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婷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
淺談20世紀90年代“上海書寫”對現(xiàn)代“海派文學”的承繼
汪婷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摘要:上世紀90年代,一批極具代表性的上海作家掀起了海派文學的復古之風,她們在緬懷海派文學的繁華舊夢,在繼承上海市民的文化心理,更為重要的是,她們把握住了上海面對新時代給予的機遇時那種包容并蓄、迎難而上的姿態(tài),除了在“上海書寫”中承繼現(xiàn)代海派文化,他們更彰顯了90年代上海的個人魅力和獨特價值。
關鍵詞:“上海書寫”現(xiàn)代海派文學20世紀90年代
20世紀30年代,“海派文學”在上海大放異彩,它獨特的文學場域脫胎于上海這個獨特的城市,周瘦鵑、穆時英、施蟄存、張愛玲等一大批活躍于“海派文學”的作家在自己的小說中有意無意成就了值得被我們關注的“上海書寫”。時至20世紀90年代,曾經因為經歷了建國后“文革”的轉折和改革開放的機遇后的海派文學再度萌發(fā)勃勃生機,乘著懷舊“老上海”的風帆而名聲大噪的作家陳丹燕、以上海為背景再現(xiàn)一個時代愛恨情仇的王安憶、以浮夸的文風艷情的筆調而書籍暢銷的衛(wèi)慧,她們在90年代上海經濟復蘇的同時也掀起了“老上?!钡奈幕療?。
在“海派文化”的書寫中,上海的都市景觀作為獨特的符號被作家賦予特殊意義,這些極具都市氣息的,有些甚至是獨一無二的唯上海擁有的文化符號成為“海派文化”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們的層層點綴讓上海呈現(xiàn)出同其他城市迥然不同的文化氣質。
有一種說法耐人尋味:看中華文化五千年要到西安去;看中華文化兩千年要到北京去;看近百年來中華文化發(fā)展要到上海去。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過去了,海派文化不僅沒有因為時光的流淌而黯然失色,反而在歷經歲月的洗禮后逐漸顯現(xiàn)出老舊而精致的氣息,隔著時光的河流遠遠對望過去,上海曾經的繁華綺麗成了描述上海的作家無法推離的舊夢,人們沉醉期間,難以自拔,表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上就是懷舊話語的不斷重復。
對上海的追憶,既有對遺留建筑的表層懷念,也有對舊上海文化的深層留戀。弄堂、外灘、租借區(qū),這些處處散發(fā)出歷史遺跡的民國建筑還遺留在上海的角落里,只要稍微一留心,作家們便能從其中一扇隨便打開的窗戶中衍生出民國舊夢的二三事,這種能夠觸摸、可以身臨其境的生活成分給了上海作家們極大的歷史感和代入感。陳丹燕的《上海的風花雪月》中,作者就以一個歷史帶入者的身份重新置身上海的百年歷史之中。她走街串巷,尋找散落街頭巷尾的歷史陳跡,通過拜訪張學良、張愛玲、顏文梁等歷史名人的舊居回味他們的飲食起居,透過今日上海的咖啡館、酒吧、西餅屋遙想當年街頭走過的穿旗袍的名媛,通過她的文筆,讀者一一走過上海的房屋、街道和城市,海派文化風韻猶存的感慨油然而生。
如果從時間的縱軸來看,今日的海派不僅突破了文學寫作的領域,更將觸角延伸到了音樂、繪畫等方面,時至90年代,海派因為經濟的復興而再次名噪一時,借著90年代興起的女性寫作大放異彩。
時至90年代,海派文學在上海女性作家的書寫中得到了繼承和發(fā)揚。畢業(yè)于復旦大學外語系的衛(wèi)慧、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的陳丹燕、上海教育學院的程乃珊,都延續(xù)了上海知識女性知性、敏感的傳統(tǒng),用自己的文字記錄了她們眼中的上海。如果說陳丹燕游走在上海遺留的民國建筑中搜尋陳年遺事是一種女性知識分子的含蓄書寫的話,那么衛(wèi)慧近乎赤裸暴露的解放式書寫則等同于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那樣的震撼心靈。天天是CoCo的藍顏知己,卻因為性無能而無法滿足CoCo的身體需求。馬克是駐上海的一名外商,他已有家室,但也有超強的性能力,因為馬克的誘惑和身體的饑渴,CoCo來回擺蕩在天天和馬克之間,最后,天天因吸毒死亡,馬克返回德國,CoCo的雙線感情于此告終。上海地處東部沿海,改革開放后經濟實力急速提升一躍而為全國的商業(yè)中心,伴隨著商品經濟的到來,西方開放的性文化也活躍于上海各個角落,這本描寫上海都市女性大膽性心理的小說的暢銷并不是偶然,文化造就了開放的女性,作家只是個記錄者而已。
