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璐
(山東省圖書館,山東濟南250100)
山東省圖書館館藏民國時期山東地方報紙述略
姜璐
(山東省圖書館,山東濟南250100)
本文從民國時期山東報業(yè)概況、山東省圖書館館藏民國時期山東地方報紙概況、山東地方報紙?zhí)攸c分析、山東地方報紙的史料價值四個方面,對山東省圖書館館藏中的民國時期山東地方報紙進行了較為系統地分析與研究。
地方報紙民國時期山東省圖書館
民國時期文獻數量眾多、內容豐富,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為搶救、保護民國時期珍貴文獻,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文化,2011年,國家圖書館聯合國內文獻收藏單位,策劃了“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項目,并在2012年啟動,山東省圖書館(以下簡稱我館)作為成員館之一參與其中。2014年,我館又申請了“有關山東革命時期報刊書目提要”的出版項目,作為撰寫人之一,現對我館館藏民國時期山東地方報紙做簡單描述與分析,以便日后更好地利用與保護。
整個民國時期(1912-1949),山東報業(yè)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筆者按照中國歷史進程特征大致劃分為北洋軍閥統治、國民黨統治興盛、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四個歷史時期進行概述。在此期間山東先后創(chuàng)辦各類報紙470多種。其中有官報、黨派報紙、民辦報紙、軍隊報紙等。這些報紙中,國民黨統治區(qū)各黨派、群眾、民間辦的各類報紙共有340多家;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解放區(qū)辦的各類報紙共有130多家[1]。
1.1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2-1928)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即北洋政府時期。通指民國初年到國民黨北伐成功和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前的一段時期。這段時期是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演變的轉型時期,也同樣是中國新聞業(yè)轉向現代化的重要階段,在歷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政體,成立了中華民國,擺脫了清廷的言論出版禁律,人民有言論、著作、集會的自由。在這種相對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中,民主自由、言論開放成為時尚,各派政治勢力競相辦報,中國的新聞出版業(yè)呈現出一種逐步發(fā)展的趨勢,同樣山東也不例外。直至“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新文化運動促進了新思潮的傳播,山東報紙事業(yè)有了較大發(fā)展,山東報業(yè)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山東報業(yè)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據1923年不完全統計,這一時期全國共有報紙1134種,其中濟南擁有報紙25種,報紙擁有量居全國第五位,內容大多則以農工商教育類為主[2]。1.2國民黨統治興盛時期(1928-1937)
隨著蔣介石、汪精衛(wèi)先后在上海和武漢發(fā)動了反革命政變,國共合作破裂,第一次大革命失敗,中國進入了國共兩黨尖銳對立的內戰(zhàn)時期。為了政治斗爭的需要,國民黨十分重視宣傳工作,對進步書、報刊嚴格禁止。共產黨和革命社會團體,甚至一些進步人士和中間勢力的報刊屢遭取締、封殺,有些報紙的出版工作被迫轉入地下,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山東各地只有20多家被國民黨當局嚴密控制的報紙在出版,平均期銷售量不過兩三千份,有的只有幾百份。
1.3抗日戰(zhàn)爭時期(1937-1945)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國民黨政府無奈之下與共產黨合作,原國民黨政權控制的報紙大多紛紛停刊,在共產黨創(chuàng)建的抗日根據地,一大批宣傳抗日救國的報紙如雨后春筍般創(chuàng)辦發(fā)展起來,報紙的出版地也由城市向縣區(qū)轉移,到1941年5月,根據地有主要報紙25種,發(fā)行總數在6萬份以上[3]。
