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 陳新仁
(山西財經(jīng)大學,太原 030031;南京大學,南京 210093)
中文報紙“敘事性”新聞標題的語用研究: 調(diào)查與分析*
王 鑫 陳新仁
(山西財經(jīng)大學,太原 030031;南京大學,南京 210093)
新聞標題歷來被比成新聞報道的“眼睛”,往往都采用短小精煉的表述方式呈現(xiàn)。然而,筆者注意到近年來地方報紙的某些版面經(jīng)常使用較長篇幅,詳細具體敘述新聞事件。針對這一新現(xiàn)象,本研究從歷時與共時角度開展比較,通過定性分析與定量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敘事性”新聞標題的使用在不同出版時代、不同新聞類別、不同類型報紙方面存在明顯差異?;谡Z言順應論的分析表明,該類標題具有多種語用功能,相關訪談結(jié)果可以支持該理論指導下的分析。
新聞標題;敘事性的;順應論
新聞標題是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揭示、評價和組織新聞內(nèi)容的最精練的文字,是引導受眾理解和閱讀新聞的綱要,是滿足受眾新聞信息需求的手段,是在讀者“一瞥”中展示自己魅力的途徑(彭朝丞 1996,曾慶香2005)。然而,近年來一些地方報紙中的某些版面似乎經(jīng)常性地在標題中使用較長的篇幅,詳細具體地敘述相關新聞事件。試比較以下兩則新聞標題:
① a. 山西大同超市爆炸案告破(2001年8月7日《現(xiàn)代快報》)
b. 三車接連被撞 大家為啥敢怒不敢言 肇事車上下來7個“光頭”據(jù)說是提著刀跑掉的(2011年8月4日 《現(xiàn)代快報》)
例①是新聞報道的一般做法,在標題中使用客觀濃縮的表述方式報道新聞事件,至于該事故涉及哪家超市、爆炸后果、財產(chǎn)損失如何、爆炸案告破過程、罪犯量刑等信息,讀者須要閱讀全文方可了解,該標題是對新聞事件的集中概括。①b是本研究關注的“敘事性”標題,記者在標題中對新聞事件給出具體詳細的報道,包括事件發(fā)生后圍觀者的反應、產(chǎn)生此結(jié)果的原因、對肇事者的具體描述,讀者只需一覽標題即可了解事件全貌。這種帶有敘事色彩的新聞標題對于新聞語言研究提出新問題:標題一般簡短、明快,敘事性標題的使用會打破這一寫作原則或常規(guī)做法,這樣的做法是偶然現(xiàn)象嗎;如果不是,其動機是什么呢;什么樣的報紙會使用這樣的標題? 對這些問題,文獻中還沒有任何回答。
作為新聞語篇的次語類(sub-genre),新聞標題表達新聞內(nèi)容中最重要的信息(Bell 1991),體現(xiàn)新聞語篇最顯著的特征(Dijk 1988:226)。研究報紙標題有助于我們揭示新聞媒體語言的文體特征,揭示新聞標題設計背后的社會心理訴求,對研究媒體語言具有總體上的指導意義(李元授 白丁 2001)。為此,針對例①b使用詳細敘事方式的新做法,筆者嘗試通過比較不同出版時代(時間跨度為10年)、不同新聞類別(分別為民生和時政版)、不同類型(黨報和地方小報)的報紙新聞標題在“敘事性”方面的差異,以順應論(Verschueren 1999,2008)為指導,采用訪談、比較、統(tǒng)計等定性、定量相結(jié)合的分析方法,探討地方報紙在某些新聞標題設計中強調(diào)敘事色彩的總體特征和語用動因,以深化對相關新聞話語實踐的認識。
本文研究的新聞標題限于報刊新聞報道,它是具體新聞的“靈魂”、“統(tǒng)帥”以及貫穿全文的“紅線”,是新聞內(nèi)容的集中和概括,通常用簡潔精煉的文字提示新聞內(nèi)容中最主要的信息和最值得注意的內(nèi)容(資慶元 2003)。
目前,對于新聞標題的語言學研究主要從3個角度切入,分別是:(1)討論新聞標題的制作技巧和修辭藝術(shù)(彭朝丞 王秀芬 2005);(2)分析新聞標題的語言特點,包括詞匯、語法、文體特征等(張志君 徐建華1998,程躍慧 2000);(3)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探討新聞標題敘事隱喻的認知推理機制。近年來,已有學者從語用學角度研究新聞標題。