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用耕
造訪馬鼻玉井“存耕堂”
吳用耕
連江縣革命老區(qū)馬鼻鎮(zhèn)玉井村“存耕堂”隨著黨的群眾路線教育的深入脫穎而出,名聲大噪,成了該鎮(zhèn)黨員干部和青少年一代了解黨的歷史、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陣地,連外地人也慕名前來參觀瞻仰。
“存耕堂”位于玉井村后街,座南朝北,背靠蒼翠秀拔的龜峰,面臨碧波蕩漾的羅源灣,始建于清康熙年間。早年“存耕堂”氣勢恢宏,為五進四天井六扇五大宅,縱深124米,面闊22.5米,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建筑面積2790平方米,百余間房屋。歲月滄桑,老宅歷經三百余載已面目全非,近年其后裔集資40余萬元將門樓、前廳(接官廳,俗稱花廳)修葺一新。門樓前三對旗桿石和花廳內金絲楠木供桌毀于“文革”,殘存的“練功石”及斗拱、雀替、天花板、鎦金的精美木雕、石雕寓意“五福臨門”、“五谷豐登”、“年年有余”,依稀再現當年的風韻與繁華。
“存耕堂”被譽為“馬水澄淵亙海際天”的紅色圣地,門樓外墻懸掛著“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共連江縣委議事處、陳茂章烈士故居”銅匾,西廂房辟為“存耕堂革命烈士事跡展陳”,以圖片、實物及相關資料,追憶曾是存耕堂主人的陳茂章、陳茂昌、陳茂文、陳桂斯四位烈士生平事跡,他們和千千萬萬革命英烈一樣用青春和熱血譜寫了一曲共產黨人的悲壯史詩,以血肉之軀鋪墊了新中國巍峨大廈的基座,值得后人永遠的景仰與緬懷。
陳茂章,又名陳興桂,1925年7月中學畢業(yè)于福州柴井醫(yī)院(英國人辦的教會醫(yī)院,今福州市第一醫(yī)院)當男看護生。192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6月他受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書記陶鑄指派和楊而菖一道,秘密組建閩中工農游擊第一支隊,任游擊隊政委,1933年5月擔任中共連江(中心)縣委書記。1934年8月12日英勇犧牲于福州雞角弄,實現了生前“不作尋常床簀死,英雄含笑上刑場”的誓言。
陳茂昌烈士,192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6月為游擊隊員,同年9月被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任命為中共連江(中心)縣委書記兼閩中(東)工農游擊第一支隊支隊長。1934年1月加入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第十三獨立團任連長,5月12日在官坂與國民黨軍隊作戰(zhàn)中犧牲。
革命烈士事跡陳列室
“存耕堂”花廳后廳門柱及門檻上留有鋸跡和鑿痕,這是國民黨軍隊摧殘土地革命留下的鐵證。據房主回憶,1934年2月馬鼻蘇區(qū)被攻陷后,國民黨官兵荷槍實彈蜂擁進存耕堂,在搜捕兩任縣委書記陳茂章、陳茂昌及其他紅軍戰(zhàn)士撲空后惱羞成怒,要鋸掉房屋的柱梁,存耕堂數十戶貧苦農民據理力爭,同聲抗暴,國民黨軍隊才悻悻退出。西側偌大的糧倉歷經滄桑尚未倒塌,諺云:“倉廩實,百姓足”,昔日糧倉曾堆放過萬余石(擔)庫糧,屋主享有“萬三三”的名號(年收租干谷一萬三千余石),現僅存三個大小不等的青石秤砣“訴說”著昔日屋主富甲一方的顯赫往事。
“存耕堂”后天井橫廊東西側有兩口一方一圓的古井,井水清澈甘冽,爽口沁脾,井亭已消失,井欄井臺尚存。方井徑60厘米,高70厘米,圓井直徑65厘米,高40厘米。兩口古井含蘊天方地圓。唐儒孔穎達云:“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謂之為井”?!熬庇譃橐琢呢灾唬c人的學識相通,北宋王安石《九卦論》云:“君子之學,至乎井、巽而大備”。回望三百余年前掘井時,此井離海邊不過30余米,距龜峰百余米,而井泉絲毫不沾海水之咸腥味豈非靈泉乎?竊以為不嘗存耕堂之井水,難悟老子之“上善若水”、弘一法師之“禪泉心印”個中三昧。
“荊樹有花兄弟樂,硯田無稅子孫耕”,這是存耕堂的本意,也因之鐘靈毓秀,人才輩出,為馬(鼻)透(堡)名門望族。明末清初,存耕堂出了個“國師”陳元登(1619~1693),著書九種。清乾隆甲子科,陳楠鄉(xiāng)試中式舉人“選魁”第六名,故存耕堂別稱“選魁第”。此匾保存較完整,題曰:“禮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提督軍務管理學政紀錄一次周學健為乾隆甲子科鄉(xiāng)薦中式陳楠立”。陳楠(1690~1745),官至江南興武衛(wèi)都運司?!按娓谩钡拈郝摿宅槤M目,皆為陳元登、陳楠之手筆,惜毀于“文革”?,F僅存陳元登聯句:“史稱漢末高賢,太尉司徒,群公讓位;天毓吾家名世,將軍宮傅,亙古齊光”?!疤鸬缽V,為世儒宗,唐朝繼名賢,緯武經文,績著鷹揚開鉅郡;穎水地靈,蔚茲望族,稻江崇廟祀,承先啟后,謀貽燕翼樹宏基”。
“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走出“存耕堂”,你仿佛經受了一場心靈的洗禮,老宅內的革命烈士事跡展陳昭示共產黨人、革命英烈的擔當精神和奉獻精神,是革命成功的不二法門,也是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前進的根本保證。你會覺得有一種無形的東西感染著你,浸潤著你,溫馨的,美好的,愜意的,崇高的,在潤物細無聲中,浮躁的心靈會變得寧靜,褊狹的胸襟會變得寬闊,混沌的靈魂漫出清新之氣,也許這就是“傳承紅色基因,滋養(yǎng)精神家園”的魅力所在吧!
(作者:中共連江縣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