1.4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6-1949)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是民國時期山東報業(yè)發(fā)展的興盛時期,整個新聞出版業(yè)呈現空前繁榮景象??谷諔?zhàn)爭勝利,國民黨意欲恢復建立其獨裁政權,中國共產黨更是要沖破國民黨當局的束縛與鉗制,國共雙方又一次進入內戰(zhàn)階段。在新聞事業(yè)方面,雙方深知輿論宣傳在政治斗爭中的重要作用,均千方百計搶占輿論陣地。另外,其他進步人士和民主黨派的報刊也紛紛創(chuàng)刊或復刊,加入占領新聞陣地的斗爭行列。到1948年,濟南共有《山東民國日報》《大東日報》等日報7家;有《中報》《華北新聞》等晚報4家。青島發(fā)行的報紙有對開日報4家、4開日報1家、晚報4家,英文日報4家,每天銷售5萬份左右[4]。
為保證館藏報刊質量,突出館藏地方特色,上世紀五十年代,根據省級圖書館的方針、任務,我館制定了“在收集全國主要報刊的基礎上,注重收藏地方性報刊資料”的收藏原則,加強了地方性報刊的搜集整理,將建國前山東地方報刊資料列為主要搜集對象,并派人四處尋訪。搜集與尋訪文獻的工作成為我館日后對整個山東地區(qū)地方文獻收藏體系的基礎。
2.1館藏概況
我館對館藏民國時期報紙的整理工作經歷了一個艱苦而比較漫長的過程,付出了大量的人力與時間。整理初期,我們只是對這些報紙按音序細分、上架,后期我們又進行了編目,錄入數據進入ILAS系統,方便日后查閱,最后為了更好的保護這部分文獻,采取了裝脫酸盒的保存方法,盡我們最大的努力來保護好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經整理后統計,我館收藏的民國報紙共計375種,其中山東地區(qū)的有126種,占了民國報紙總館藏的1/3。館藏具體情況見表1(以創(chuàng)刊時間為依據):
表1 館藏基本情況表
在整理過程中發(fā)現民國時期報紙破損十分嚴重,酥脆不堪,經常出現很多紙張掉渣而導致殘缺不全,或粘連在一起無法打開,基本都已不具備閱覽條件。導致形成如今現狀的原因大致有兩個:一是在新館建成之前我館館藏面積非常有限,這部分文獻全部打捆存放在防空洞,受當時條件所限沒有做好相關的保護措施,而且經過館內幾次的搬遷、倒架后,排放混亂;二是民國時期的紙張質量有嚴重缺陷,民國時期我國開始引進西方造紙技術,造紙過程中開始添加化學成份,導致紙張的酸度過高,老化迅速,經過長期存放后紙張極易酥碎,使得民國時期文獻壽命大大縮短。
2.2館藏民國時期山東地方報紙代表簡介
2.2.1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館藏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報紙代表有:《大民主報》(1919年創(chuàng)刊)、《山東時報》(1918年創(chuàng)刊)、《齊美報》(1916年創(chuàng)刊)等。
《大民主報》:1919年10月1日創(chuàng)刊于濟南,系中美合辦,對開八版。最終因經營越來越不景氣,在1928年5月,賣掉機器償還債務,宣布停刊。該報是一份新興資產階級的報紙,名義上中美合資創(chuàng)辦,其實美方分文未出。創(chuàng)刊初始,正值濟南開展抵制日貨運動,該報出社論、發(fā)號外,支持愛國運動,并對安福系軍閥政府進行揭發(fā)。辟有《專電》《要聞》《特約通訊》《本省特載》《國內特載》《國際特載》《本省新聞》《本埠新聞》《外省通電》《宗教論叢》《小說連載》《外論》《演說》《時評》等眾多欄目,大量報道國內外新聞,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同時又注意通過《經濟》《本埠行情》等專欄,加強工商界的消息報道。因此,該報當時影響頗大,日銷量曾達3000多份,成為當時濟南第一大報[5]。
2.2.2國民黨統治興盛時期
館藏國民黨統治時期報紙代表有:國民黨改組派機關報《青島晨報》(1932年創(chuàng)刊)、國民黨青島市委黨部主辦《青島民國日報》(1929年創(chuàng)刊)、國民黨濟南歷城縣黨部機關報《國民日報》(1929年創(chuàng)刊)等。
《國民日報》:1929年創(chuàng)刊于濟南,其前身是《歷下新聞》,1935年終刊。國民黨歷城縣黨部機關報。該報報名由戴傅賢題,附有英文名ThePeopleDailyNews和出版地英文名Tsinan ShanTuong。一、二版主要刊登訂報價目、本市影訊等生活廣告;三、四版主要刊登國際國內的重大新聞;五、六版主要刊登國內、本省、本市新聞、通知、布告、指示和領導人的文章、講話,省會廣播電臺節(jié)目單;七版主要刊登文學、小說連載及文學專欄,如圓圓周刊、兒童周刊等;八版主要刊登本市生活、經濟信息,物價表等。該報是當時濟南人民了解國際國內要聞,掌握生活訊息的報紙之一。2.2.3抗日戰(zhàn)爭時期