例如,Kronrod和Engel(2001)借鑒基于關聯(lián)理論假設的可及性理論,探討新聞標題中指稱表達的使用情況,發(fā)現(xiàn)面臨較大市場壓力的報紙標題設計更常使用高可及性的指稱表達以示對讀者的了解和親和;有學者發(fā)現(xiàn)一些新聞標題采用不同尋常的表現(xiàn)方式提升認知效果來吸引讀者的關注,引發(fā)閱讀興趣(Dor 2003,胡濤輝 2005);Chiluwa (2007)的研究表明,新聞標題往往體現(xiàn)各種語用策略;楊婕(2008)基于模因論探討新聞標題中的流行語用法,認為新聞標題和流行語結(jié)合成模因復合體以強化自身的感染力,增強吸引力和可接受性,使自身得到復制和傳播。但對近年來一些報紙新聞報道越來越明顯地使用帶有細節(jié)描述的 “敘事性”標題的做法,還無文獻給予關注。該類新聞標題蘊含的新聞要素增多,信息量加大,增加大量細節(jié)內(nèi)容。對此,本研究將在語言順應論的指導下對這一新現(xiàn)象加以探討。
筆者認為,“敘事性”新聞標題隸屬于新聞敘事學研究范疇,是指在新聞標題中運用文學手法,將新聞事實以敘事的方式呈現(xiàn)給讀者,賦予標題以一定真實感、現(xiàn)場感的新聞表現(xiàn)形式。它的特點表現(xiàn)在3個方面:注重細節(jié)的描繪、新聞場景的再現(xiàn)、背景的交代。新聞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有關新聞事件的信息,包括何時、何地、何人,發(fā)生什么事情,怎么發(fā)生的。這是在說明、轉(zhuǎn)述事件的結(jié)果,而敘事更多的是描述和展現(xiàn),它復現(xiàn)的是一個完整過程,具有時間的線性發(fā)展,有場景、有人物、有細節(jié)描寫,包括新聞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方式(張曉蕓 2009),而這些內(nèi)容傳統(tǒng)上都是在新聞報道或新聞故事中加以傳達的。下面,我們通過比較以下新聞標題實例(表1)來說明“敘事性”標題相對于“非敘事性”標題的特點。
表1 “敘事性”和“非敘事性” 新聞標題的特點比較
在表1列舉的5則新聞標題中,①②是對新聞事件的濃縮表達,讀者欲了解具體內(nèi)容須瀏覽全文;而 ③④⑤不僅是對事件本身的描述,而且包含許多細節(jié)描述,較為完整地復現(xiàn)事件發(fā)生的過程(如合力營救、切開駕駛室)、方式(如用鋼索、滑輪)等具體信息,屬于本文研究的“敘事性”新聞標題范疇??梢?,“敘事性”與“非敘事性”新聞標題的共同點在于二者均為對新聞事件的真實描述,而這也是新聞報道的本質(zhì)所在;兩者的差別在于,“非敘事性”的新聞標題是對事件主要內(nèi)容的介紹,而“敘事性”的新聞標題則是對新聞事件的詳細描述,為受眾傳遞信息,甚至夾雜報道者的主觀評價或情感。它的編碼方式滿足人們對新聞信息取舍和信息效益最大化的需求,從而形成獨特的新聞語篇類型。
4.1 研究問題
借鑒現(xiàn)有文獻中相關變量選擇的操作方法,本研究選擇報紙類型、新聞類別和出版時代作為研究變量,回答以下3個研究問題:(1)不同類型(黨報和地方報)的報紙使用“敘事性”標題是否有所不同;(2)不同新聞類別(民生和時政類)使用“敘事性”標題是否有所不同;(3)不同出版時代(2001年和2011年)的報紙使用“敘事性”標題是否有所不同。
4.2 數(shù)據(jù)收集
為進行不同類型報紙“敘事性”新聞標題不同維度的對比分析,筆者首先從兩類報紙中隨機收集了2011年8月2日-12日期間的報紙。其中,《光明日報》和《人民日報》屬于全國發(fā)行的黨報,發(fā)行量較大的江蘇南京《現(xiàn)代快報》和山西太原《太原晚報》屬于地方報。為進行同一份報紙不同時代的對比分析,筆者收集了時間跨度為10年(2001年8月2日-12日)的以上4種共80份報紙。本文的數(shù)據(jù)來源較為豐富廣泛,既有全國性黨報又有地方報,既有最新的新聞標題也追溯到10年前的標題,這樣的數(shù)據(jù)來源有利于進行共時與歷時的對比分析。
筆者還于2011年12月1-4日之間,對乘坐南京地鐵的乘客進行過隨機訪談,考慮本文的研究需要,因涉及到擬考察有關閱讀2001年的報紙相關問題,所以選擇了50位年齡在30-40歲之間的乘客作為訪談對象,通過問題“您經(jīng)常閱讀報紙嗎?”篩選出19位每天都閱讀報紙的讀者進行訪談。訪談問題包括:(1)您是否經(jīng)常只瀏覽標題還是會閱讀全文及原因;(2)黨報和地方性報紙,您經(jīng)常閱讀哪種及原因;(3)民生和時政類新聞,您更多關注哪類及原因;(4)您認為報紙標題為什么會使用涉及細節(jié)的加長標題。
4.3 數(shù)據(jù)分析
