血(晨起空腹)5ml,置于促凝劑管中,離心,取上層血清以檢測指標,使用徳靈RXL自動分析儀(美國)測定、分析血清STB(總膽紅素)、DBIL(結合膽紅素)、IBIL(間接膽紅素)及尿酸濃度。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觀察組和對照組STB、IBIL、DBIL、尿酸的濃度(μmol/L);②觀察急性CI組和的亞急性CI組STB、IBIL、DBIL、尿酸的濃度(μmol/L)。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計量資料t檢驗;計數(shù)資料卡方檢驗,差異顯著(P<0.05)。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指標濃度比較結果 除IBIL外,觀察組的STB、尿酸、DBIL的濃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 (P<0.05)。結果詳見附表1。
2.2 觀察組組內急性CI組和亞急性CI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結果 在STB、IBIL、DBIL濃度方面,急性CI組顯著高于亞急性CI組 (P<0.05)。在尿酸濃度方面,兩組無顯著差異。詳見附表2。
近年來,我國患有CI的患者越來越多,其發(fā)病率高、致死率高,嚴重危害了人類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目前,醫(yī)學研究領域中研究發(fā)現(xiàn),溶栓法是治療腦梗塞的最有效、較有針對性的方法,但是因腦結構的復雜性,以及溶栓法應用于腦栓塞本身又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以至于不能夠被廣泛應用于臨床[4]。所以對于CI,既要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又要考慮和顧全到對腦部的保護作用,這就增加了科研工作者們的壓力和負擔,使得對于CI發(fā)病、發(fā)展機制的研究變得舉足輕重。
膽紅素一直以來都作為黃疸類疾病的特征指標而被認知,它是血紅蛋白經血紅素加氧酶分解而產生的自然代謝產物,人們日常生活、飲食等都有可能會影響膽紅素而使其產生變化[5]。但是,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不僅與黃疸疾病有關,而且還與心腦血管等疾病也存在密切聯(lián)系,故而更加受到關注。尿酸,是一種嘌呤核苷酸在一系列酶促反應下降解代謝后的終產物,有毒性,故以往亦大多當作廢物,不受重視。自1879年的高尿酸血癥以后而被廣大醫(yī)學工作者們矚目,發(fā)現(xiàn)其與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事件和腦卒中密切相關。二者均具有抗氧化作用,推測其可能與CI發(fā)病、發(fā)展機制相關。所以,探討和研究膽紅素、尿酸的濃度對于治療腦梗死和減少其致殘率有著重要研究意義,是當前研究治療腦血管疾病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
本研究以健康人為對照,以SBI、IBIL、DBIL、尿酸四種代謝產物的濃度為觀察指標,觀察其隨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在CI患者血液中的變化情況,用以研究四種代謝產物對CI的作用機制和影響。研究結果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除IBIL濃度指標低于對照組外,檢測出SBI、DBIL、尿酸三個指標在患者血清中的濃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觀察組組內研究結果為:急性CI組患者血清中SBI、DBIL和IBIL濃度均高于亞急性CI組,而尿酸濃度卻低于亞急性CI組。以上結果表明:①膽紅素可以作為CI患者急性和亞急性程度、疾病發(fā)展判斷的一個指標,具有輔助作用,有利于更好的幫助進一步對CI進行診斷、治療。②尿酸濃度的變化也能夠反應CI血清的變化,可作為診斷CI的輔助指標,但不能用于作為輔助判斷急性和亞急性CI的指標。
附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指標濃度對比結果(n=140,±s)
附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指標濃度對比結果(n=140,±s)
組別 STB(μmol/L) IBIL(μmol/L) DBIL(μmol/L) 尿酸(μmol/L)觀察組 14.31±8.04 10.29±6.07 3.92±2.03 314.85±99.03對照組 13.22±4.16 10.12±3.68 3.11±0.52 295.02±73.41 t 2.311 1.596 2.164 4.351 P<0.05 >0.05 <0.05 <0.05
附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指標濃度對比結果(n,±s)
附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指標濃度對比結果(n,±s)
組別 n STB(μmol/L) IBIL(μmol/L) DBIL(μmol/L) 尿酸(μmol/L)急性CI組 92 15.35±7.64 11.39±6.27 4.62±2.13 313.85±99.63亞急性CI組 48 14.52±8.56 9.92±7.78 3.91±2.12 314.88±98.91 t - 2.461 2.301 2.364 0.526 P - <0.05 <0.05 <0.05 >0.05
綜上所述,膽紅素和尿酸濃度可以作為CI發(fā)病、發(fā)展的輔助指標,具有一定的臨床作用。其中,膽紅素升高反映了急性期的CI患者機體的應激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