館藏抗日戰(zhàn)爭時期報紙代表有:《大眾報》(1938年創(chuàng)刊)、《群眾報》(1939年創(chuàng)刊)、《濟南新報》(1937年創(chuàng)刊)、《大眾日報》(1939年創(chuàng)刊)等。
《群眾報》:1939年8月1日創(chuàng)刊于清河地區(qū)(臨淄縣葦子河、大夫店等村),在清河區(qū)特委所屬各縣、區(qū)和鄉(xiāng)村支部及八路軍內部發(fā)行。出至第505期與《冀魯日報》合并,成立渤海日報社。1944年7月1日,《渤海日報》出版。該報是中共清河區(qū)特委機關報,系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qū)報紙之一。清河特委書記景曉村為該報撰寫了發(fā)刊詞。該報主要刊載國內外重大新聞,反映抗日軍民的英勇事跡,號召群眾備戰(zhàn)、藏糧、埋地雷,使日軍“掃蕩”多次失利。敵張店旅團司令部參謀三浦梧樓曾仿效《群眾報》的式樣,出版?zhèn)巍度罕妶蟆?,魚目混珠,欺騙群眾,企圖破壞《群眾報》威信。為此,《群眾報》于1943年1月12日發(fā)表聲明,揭露敵人陰謀。當年秋,敵人調集兵力進行“掃蕩”,報社有30多人被俘,5人犧牲。在敵人“掃蕩”中,報社撤離墾利駐地,出版過油印的《群眾快訊》。
2.2.4解放戰(zhàn)爭時期
館藏解放戰(zhàn)爭時期報紙代表有:《民言報》(1945年創(chuàng)刊)、《膠東日報》(1948年創(chuàng)刊)、《新民主報》(1948年創(chuàng)刊)等。
《新民主報》:1948年10月1日創(chuàng)刊于濟南,對開4版大報。1949年春,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的機關報《大眾日報》遷來濟南,同時,上級決定抽調新聞干部南下,《新民主報》出至1949年3月31日???。是濟南解放后中共濟南市委的第一張機關報,是當時解放區(qū)第一張省會大報。其版面安排:一版為要聞版,經常以特大字號刊登解放戰(zhàn)爭勝利的消息,創(chuàng)刊號一版頭條刊登“壽光地方武裝活捉王耀武”;二版為地方新聞版;三版為專版,《青年文化》《職工生活》《新婦女》《學習之頁》等??c副刊交替見報,副刊的報告文學和其它文藝作品頗有影響,為不少新區(qū)城市報紙所轉載;四版為國際新聞。該報除了宣傳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以外,《新民主報》的報道中心為“復工、復業(yè)、復課,鞏固秩序”。報社于1949年3月31日報紙頭版刊發(fā)本報重要啟事:“本報奉命與大眾日報合并”[6]。
3.1載體以報紙原版為主,附以縮微膠卷
3.1.1收藏報紙原版
報紙作為大眾傳播的重要載體,肩負著刊載新聞和時事評論的重任,面向公眾傳播社會最新動態(tài)、信息使命。報紙的原版原貌能夠充分的反映當時當地的社會文化、經濟、政治、人民生活情況,更能充分、真實地展示當時當地的造紙技術與印刷技術,是對過去歷史時期多個方面的重現。
例如我館收藏有《渤海日報》自1944年創(chuàng)刊至1950年終刊的完整原版資料。該報是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渤海區(qū)出版物中影響力最大的一家黨委機關報,從創(chuàng)刊起它就以其群眾性、戰(zhàn)斗性、時效性的獨特作用,為奪取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yè)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歷史的豐碑中深深刻下了它的光輝名字。
另外,館藏紙質報紙從印刷方式來看有鉛印、油印,并有少量石印。十九世紀,近代印刷技術傳入山東,鉛印、石印逐步取代我國古代的刻版印刷,成為印刷的主要方法。民國時期創(chuàng)辦的各種報紙多數是平版鉛印,尤其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由于對付敵人的掃蕩、進攻,印刷廠不得不隨時轉移、掩藏,或者化整為零,各自為戰(zhàn),為保證報紙的正常出版,不能出鉛印就出手刻油印,印刷設備相當落后。隨著革命根據地不斷擴大,印刷條件逐步好轉,印刷質量逐步提高。我館館藏中有《群眾報》(油?。?、《戰(zhàn)士報》(油?。ⅰ缎履z東報》(石?。?、《大眾日報》(1941年11月12日至1942年1月為戰(zhàn)時油印版)。
除此之外,我館館藏紙質報紙中還有部分通過接收、交換和受贈渠道獲得的文獻。其中包括接收出版機構的呈繳本、各政府機構或者單位交換、移送的文獻以及收受機構或個人捐贈的文獻,這幾個方式的共同點是免費獲得。在整理山東地區(qū)民國時期報紙資料時發(fā)現我館館藏中有:蓋有贈閱、交換印章的濟南鐵路職工報社出版的《職工報》,蓋有山東省博物館收藏印章的《前鋒日報》,合訂本首頁上標注有“青島民言報社敬贈”字樣的《民言報》。