筆者首先對上述4份報紙的新聞標題進行分類,抽取時政和民生兩類新聞標題,摘錄后作為分析語料,2001年兩類新聞標題共1081條, 2011年共1556條;其次,根據(jù)上文對“敘事性”標題的定義,標識這兩類新聞標題中具有“敘事性”特征的標題。4種報紙中,“敘事性”標題2001年共233條,2011年共546條。
為對“敘事性”標題在不同類型報紙、不同新聞類別、不同出版時間的使用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在統(tǒng)計出“敘事性”標題使用頻率(百分比)的基礎上應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差異性檢驗。
4.4 調(diào)查結(jié)果
4.41不同類型標題使用情況比較
據(jù)表2,2001年和2011年黨報共1107條新聞標題中,“敘事性”標題共209條,占標題總數(shù)的18.9%;地方報標題總數(shù)為1530條,其中敘事性標題共570條,占標題總數(shù)的37.3%。可以看出,地方報“敘事性”標題的使用頻率高出黨報18.4%。對這兩種類型的報紙(黨報和地方報)中“非敘事性”和“敘事性”標題所占標題總數(shù)的百分比進行差異性卡方檢驗表明,兩者在“敘事性”新聞標題的使用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Pearson 卡方值為8.036,Sig.值為.000<0.05)。
表2 不同類型報紙“敘事性” 標題使用情況比較
4.42 不同新聞類別“敘事性”標題使用情況
據(jù)表3,語料中時政類新聞標題總數(shù)為899條,其中“敘事性”標題159條,占標題總數(shù)的17.7%;民生類新聞標題總數(shù)為1738條,其中“敘事性”標題728條,占標題總數(shù)41.9%。可以看出,民生類新聞標題中“敘事性”標題的使用頻率高于時政類24.2%。對兩者進行差異性卡方檢驗表明,報紙中時政類新聞和民生類新聞在“敘事性”新聞標題的使用頻率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Pearson.卡方值為13.714,Sig.值為.000<0.05)。
表3 不同新聞類別“敘事性”標題使用情況
4.43 不同出版時代報紙“敘事性”標題使用情況
據(jù)表4,2001年新聞標題總數(shù)為1107條,其中“敘事性”標題233條;2011年新聞標題總數(shù)為1530條,其中“敘事性”標題546條,經(jīng)差異性卡方檢驗表明,這兩個時代的報紙在“敘事性”新聞標題的使用方面存在顯著差異(Pearson.卡方:6.4,Sig.:000<0.05),2011年“敘事性”新聞標題使用頻率顯著高于2001年。
表4 不同出版時代“敘事性”標題使用情況
具有吸引力的新聞標題不僅能向廣大讀者揭示和評價新聞的內(nèi)容,而且還要用生動、風趣、形象、簡潔的語言反映出這條新聞的重要性、新鮮性、接近性等,通過表現(xiàn)形式和內(nèi)容的統(tǒng)一來增加標題本身的內(nèi)在魅力,提高新聞的讀者率(蔣曉麗1998)。上述調(diào)查分析表明,當今地方報特別是其民生類新聞大量使用“敘事性”標題,與10年前同類報紙的同類新聞報道以及當今黨報中的同類新聞報道都形成明顯反差。本文擬借鑒語言順應論(Verschueren 1999,2008),同時結(jié)合訪談,對上述變化和變異進行深層次的分析。
語言順應論認為,語言使用的過程是語言選擇的過程,同時也是對語境因素的順應過程。語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夠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作出種種恰當?shù)倪x擇,是因為語言具有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語言的變異性是指語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選擇的可能性;商討性是指所有的選擇都是在高度靈活的原則和策略的基礎上完成的;順應性指語言能夠讓其使用者從可供選擇的項目中作靈活的選擇,從而滿足交際的需要。Verschueren(1999,2008)認為,在語言使用中,語言選擇必須順應語境。語境分為兩大類:語言語境和交際語境。語言語境指上下文,交際語境包括交際者、物理世界、社會世界、心理世界等。