考察“海派文化”的上海書寫,就要特別關注與它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海派文學。海派文學經歷了從萌芽、成長,到轉折、成熟的百年歷程。
1843年上海開埠以前,海派文化一直處在“萌芽時期”,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吳越文化,為海派文學提供了基礎,開始孕育海派文學。1843—1949年期間是它的成長時期,特別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鞍嗣鎭盹L”似的國內外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長。有了對移民文化基礎的了解,我們就不難理解“‘海派文化’不同于一般的文學概念,‘海派文化’代表了中國文學發(fā)展的某種類型和歷史階段。與其說‘海派文化’是一個傳統(tǒng)的文學概念,還不如說它是從傳統(tǒng)中脫胎出來,在中國社會現(xiàn)代化過程中最先誕生的文學、文化類型”這句話了。吳福輝在《為海派正名》中說:“海派產生于近代海禁打開之后,自滬地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辟了租借,起初稱‘夷場’、‘洋場’,這才有所謂的‘洋場文化’和‘洋場文學’。在時空兩方面,這樣來給海派定位,大體是不差的?!鄙虾<扔小耙膱觥薄把髨觥敝Q,其海上文化特色、西方文化對其影響可見一斑。程乃珊也在《雙城之戀》之中說:“我認為不可貿然斷稱香港為‘文化沙漠’,中國地大物博,有京派文化、中原文化……但我以為唯有上海的海派文化和香港的港式文化,是充分地糅合了西方和本地文化而成的一次再創(chuàng)造。”程乃珊,1946年生于上海,1949年全家遷居香港,50年代中期再次返回上海,可以說,同時在兩個城市有過長時期生活經歷的她對上海的文化和歷史有細微的考察和結論。
王安憶的《我愛比爾》是較早涉及而且是直接回應了八九十年代的中國文化現(xiàn)實。80年代之初,恰逢中國改革開放不久,王安憶的母親茹志鵑便協(xié)同女兒一起前往美國游歷,這段特殊的異國經歷給王安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國公民富裕的物質生活和開放的文化氛圍讓此前一直處在保守環(huán)境的王安憶感慨頗深,于是,一部凝聚了王安憶個人對“全球化”思考的小說《我愛比爾》誕生了。故事的女主角阿三是一個美術學院的大三學生,在上世紀90年代的東西方文化碰撞大潮中淪陷在了駐上海美國大使館館員比爾的異國情調里,阿三僅僅是需要西方文化,而比爾也僅僅是被神秘的東方風情所折服,兩人還沒有從肉體上升到靈魂高度的時候便分手了。分手后的阿三相繼在賓館里“守株待兔”邂逅了法國人馬丁,當他擁抱她的時候,阿三直接超越了馬丁的身體而把他直接看做通往西方的橋梁而已。無奈,馬丁主動提出和阿三分手,阿三的西方夢徹底破碎。阿三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的女孩,向往西方的物質生活,出于人的本能的考慮,這點尚情有可原,然而,一味地遷就、攀附別人的國家,在長期的不平等交往中勢必導致一方的長期弱勢而無法順暢溝通。這一現(xiàn)象同樣出現(xiàn)在衛(wèi)慧的小說《上海寶貝》中,誘惑CoCo的是德國人馬克。
總之,90年代的“上海書寫”與海派文學寫作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作為一種中途被打斷的文化進程,海派文學在經歷了重大挫折后不僅沒有走向覆亡,反而發(fā)展出了更廣泛的領域,探索“上海書寫”往前承接的關系,更期待“上海書寫”往后的發(fā)揚之路。
參考文獻
[1]陳丹燕.上海的風花雪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2]楊楊,等.海派文學[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