3.1.2縮微膠卷補充報紙原版收藏
利用縮微膠卷收藏模式是我館收藏山東地區(qū)報紙的重要手段,其中對民國時期山東報紙的收藏更是重中之重。從我館縮微部成立之初,就把建國前舊報刊的縮微作為工作重點,建立鮮明的地方特色作為主旨。我館館藏縮微膠卷的構成方式有兩種:一是拍攝我館館藏實物,二是從國家圖書館部分購入縮微膠卷。截止目前,縮微部對我館館藏山東地區(qū)民國報紙實物的拍攝制作工作已經全部完成,另外購買縮微膠卷補充我館紙質本缺藏共45種,保存了大量山東解放區(qū)的史料,使我館館藏文獻更加系統、完整,查閱資料更加實用方便,對研究山東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狀況、山東黨史乃至中國共產黨發(fā)展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史實資料,更是對我館缺藏的重要山東地區(qū)革命時期報紙進行了有力補充。表2是我館縮微膠卷補充紙質本缺藏具體情況(僅選取其中幾種報紙作為說明):
表2 我館縮微膠卷補充紙質本缺藏表
3.2館藏報紙形式多樣
館藏民國時期山東地區(qū)報紙中有不少的創(chuàng)刊號、復刊號、終刊號、特刊、專刊、號外,這些特殊刊號對任何時期的報紙都有特殊的意義,對研究報紙的沿革歷史提供事實依據,它們更是當今報紙收藏者們爭相追捧的珍品。
3.2.1創(chuàng)刊號
創(chuàng)刊號是一種雜志、一份報紙的第一聲吶喊,是辦報人奉獻給讀者的見面禮。通常以“發(fā)刊詞”、名人發(fā)表“代發(fā)刊詞”或者“開頭話”等形式向讀者說明創(chuàng)辦報紙的原由、辦報宗旨、人員組成、稿件要求等內容,相當于一份報紙的出生證明。報紙創(chuàng)刊號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在報頭中標注“創(chuàng)刊號”;另一種是沒有“創(chuàng)刊號”的字樣,直接標注為“第1期”或“第1號”。
《交通部濟南區(qū)鐵路局日報》創(chuàng)刊號第1版刊登《發(fā)刊辭》:“交通部濟南區(qū)鐵路局為揭載路區(qū)消息、比較工作情形、刊布各項命令起見特發(fā)行日報、當茲發(fā)刊伊始、謹將日報意義略加詮釋、敬告同仁以作發(fā)刊辭……”[7]。
1944年7月1日《渤海日報》第1版刊登《關于渤海日報的決定》:“為適應斗爭需要,決定將原群眾報改為渤海日報,并改為鉛印,所有原報社機構人員一律不動?!保?]
我館收藏的創(chuàng)刊號有:《民言報》(1945年10月20日)、《膠東日報》(1948年12月1日)、《前衛(wèi)報》(1948年10月10日)、《山東榮軍》(1949年5月20日)、《戰(zhàn)勤報》(1948年10月6日)、《交通部濟南區(qū)鐵路局日報》(1945年11月21日)等。
3.2.2復刊號
一份報紙因為某些原因???,后來重新出版發(fā)行,報社就出版“復刊號”,它是一份報紙生命的轉折,一個生命的新開始。在整理我館革命時期山東地方報紙發(fā)現,革命時期的報紙停刊原因,大多是因為抗日戰(zhàn)爭打響而停刊,后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又復刊。復刊號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一種是報頭直接標注“復刊第1期”或“復刊第1號”,另一種是刊期仍延續(xù)??瘯r刊期,兩種形式的報紙復刊號都會在第1版發(fā)表“復刊詞”,對報紙的???、復刊后的報紙概況做出說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1947年2月16日《平民日報》第1版刊登《復刊辭》:“本報創(chuàng)刊于民國十一年四月十日,當北洋軍閥鼎盛之時,中遭五三慘案之變,因攻擊日軍獸行,被迫??恢埽欢晔聺蠝S陷停版,本報已有十五年艱苦奮斗史。勝利年余,本報始于今日復刊,重新與國人晤面,誠有不能已于言者,用特致意于國人之前……”[9]。
我館收藏的復刊號有:《正報》(1947年1月15日)、《誠報》(1947年9月3日)、《平民日報》(1947年2月16日)等。
3.2.3終刊號
一份報紙的終刊,不外乎三種原因:政治的,經濟的,人事的。研究史料發(fā)現,“七七”事變后,日軍侵華行動開始,濟南、青島和津浦、膠濟鐵路相繼失守,原國民黨政權控制的報紙大部分停刊。終刊號作為歷史的旁證,無一例外地折射出歷史的某種現象。報紙的終刊與期刊不同,一般在終刊日的報紙出版時報社都會在報紙中刊載重要啟事,闡明終刊的原因。