語言順應論從本質(zhì)上揭示語言使用的重要特征:動態(tài)選擇和順應。使用語言就是有意或無意地不斷作出選擇的動態(tài)過程,是不斷順應語境(尤其是物理、社會以及心理世界)的過程。選擇體現(xiàn)在多方面多層次,包括語碼、語體、語音、詞匯、句法、語篇等各個層次的選擇(陳新仁 2009)。只有語言選擇得當,才能達到語言使用的預期目的和效果。新聞標題話語同樣隸屬于語言使用,新聞標題的“敘事性”就其本質(zhì)而言是一種語言使用的動態(tài)順應行為,其發(fā)揮的語用功能體現(xiàn)標題設計者刻意順應特定的語境因素。
5.1 順應讀者所處的物理世界
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傳媒競爭日趨激烈,人類已進入視覺時代。新聞標題已從“題為文眼”到“讀題時代”,媒體功能由過去的單一宣傳擴展為以提供信息為首的多重功能(沈正賦2005)。敘事性標題可使這一功能得到充分發(fā)揮。例如:
① 肇事逃逸10年 用了100多個假名 自首時,他竟一時想不起自己的真名(江蘇南京 《現(xiàn)代快報》 2011年8月2日)
這則新聞標題提供具體的人物“肇事逃逸者”和完整的事件“自首時竟一時想不起來真名”,并且包含詳細情節(jié)“逃逸10年,用100多個假名”。讀者只需要在一瞥中瀏覽標題即可了解事實全貌,這一標題內(nèi)容滿足受眾的一般閱讀需求,即在最短的時間了解最真實、豐富、完整的新聞信息,提高新聞的傳播效率。
從順應論的角度看,“敘事性”新聞標題的上述功能是對新聞報道的物理世界的一種積極順應,時間和空間是物理世界的最重要因素。2011年比2001的人們生活節(jié)奏更快,更加繁忙,經(jīng)常沒有時間閱讀全文。統(tǒng)計顯示,2011年,兩種黨報的“敘事性”標題使用頻率都有所增加,達到標題總數(shù)的22.3%,較10年前平均增長近兩個百分點;同年,兩種地方報共933條新聞標題中,“敘事性”標題共414條,占43.3%,平均增長17.7%。其次,黨報屬于訂閱類報紙,面對的市場壓力較小,擁有穩(wěn)定的讀者群,這些讀者通常是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往往有時間閱讀全文來了解詳細信息,“敘事性”的新聞標題使用較少,10年中的增長較緩。而地方報則完全不同,面對的讀者群多是市民階層,“街頭小報面臨的市場壓力比訂閱類報紙大得多”(Kronrod, Engel 2001)。據(jù)統(tǒng)計,在“敘事性”標題的使用方面,地方報與黨報存在顯著差異。2001年,地方報的“敘事性”標題使用頻率高于黨報10.4%;2011年,地方報的“敘事性”標題使用頻率高于黨報21%,并且10年中增長速度高于黨報近16%。地方報須要面對日益激烈的媒體競爭,在包括網(wǎng)絡、電視媒體在內(nèi)的競爭中必須發(fā)展其特色,吸引讀者,其中“敘事性”標題的大幅增長無疑在讀題時代增加報紙的魅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贏得讀者。
通過受訪者對訪談問題“您是否經(jīng)常只瀏覽標題還是會閱讀全文及原因 ”的反饋可以看出,只通過“讀題” 來了解信息已成為當今信息時代高于80%讀者的讀報習慣,正如一些讀者所言,“哪有時間看全文???!”“看標題就可以知道大概啦,感興趣的會看看下文,大部分時候瀏覽標題就夠了?!薄皹祟}不就是內(nèi)容嗎?!”這一結(jié)果有力支持了“敘事性”新聞標題通過提供更加完整、具體的信息來提高新聞的傳播速度,順應讀者所處的物理世界的語用分析。
5.2 順應讀者對真實感、直觀性的心理需求
新聞敘事旨在創(chuàng)造新聞報道的“文本價值”,使敘述自身更加完美和藝術(shù),從而使新聞文本更加具有可讀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透過新聞敘事,受眾“目擊”并參與了現(xiàn)實社會中每天發(fā)生的形形色色的“故事”,由此來修飾和再塑自己的認知和行為模式。Ifantidou(2009)基于語料庫和調(diào)查研究指出,閱讀新聞標題時產(chǎn)生的在特定情景下的認知聯(lián)想和努力使讀者達到對新聞事件的最佳認知效果?!皵⑹滦浴毙侣剺祟}的細節(jié)能還原現(xiàn)場,突出新聞的真實性,讓讀者身臨其境,這也是為什么民生類特別是事故類新聞更常使用敘事性標題的原因。例如:
② 閑著無聊 用鋼珠弩射地鐵玻璃 兩小伙涉嫌危害公共安全被刑拘 事發(fā)安德門地鐵站 其中一小伙才17歲(江蘇南京《現(xiàn)代快報》2011年8月3日)
