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巍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
《濃情巧克力》中牧師雷諾的原型解讀
王曉巍
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
摘要:本文擬從榮格集體心理學原型理論的角度出發(fā),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濃情巧克力》中牧師雷諾的人格特征,指出雷諾分裂的人格是其人格面具膨脹與陰影投射所引起的劇烈沖突,從而揭示宗教對人心靈的桎梏。關鍵詞:《濃情巧克力》雷諾人格面具陰影
《濃情巧克力》是當代英國著名女作家喬安娜·哈里斯的代表作。該書出版于1999年,一經(jīng)問世便好評如潮,立即登上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該書講述了一對母女闖入法國塔尼斯河下游的小鎮(zhèn)蘭瑟,用充滿愛和尊重的濃情巧克力,融化了鄉(xiāng)村牧師雷諾所管轄的墨守成規(guī)的教民們的故事。《濃情巧克力》中,作為小鎮(zhèn)權力的象征,主人公雷諾有著復雜而又充滿悲劇色彩的人格特征。身為鄉(xiāng)村牧師,雷諾內(nèi)心被天主教嚴厲的教規(guī)和教義所桎梏,同時他又用苛刻的清規(guī)戒律去約束自己的教徒,不僅強行壓制自己作為人的正常、本能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禁止小鎮(zhèn)的人們追求自然人性。在我國,讀者對雷諾這一形象的研究寥寥無幾。本文擬從榮格心理學原型的角度出發(fā),運用人格面具理論和陰影理論,對該人物形象進行解讀,分析其分裂的人格特征的心理學根源,旨在拓寬對這部當代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閱讀視野。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以“集體無意識”概念和心理原型理論奠定了他在20世紀人文學科中的重要地位。他的理論和觀點不僅廣泛應用在心理學領域,而且在文學批評領域受到評論家們的重視。原型,即“原始模型”,其本意是“原始的”“最初的”。原型是集體無意識的內(nèi)容。在榮格看來,“原型是指人的心理模型和精神本能,認為人在出生時就具有現(xiàn)在的典型的‘行為模式’(本能)和‘領悟模式’(原型),其核心就是追尋人類心理現(xiàn)象中的‘先在’的模式,從而為自主精神的存在找到依據(jù)”。[1]9“原型是普遍的,每個人都繼承著相同的基本原型意象?!盵2]46榮格指出,在每個人的人格中都具有四種有著重要意義的原型:人格面具、阿尼碼和阿尼姆斯、陰影及自性。這些原型對形成我們的人格和行為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在這四種原型中,人格面具和陰影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型。本文將從這兩個原型著手分析雷諾的分裂的人格特征。
人格面具一詞源于希臘語,本義是指演員為在一出戲中扮演某個角而佩戴的面具。在榮格心理學中,人格面具“是個人適應抑或他認為該采用的方式對付
世界的體系,”[3]330即個體為了得到社會的認可而公開展示的某種性格。這種性格并不一定就是他本人的性格,榮格認為:“人格面具實際上并非戴面具其人,但其他人甚至連自己都認為該面具即是其自己?!盵3]330人格面具對人的生存來說是必要的,一方面它保證了個體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另一方面,它能夠幫助個體實現(xiàn)個人目的,達到個人成就。人格面具是“社會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礎。[2]48