1949年8月20日《冀魯豫日報》刊登《本報終刊啟事》:“為適應勝利的革命形勢及建設任務的需要,本社奉合結束工作,籌備出版平原日報。自八月二十一日,冀魯豫日報宣布正式終刊,所有訂戶轉為平原日報的訂戶,從二十二日起續(xù)發(fā)新創(chuàng)刊之《平原日報》。凡與本報手續(xù)有未清之處,概由郵政管理局負責辦理”。[10]
我館收藏的終刊號有:《新民主報》(1949年3月31日)、《冀魯豫日報》(1949年8月20日)、《大陸日報》(1945年9月25日)等。
3.2.4其它刊號
報紙專號、增刊、特刊、號外是為慶祝某個紀念日或反映某一時間段的社會現象、記錄報道某一歷史事件或重大新聞而出版的報紙,通常不列入原有的編號。我館收藏有:《民言報》正式創(chuàng)刊前出版的“??枴保?945年10月10日)、《前衛(wèi)報》的“八一特刊”、《大眾日報》為“日本宣傳無條件投降”出版的“號外”(1945年8月11日)等。
3.3出版地相對集中
報紙的出版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該報創(chuàng)辦時期該地區(qū)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是各地區(qū)歷史發(fā)展的一個縮影。把這些方方面面連續(xù)起來,能夠呈現出地區(qū)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畫面。這里把館藏民國時期山東地區(qū)報紙中收藏量相對較多的地區(qū)羅列出來(見表3):
表3 館藏民國時期山東部分地區(qū)報紙收藏數量表
從表3可以看出,這幾個地區(qū)出版的報紙就占我館這部分文獻館藏的一半以上,從另一個方面看,這幾個地區(qū)多為山東省的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qū),出版活動活躍,報業(yè)比較集中。
另外館藏中還有一些報紙出版地無法簡單歸屬于某個城市或地區(qū),尤其以軍隊報紙表現突出。如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政治部出版的《人民戰(zhàn)士》、冀魯豫軍區(qū)政治部出版的《戰(zhàn)友報》、冀魯豫邊區(qū)出版的《冀魯豫日報》等,這是與當時的戰(zhàn)事政局的關系分不開的??谷諔?zhàn)爭時期,革命根據地開展了獨特的、以根據地為依托的反侵略的游擊戰(zhàn)爭,斗爭環(huán)境惡劣。為了保存實力,使報紙不中斷出版,報社人員“一手拿筆、一手拿槍”,報社跟著部隊隨時轉移,沒有固定的出版地,“游擊作戰(zhàn)”“游擊辦報”,甚至以犧牲寶貴生命為代價,頑強地繼續(xù)播撒著抗戰(zhàn)的火種。
3.4報紙版面刊登大量廣告
在當今社會,報紙廣告是廣告眾多形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從整理民國報紙來看,民國時期的報紙廣告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形式上看有純文字和圖文結合兩種。尤其一些民營性質報紙,廣告多、位置好,圖文并茂,一般占版面的四分之一,多的占一半以上,一版頭條就是廣告,總之,重要的版面都不乏廣告的身影。如《膠州日報》,共四版,除一版外,其余三版均有廣告;《青島時報》,其一版除報頭外,其余全是廣告,二至八版也均有廣告,其廣告總數占報紙版面的一半以上。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民報單靠賣報的收入根本維持不了一份報紙的生存,所以就只能依靠大量刊發(fā)廣告來增加收入以維持報紙的正常運營。
4.1反映民國時期山東地區(qū)的發(fā)展
在反映山東省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fā)展方面,山東省地方報紙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如在民國時期的山東地方報紙資源中,農、工、商和教育類報紙占有一定的比例,這說明自從辛亥革命以后,山東省也和全國的形勢一樣,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劇烈變動,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和文化教育事業(yè)都得到了一定的重視,并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隨之,相應主題內容報紙的產生和迅速發(fā)展,又反過來有力地促進了山東省農、工、商和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它們也為真實地反映民國時期山東省的社會和教育發(fā)展提供了重要史料。
