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紅燕
(江蘇省平潮高級中學,江蘇南通 226361)
探究信息技術理論性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
☆羌紅燕
(江蘇省平潮高級中學,江蘇南通226361)
創(chuàng)新教學是近幾年很流行的趨勢,但是對于信息技術中理論性教學并沒有太多的系統(tǒng)論述,本文針對信息技術中理論性知識的創(chuàng)新教學進行了探究,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以期尋找學生與教材之間的突破口,從而進行創(chuàng)新性教學,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理論性教學;創(chuàng)新;探究
信息技術課程已經成為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它不再是一門單純要求技能性的學科,而是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對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也越來越高。從信息技術教材中可以發(fā)現,操作性內容和理論性內容是相鋪相成的,隨著計算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學生較早就熟悉計算機,并有一定操作基礎,所以在學習信息技術操作性內容時能較快掌握,學習起來也較輕松,但在教學過程中,同樣也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即理論性內容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不輕松,表現為教師“教”的累,學生“學”起來困難,不易接受理解。
教師在傳統(tǒng)的理論性教學中常用的是講授法,將書本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反映課堂知識枯燥,聽不進或聽不懂。以教科版《網絡技術應用》中IP地址知識為例,通過教師講解,舉例子,如各自所在位置為例,很多學生仍然茫然,這樣教學效果不理想。IP地址概念不理解以致后面的IP格式更是一知半解,這使得課后很多學生在IP地址學習上仍存在很多問題:為什么IP地址是32個二進制位?為什么是4段?IP地址網絡標識位和主機標識位如何區(qū)分?所以,傳統(tǒng)的理論性教學方法并不適合學生學習,這就需要探究新的教學方法以更適合學生學習。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傳統(tǒng)的理論性教學方法在某些方面并不太適合學生學習,教師最主要的還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技巧。
1.技巧一:教會學生通過想象力突破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思維方式往往比較固定,因此,有人會說學生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怎樣突破學生思維局限,是教師應該去思考學習的問題。筆者曾以網絡通信原理為例做出突破:OSI網絡通信原理是整個網絡技術應用中的難點及重點,如何將這部分抽象內容展示給學生?筆者通過一個金字塔圖形進行想象突破難點重點(如圖1)。
圖1 OSI網絡通信原理
通過發(fā)揮想象,將通信原理聯(lián)系到七層金字塔,從而達到理解通信原理的目的:發(fā)送方從上往下傳遞數據,每經過一層增加一個協(xié)議(金字塔往下底座越來越大),接收方從下往上傳遞數據,每經過一層減少一個協(xié)議。既方便學生理解也方便學生記憶。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我們可以自己通過想象力來達到教授的目的,也可以教會學生自己通過想象力來理解記憶知識,形成自己的想象力體系。
2.技巧二: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在信息技術學習中的重要性極為顯著,理論性知識本身就是很抽象的,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實踐,對理解抽象的知識有很大幫助。比如:IP地址中,學生通過安裝使用“飛鴿傳書”這個軟件,達到理解IP地址的效果,甚至還能擴展了解到局域網的知識,使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思。
3.技巧三:同伴作用大,同一水平線相互學習
筆者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試驗,在兩個班講解同一道操作題,第一個班由筆者講解,第二個班由一名學生講解,講解過后,讓學生再做一道稍加難度的題目,第二個班的學生中,做出難度大點的題目的人數明顯多些,筆者對此進行了教學反思,學生講解對學生而言較為新鮮,學生明顯感興趣,在講解時可以增進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在自己遇到難題時首先就學會了思考。所以,應注重同伴的作用。
4.技巧四:前后知識連接學習
有些理論性知識其實在不同章節(jié)都有體現,教會學生進行前后聯(lián)系,對加深學生對這些理論性知識的理解非常有幫助。
當然,還有很多其它技巧對理論性教學非常有幫助,在針對理論性教學方面的創(chuàng)新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我們用心去發(fā)現,去探究。
科學家貝弗里奇曾說過,獨創(chuàng)常常在于發(fā)現兩個或兩人以上研究對象或設想之間的聯(lián)系或相似之點。創(chuàng)新的點子可遇不可求,其在于平時的觀察積累,創(chuàng)新源于生活。因此,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和所關注的事物,從而從學生和教材兩方面找到創(chuàng)新的突破點。
創(chuàng)新性教學是現今教學的熱點,很多學科都有相關研究,而有關信息技術學科的創(chuàng)新性教學較少,但這門學科的創(chuàng)新性有很大發(fā)展前景,主要由它的學科性質決定:信息技術更新快、發(fā)展快,有很多新的知識值得我們去學習探究,因此,相應的創(chuàng)新性教學方面的方法也會更多。
[1]吳淑珍.信息技術教學方法實踐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2]蔣霞.高中信息技術理論課教學策略的探討[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1,(12):41-44.
[編輯:鄭方林]
G434
A
1671-7503(2015)11-00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