在《濃情巧克力》中,牧師弗朗西斯·雷諾從小生活在宗教氛圍濃厚的小鎮(zhèn)蘭瑟,蘭瑟的神父想盡一切辦法讓居民們按照天主教的信仰方式生活。多年來,人們的穿著以灰黑為主,大部分人眼神呆滯,內(nèi)心懦弱。他們每周去教堂做彌撒,食物單一,清心寡欲。不僅如此,牧師對外來者極為排斥,尤其是流浪人員。少年時期的雷諾在這種社會氛圍中生活,他外表安靜,蒼白瘦弱,是鎮(zhèn)上居民眼中的好孩子。他對神父崇拜之至,在唱詩班唱歌,經(jīng)常安靜虔誠地聽神父布道。雷諾十六歲那年的夏天,塔尼斯河邊停靠了一些流浪者的船只,神父暗示要趕走這些流浪者,于是雷諾在黑夜中故意放火燒了那些船只,有一對流浪夫婦被燒死。沒有人懷疑好孩子雷諾,神父赦免了他,并因此把他送到北方優(yōu)秀的學校去讀書。他對神父充滿感激,甚至在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母親與神父通奸之后也未質(zhì)疑自己的信仰是否正確。神父因通奸之事中風,而雷諾順理成章地成了這個小鎮(zhèn)的牧師,從此戴上了這個摘不下的面具,并把救世者的身份等同于自我。
二十年來,雷諾展現(xiàn)給外界的形象是嚴厲的牧師——蘭瑟鎮(zhèn)的核心人物。一方面,這個角色是他所處的蘭瑟這個小鎮(zhèn)賦予他的社會角色,他必須按照宗教對他的要求來塑造自我,另一方面,這個角色也是他內(nèi)心認可的一個角色,因此他不遺余力地扮演鄉(xiāng)村牧師這個角色。
作為蘭瑟鎮(zhèn)的神父,他視教堂為自己的生命,嚴于律己,極力壓制內(nèi)心一切“世俗、情欲和本能的需求”,[4]70他把內(nèi)心的自我與牧師這個人格面具等同起來,認為他來蘭瑟做牧師,是為了他的教徒而戰(zhàn),“為了拯救他們不受誘惑而戰(zhàn)”。[6]87在他眼里,上帝是萬能的,主宰一切,而他把自己當成了鎮(zhèn)上居民的上帝。他用天主教的清規(guī)戒律規(guī)范鎮(zhèn)上居民的思想和行為,讓人們時刻生活在罪惡感中。他要求每個居民都必須去教堂,星期日所有商店都必須關門。齋戒期間,他要求教徒們要清心寡欲,拒絕一切誘惑。他要求他管轄的教區(qū)要秩序良好,不允許任何忤逆他的思想的人存在。當外來者薇安·羅切在小鎮(zhèn)定居,在教堂對面開了一家巧克力店,并且向他申明她不是天主教徒時,雷諾感到了一絲威脅。他在教堂向人們布道,要求人們要抵制誘惑,抵制巧克力。當塔尼斯河上再次像二十年前那樣??苛肆骼苏叩拇粫r,他嚴厲警告船上的人離開,甚至動員鎮(zhèn)上的守舊勢力在街道商店發(fā)布傳單,禁止向這些流浪者出售商品。在蘭瑟,他是權力的象征,協(xié)調(diào)所有人的社會關系。當約瑟芬不堪忍受丈夫馬斯喀特的虐待離開家時,他未曾考慮她的處境和需求,只是機械地要求她要遵守天主教的教義,要忠于婚姻。
擔任牧師職務的二十年來,雷諾沉溺于自己所扮演的救世主的角色。雖然偶爾他會對自己的職業(yè)產(chǎn)生懷疑和無能為力感,但人格面具的膨脹使他無法拋棄自己扮演的這一角色。多年來,牧師身份已經(jīng)與他的自我融為一體,一旦失去這個人格面具,他的人生也就失去了意義。
陰影是人性中陰暗的一面,“經(jīng)常表現(xiàn)為一種沖動性的、不由自由的行為”。[6]145“陰影比任何其他原型都更多地容納著人的最基本的動物性?!盵2]56陰影中對人的發(fā)展有利的一面可以使人充滿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但陰影中惡的一面卻可能使人充滿獸性。陰影中惡的因素存在個人的潛意識中?!爸灰@個人突然面臨人生困境,發(fā)生精神危機,陰影就會利用這一機會對自我實施其威力?!盵2]59
榮格認為基督教教義過分壓抑了人的陰影原型。這一點在《濃情巧克力》中牧師雷諾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長期以來雷諾所展現(xiàn)給世人的是他的人格面具,并非他的真實自我。他沒有意識到自己首先是一個人,其次才是牧師。他強制壓迫自己的本能需求。他一再地控制食欲,靠吃得很少來凈化自己的靈魂,以至于他經(jīng)常處在饑餓的狀態(tài),一聞到香味就感到頭昏腦眩,甚至當教徒在懺悔室向他懺悔時,他竟產(chǎn)生了幻覺,認為對方在吃巧克力。他強烈壓制自己的欲望,但當女教徒在懺悔室里向他懺悔時,聞到她們身上的香味,他還是不能克制自己作為正常的人應有的欲望。對本能欲求的壓制使他的內(nèi)心處在緊張的狀態(tài),他憂郁,易怒,總是失眠,經(jīng)常在夜里在蘭瑟的街道上和河邊游蕩。