例②包含事件發(fā)生的背景、人物、過程等多重新聞要素,讀者通過讀題即可了解事件全貌,易于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第一現(xiàn)場”感,似乎身在安德門地鐵站且目擊兩小伙用鋼珠弩射地鐵玻璃的新聞事實,增強新聞標題的形象性和具象性。
從順應論的角度看,新聞標題的“敘事性”是對新聞交際中心理世界的一種順應,心理世界主要包括交際雙方的個性、情緒、愿望等認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事實、新聞、受眾是新聞的3部曲,記者須要不斷地換位思考,轉(zhuǎn)換視角,縮短與受眾的心理距離,實現(xiàn)心理趨同(張曉蕓 2009)。大部分讀者更加關注民生類新聞,主要由于民生類新聞與現(xiàn)實生活更加貼近,更易于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統(tǒng)計顯示,時政類和民生類新聞標題在“敘事性”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民生類“敘事性”新聞標題的使用頻率2001年高于時政類10.6%,2011年更是高出36.3%;10年中,時政類“敘事性”標題增長5.7%;民生類“敘事性”標題則顯著增長31.4%,高于時政類25.7%。該結(jié)果表明我國報紙新聞報道的發(fā)展趨勢,報紙在擔負著傳統(tǒng)的宣傳報道職責的同時須要更加貼近民生,更體現(xiàn)平民視角、民生內(nèi)容、民本取向。這一選擇充分體現(xiàn)出對心理世界的一種積極順應,理由是形象性、具象性的“敘事性”新聞標題可以滿足受眾在最短的時間最全面地了解新聞事件全貌的心理,平民化的視角順應讀者對真實感、直觀性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拉近記者與受眾的心理距離。
訪談結(jié)果也支持以上分析,例如受訪者對訪談問題“民生和時政類新聞您更加關注哪類及原因”作出以下反饋:“時政類新聞和我的生活關系不大。”“我就是普通老百姓,我更關心身邊的事?!痹诨卮鹪L談問題 “您認為報紙標題為什么會使用涉及細節(jié)的加長標題?”時,大部分讀者認為比較而言,現(xiàn)在的報紙新聞標題內(nèi)容更加豐富、完整,讓人能夠感受到新聞的真實性和現(xiàn)場感,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標題好像在講故事?!?/p>
“敘事性”新聞標題和傳統(tǒng)新聞標題的最明顯差別在于前者是對新聞事件全面、詳盡而后者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對新聞事件集中、濃縮的概括。對10年來,不同類型的4種報紙不同版面的統(tǒng)計分析表明,報紙標題吸引讀者的需求越迫切,發(fā)行壓力越大,“敘事性”標題的設計和使用頻率越高;新聞報道的事件越貼近民生,視角越平民化,“敘事性”標題的使用頻率也越高。
“敘事性”新聞標題在不同出版時代、不同新聞類別、不同類型報紙中的使用差異是新聞工作者根據(jù)時代要求,面向不同讀者群,為達到良好的輿論宣傳效果和銷售業(yè)績,在較高的意識程度下順應語境, 作出語言選擇的結(jié)果,反映出語言選擇與語境因素相互順應的動態(tài)選擇過程。“敘事性”標題的策略性使用是時代發(fā)展、媒體競爭、讀者心理需求變化而產(chǎn)生的報紙新聞報道發(fā)展趨勢,在發(fā)揮提高新聞傳播速度和增強新聞語言形象性、具象性語用功能的同時積極順應當今社會人們所處的物理世界和讀者的心理世界,有利于擴大報紙銷量和提升知名度。
須要說明,本文在選擇報紙時隨機抽取《現(xiàn)代快報》和《太原晚報》作為地方報的代表,并沒有考慮到地域發(fā)展差別、語用習慣、文化差異等,如南京地區(qū)同時發(fā)行4種地方報,而太原只有《太原晚報》,這對本研究的效度可能會產(chǎn)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此外,本研究只作“敘事性”標題使用頻率及變化方面的定量統(tǒng)計,未涉及敘事方式的詳細比較;只比較民生和時政兩種新聞類型在“敘事性”標題使用上的差異,未涉及其它的新聞類型,如經(jīng)濟、體育等;“敘事性”標題經(jīng)常帶有主觀性成分,如“竟然”“才”的使用,本文也未討論。未來研究可從這3個角度上進一步細化和分析。對此,筆者將在后續(xù)研究中加以探究。
程躍慧.報紙新聞標題的形式美[J].新聞前哨, 2000(3).
