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端
暑假到了,我多了一項任務,就是陪送小孫子去上補習班。等他之時,我把德國奈佛(Neffe)寫的《愛因斯坦傳》讀完了。書中關于愛因斯坦的童年生活和他成長的經(jīng)歷,深深觸動了我。
從書中得知,1955年4月18日,美國病理學家哈維解剖愛因斯坦尸體,查明他因主動脈破裂而死亡之后,為了驗證他天才的成因,特意對其大腦進行多項檢測。雖發(fā)現(xiàn)他的神經(jīng)中樞與常人有點差異,但專家認為,這種情況,在高齡依然思維活躍的許多人身上都有。他們的共同看法是:愛因斯坦成功的主要因素,并非生理超人,而是心理獨特。
愛因斯坦兒時發(fā)育遲鈍,三歲多還不會說話。上學后孤獨不出眾,但強烈好奇,求知欲極旺??吹街改厢樋偸侵赶蛲环较颍头磸筒閭€究竟。叔叔給他講了畢達哥拉斯定理后,他花了三個星期,全靠自己給出了正確證明。尤其是他酷愛讀書,十到十二歲,就讀完伯恩斯坦著名的二十卷本《自然科學通俗叢書》,十三歲又啃完康德的哲學名著《純粹理性批判》。通過書籍,他感受到了伽利略、牛頓等科學家探索科學的經(jīng)歷,并培育出他對科學敏銳思考和專心致志的心理素質。
愛因斯坦這種素質的形成,絕非兒時受過嚴格的特殊家教。1918年愛因斯坦給朋友章格爾的信中,說母親只會把“小家庭收拾得井井有條”,父親對他而言,“只是一個快活、開朗、易于滿足的伙伴,沒有任何雄心壯志,看不出有任何愿望?!?正是得益于父母不把自己的偏愛與期望強行注入愛因斯坦的生活,才成全了他獨特的求知和創(chuàng)新思緒的自由馳騁。德裔美籍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認為,對一個像愛因斯坦這樣的孩子,“若在今天肯定會加以特殊的對待。謝天謝地,愛因斯坦幸虧沒有受到這種特殊待遇。”
環(huán)顧我的小孫子,才上小學二年級,就加開“小灶”,不斷去上美術、書法、數(shù)學、英語、圍棋、柔道等各種補習班,尤其是現(xiàn)在時興什么以色列思維教育,有些試題連我都不會。想到《愛因斯坦傳》這本書,強調對孩子要憑其興趣發(fā)展,不宜過早太多干預,我就把書中的道理告訴兒子和兒媳,當然是希望替小孫子減負?;卮鹗?,書上的道理他們都明白,可是現(xiàn)實生活中,大家都在拼分數(shù),只有加碼學,才能出高分,才有望進名校。看看班上哪個孩子不在課外吃小灶?有的都開始學奧數(shù)了。書本道理,解決不了現(xiàn)實的問題。
一席話,弄得我啞口無言。我知道如今當父母的,面對應試教育的殘酷競爭,也確實存在許多無奈。小升初、中考、高考,哪一道坎都讓年輕的父母充滿焦慮、糾結和期盼?!稅垡蛩固箓鳌窡o疑是一本很好的人物傳記,盡管我未能用它來幫我小孫子減負,但書中所介紹的愛因斯坦的成長經(jīng)歷,還是值得借鑒和傳播的。所以我只好寫一篇讀此書的讀后感,呼吁家長和教育部門,不可對孩子施加過分的“特殊待遇”,防止“好心”卻錯誤地吞噬了孩子們歡樂的童年時光。
對照《愛因斯坦傳》這本書,對待孩子,是愛因斯坦父母錯了,還是如今許多年輕父母們走入誤區(qū)了?這本書的答案,應該是最有說服力的。
【原載2015年8月3日《新民晚報·夜光杯》】
插圖/應試教育/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