榮格認為,陰影中惡的因素以潛在的狀態(tài)存在于人的無意識中。當人一旦陷入困境,陰影就會伺機反撲,對自我實施為例,導致個體人格的分裂,產(chǎn)生暴力傾向。在《濃情巧克力》中,當流浪者的船只出現(xiàn)在塔尼斯河邊,為了維護自己自己教區(qū)的社會秩序,雷諾想當然地認為這些人是潛在的罪犯,要求所有的商鋪不許為他們服務。但以薇安和阿曼達為首的人卻繼續(xù)幫助這些流浪者,并且和他們一起開心地聚會。像二十年前的夏天一樣,雷諾產(chǎn)生了趕走這些流浪者的想法,但他自身牧師的地位使他無法親自去行惡,于是他暗示馬斯喀特去趕走他們。在一個漆黑的夜里,二十年前的悲劇再次重演,馬斯喀特趁流浪者們聚會時放了一把火,燒了他們的船只。雖然并無人員傷亡,但卻使這些流浪者遭受了沉重的損失。雷諾以犯罪的方式報復驅(qū)逐流浪者。
成功驅(qū)逐了流浪者之后,雷諾的下一個對象就是薇安的巧克力店。薇安應孩子們的要求,打算在復活節(jié)當天舉辦一個盛大的巧克力節(jié),雷諾感到她嚴重腐蝕了復活節(jié)的精神,誘惑他的教徒們,更為嚴重的是,她竟然敢公然挑戰(zhàn)威脅他的權威。每年的復活節(jié)是他感到自己作為牧師最為榮耀的時刻,薇安的巧克力節(jié)卻公然定在這一天,她對他的權威的藐視使他極為憤怒。雷諾想盡一切辦法抵制巧克力節(jié),他不僅在布道中強調(diào)自我凈化、原罪和懺悔,還向鎮(zhèn)上的居民們發(fā)布傳單,讓他們共同抵制巧克力節(jié),其目的是讓薇安的巧克力在節(jié)日當天賣不出去,讓她早日破產(chǎn),從蘭瑟搬出去。他把內(nèi)心的陰影投射在這個給小鎮(zhèn)帶來變化的女人薇安身上,認為她是“侵略花園的寄生蟲”,是他人生的絆腳石,“躲在那扇蒙著紙的窗戶后面大笑,向四面八方散播出腐蝕人心的吸血蟲”。[5]299他對薇安的憤怒已經(jīng)達到了極點,決定要親自動手毀了薇安制作的復活節(jié)巧克力。復活節(jié)凌晨漆黑的夜里,他脫下黑色的神父袍子,蒙上面具,這一舉動象征著雷諾陰影中惡的因素被徹底激發(fā)出來,他已完全臣服于內(nèi)心的罪惡。雷諾悄悄潛入薇安的巧克力店,準備搗毀她所有的巧克力。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他面臨琳瑯滿目的巧克力,聞著巧克力濃烈的香味時,他的思維開始感到窒息,內(nèi)心的本能欲求再也遏制不住,忍不住嘗了第一塊,之后瘋狂地沉浸在巧克力的世界里,停不住地吃巧克力,最后竟然在巧克力的美味中睡著了。雷諾瘋狂貪食巧克力的行為是其長期克制自己的本能所帶來的反常反應,但正是他的這一行為使他的人性復蘇,也令他徹底失去了牧師的職業(yè),在目瞪口呆的人群面前顏面掃地,摘下了他長期偽裝的人格面具。
從榮格心理學原型理論分析雷諾這一人物形象,不難發(fā)現(xiàn),在雷諾悲劇的一生中,他因為過度膨脹的人格面具壓抑自己的本能欲求,內(nèi)心的陰影處于蟄伏狀態(tài),然而,當他感到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zhàn),陰影中惡的因素伺機反撲,使他最終被陰影所臣服。雷諾復雜而又悲劇的人格特征的根源在于基督教對人類陰影原型的過度壓抑,這一形象也啟發(fā)讀者要適度調(diào)節(jié)自己的人格面具與陰影之間的關系,唯有如此,個體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和生活。
參考文獻
[1]程金城.原型批判與重釋[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2] C. S.霍爾, V. J.諾德貝.榮格心理學入門[M].馮川, 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
[3]榮格.榮格自傳——回憶·夢·思考[M].劉國彬,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
[4]莊新紅.榮格心理原型理論關照之下《紅字》另解[J].山東社會科學,2004(6).
[5]龔甜菊.濃情巧克力[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6]榮格.潛意識與心靈成長[M].張月,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