陳新仁. 新編語用學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9.
何自然 張淑玲.非真實性話語作為語用策略的順應性研究[J].外國語, 2004(6).
胡濤暉. 從關聯(lián)理論看新聞標題[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 2005(3).
蔣曉麗. 現(xiàn)代新聞傳媒標題藝術(shù)[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1998.
李元授 白 丁. 新聞語言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 2001.
劉建民. 新聞學前沿[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
彭朝丞. 新聞標題學[M]. 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1996.
彭朝丞 王秀芬. 標題的制作藝術(shù)[M].北京: 新華出版社, 2005.
彭朝丞. 新聞標題制作[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7.
熱拉爾·熱奈特. 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
沈正賦.新聞同質(zhì)化競爭中的策略——以南京四家報紙對印度洋海嘯報道為例[J].當代傳播,2005( 2).
楊 婕.新聞標題中流行語中的模因論研究[J].外語學刊, 2008(1).
熊沐清 鄧 達.事教學法論綱[J].外國語文, 2010(6).
詹姆斯·費倫. 作為修辭的敘事——技巧、讀者、倫理、意識形態(tài)[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張志君 徐建華. 新聞標題的藝術(shù)[M].北京:語文出版社, 1998.
資慶元. 論中國報刊新聞標題的發(fā)生發(fā)展[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1997(2).
資慶元. 新聞標題發(fā)生發(fā)展概論[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2(9).
資慶元. 中國新聞標題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 2003.
Bell, A.TheLanguageoftheNewsMedia[M]. Oxford: Blackwell, 1991.
Chiluwa, C. Newspaper Headlines as A Pragmatic Strategy in Nigerian Press Discourse [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LanguageSocietyandCulture, 2007 (27).
Dor, D. On Newspaper Headlines as Relevance Optimizers[J].JournalofPragmatics, 2003 (35).
Kronnod, A., Engel, O. Accessibility Theory and Referring Expressions in Newspaper Headlines[J].JournalofPragmatics, 2001(33).
Ifantidou, E. Newspaper Headlines and Relevance: Ad Hoc Concepts in Ad Hoc Contexts[J].JournalofPragma-tics, 2009 (41).
Van Dijk, T.A.NewsAnalysis:CaseStudiesofInternationalandNationalNewsinthePress[M]. Hillsdale, NJ: Erlbaum, 1988.
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Pragmatics[M]. London: Edward Arnold Ltd, 1999.
Verschueren, J. Context and Structure in A Theory of Pragmatics[J].StudiesinPragmatics, 2008 (10).
【責任編輯孫 穎】
AnEmpiricalPragmaticStudyofthe“Narrative”ChineseNewspaperHeadlines
Wang Xin Chen Xin-ren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Taiyuan 030031,China;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China)
Newspaper headlines, which are often compared to the “eyes” of news reports, are generally terse and brief. However, it is noted that in recent years some reports in local newspapers sometimes choose to employ lengthy and detailed statements. As a response to this new noteworthy phenomenon, this paper conducts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comparisons i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terms. It is found that the use of “narrative” headlines varies in terms of publishing time (across ten years), newspaper types (between national and local newspapers), and report content (concern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current politics). The discussion in light of Adaptation Theory reveals that the use of “narrative” headlines can realize some important pragmatic functions, which is supported by the results of an interview.
Newspaper headline; narrative; Adaptation Theory
H030
A
1000-0100(2015)02-0023-6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2.005
2013-12-30
*本文系南京大學“985工程”三期改革型項目“當代西方語言學前沿理論研究與應用探索” (NJU985JD05)及江蘇高校優(yōu)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