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質量反饋理論在肺癌患者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價值
劉 穎
目的 探討質量反饋理論在肺癌患者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沈陽市胸科醫(yī)院收治行手術治療的84例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則采用質量反饋理論指導圍術期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下床活動時間、排痰時間、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護理滿意情況及焦慮抑郁評分。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排痰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3、10 d,觀察組患者SAS、SDS評分≥50分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在肺癌患者圍術期護理中實施質量反饋理論,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狀態(tài),有利于患者身體健康的早日恢復。
質量反饋理論;肺癌;圍術期;護理;應用
肺癌手術治療會影響患者機體康復以及心理康復,因此在整個圍術期實施護理干預具有重要作用[1],臨床研究的重點在于選擇合適的護理模式,不同的護理方法對患者造成的影響不同。本研究就質量反饋理論在肺癌患者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手術治療的肺癌患者84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6例,女16例,年齡33~75歲,平均(54.0±1.0)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19例,大專以下23例;肺臟全切20例,部分切除22例;手術方法:胸腔鏡輔助18例,開胸手術24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31~73歲,平均(52.0±0.6)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15例,大專以下27例;肺臟全切18例,部分切除24例;手術方法:胸腔鏡輔助21例,開胸手術2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其主要內容為術前準備、健康宣教及術后切口、飲食、引流管等,并將心理護理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中,以改善護理效果。觀察組患者則采用質量反饋理論指導圍術期護理,首先根據(jù)患者病情進行綜合評估,依據(jù)評估結果制訂詳細的護理計劃,貫徹落實,并在執(zhí)行過程中不斷對護理步驟進行改進。每項護理項目結束后,總結分析護理效果、經(jīng)驗及不足,依據(jù)總結結果制訂下一階段的護理計劃,之后再進行發(fā)揚、補充以及改善,其模式為循環(huán)方式,最終為患者制訂個性化的最佳護理方案。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下床活動時間、排痰時間、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及護理滿意情況,分別在術前、術后3、10 d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采用我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非常滿意:90~100分;滿意:70~89分;不滿意<70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shù)+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SAS、SDS評分量表均包括20個評估項目,總分均以50分為界,>50分為可能或一定存在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2]。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排痰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
患者的排痰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排痰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排痰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排痰時間(h)下床時間(h) 住院時間(d)對照組42 15.6±1.9 79±4 19.0±2.1觀察組42 9.3±1.5*64±3*14.3±2.2*
2.2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及護理滿意度比較 對照組患者出血2例,其他并發(fā)癥2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5%(4/42),護理非常滿意20例,滿意16例,不滿意6例,總滿意度為85.7%(36/42);觀察組患者無并發(fā)癥出現(xiàn),護理非常滿意24例,滿意18例,不滿意0例,總滿意度為100.0%(42/42);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2.3術前、術后3、10 d SAS、SDS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10 d,觀察組患者SAS、SDS評分≥50分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3、10 d SAS、SDS評分比較[例(%)]
肺癌手術實施過程中,患者的心理以及生理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變化。肺癌手術是一種創(chuàng)傷性治療方法,因此,臨床提出術后實施必要的護理干預是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3]。
臨床護理中應堅持以患者為中心,以人為本,將患者的康復作為護理實施的主要目標,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需告知患者自身疾病的進展及治療方法。還應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加強與患者的溝通,提高自身責任感,并指導患者進行預防保健以及自我護理,有利于患者身體健康的早日恢復[4]。此外,護理人員應明確指出治療以及護理過程,針對性提出預見性意見,并對患者出現(xiàn)的不良情緒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使其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提高康復及治療信心,減少醫(yī)患糾紛,提高護理效果[5]。質量反饋理論是指在護理實施過程中,通過總結經(jīng)驗、不足,指導下一階段的護理工作,之后進行發(fā)揚、補充以及改善,提高護理水平,且其改善模式為循環(huán)方式,因此能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排痰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術后3、10 d,SAS、SDS評分≥50分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在肺癌患者圍術期護理中實施質量反饋理論,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狀態(tài),有利于患者身體健康的早日恢復。總結原因,通過反復的質量改進,并針對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改善,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的護理模式,并不斷完善,最終形成一個適合患者的針對性完善的護理,效果明顯,可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
[1] 惠燁,韓淑華.沙丁胺醇在肺癌圍手術期應用的臨床研究[J].中國藥物經(jīng)濟學,2013,8(6):103-104.
[2] 宮余靜.肺癌腦轉移患者放射治療前后的護理[J].中國藥物經(jīng)濟學,2014,9(7):131-132.
[3] 沈露,王紅衛(wèi),徐愛蘭,等.綜合護理干預聯(lián)合芬太尼透皮貼劑治療中重度肺癌疼痛的療效觀察[J].甘肅醫(yī)藥,2015,34(1):75-76.
[4] 彭廷云,劉梨,廖若夷,等.肺癌中醫(yī)護理方案對Ⅲ-Ⅳ期肺癌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J].中醫(yī)藥導報,2015,21(2):94-96.
[5] 時秀菊,陳秋英,朱麗霞.綜合護理干預對非小細胞肺癌化療患者癌因性疲乏和不良反應的影響[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5,22(1):69-71.
[6] 崔凌燕.心理護理對肺癌晚期患者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5,9(1):211-212.
R473.56
A
1673-5846(2015)12-0143-02
沈陽市胸科醫(yī)院,遼寧沈陽 11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