4.2記錄山東在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史
在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的次年,由《大東日報》副刊改版的《山東勞動周刊》創(chuàng)刊,成為山東省內第一份共產黨人主辦的無產階級報刊。它的宗旨是為勞動者增進知識、提高地位、改善生活狀況。內容重點在于揭露帝國主義、國內封建軍閥,以及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和壓榨,報道各地組織起來的工人與資本家及走狗的斗爭,在工人中進行宣傳、動員,號召工人們聯合起來為爭取自身解放而斗爭??谷諔?zhàn)爭期間,由共產黨和八路軍創(chuàng)建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不斷發(fā)展和壯大,此時的山東地方報紙也有了較大發(fā)展,一大批宣傳抗日救亡的報紙應運而生。為適應斗爭形勢的變化與需求,報紙的出版地也由城市向鄉(xiāng)村轉移,使報紙的創(chuàng)辦遍布山東全省各地。
4.3記載保存解放戰(zhàn)爭的豐富史料
解放戰(zhàn)爭時期,由于山東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國民黨軍隊交鋒的重點地區(qū)之一,因而也促進了山東地方報紙獲得了較大的發(fā)展。國民黨在抗戰(zhàn)勝利后發(fā)動全面內戰(zhàn),在新聞政策上強化了對新聞出版的控制。同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qū)通過接收、合并,也相繼創(chuàng)辦了一批報紙,如著名的《大眾日報》,并且隨著解放戰(zhàn)爭的節(jié)節(jié)勝利和解放區(qū)的迅速擴大,其發(fā)行量由抗戰(zhàn)勝利前的1萬多份增加到8萬余份,并從農村遷至濟南出版,結束了在沂蒙山區(qū)游擊戰(zhàn)爭出版發(fā)行的艱苦環(huán)境。這些報紙為宣傳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配合,動員人民群眾積極配合人民解放軍,支援解放戰(zhàn)爭,打敗國民黨反動派做出了巨大貢獻。
4.4全面反映日本的侵華戰(zhàn)爭
在抗戰(zhàn)期間的山東,日偽為了自己的侵略和統治,大肆發(fā)行反動報紙,大多是宣揚“大東亞共榮”、“強化治安”、“中日親善”,宣揚日本的富庶和日軍的勝利,以及日本統治下“歌舞升平”的景象等,掩飾其侵略行為,為侵略行徑涂脂抹粉,對于中國人民的抗戰(zhàn)行為進行竭力地抹殺,為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戰(zhàn)爭服務,是日軍侵華的輿論工具。甚至有的報社還充當起情報機構和特務機關的角色。同時,為了對抗抗日愛國報紙,日偽勢力對于帶有抗日傾向的報紙采取了嚴厲的查禁,并利用各種卑劣手段,挑撥和破壞國共兩黨、地方與中央的關系,破壞一切抗日力量的聚集和抗日言論的傳播,甚至還不擇手段地假冒抗日報紙欺騙群眾。而這些在民國時期受日偽統治報紙成為反映日本侵華戰(zhàn)爭史的有利佐證。通過它們可以來了解和證實抗戰(zhàn)時期日偽在當地所犯下的累累罪行,以及所推行的種種反動措施,對于日軍侵華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山東民國時期報紙以其獨特的形式,從不同的視角反映了民國時期齊魯大地軍事、文化、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鮮活地反映著山東地區(qū)歷史文化的脈絡,印記著山東地區(qū)所走過的坎坷而艱辛的腳步,為研究山東民國時期歷史與革命史提供了大量、詳細、珍貴的史實資料,對研究其在革命歷史時期的發(fā)展有著特殊的意義。在民國文獻保護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重視的今天,我館必將在搶救和保護民國文獻、促進文化傳承方面做出卓越貢獻。
〔1〕山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山東省志·報業(yè)志[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25
〔2〕〔4〕董愛玲.民國時期山東報業(yè)發(fā)展與社會變遷[J].臨沂大學學報,2013(2):101-104
〔3〕劉衍琴.民國時期山東報業(yè)概述[J].新聞大學,1996(1):40-42
〔5〕〔6〕齊魯文化大辭典編輯委員會.齊魯文化大辭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341
〔7〕發(fā)刊辭[N].交通部濟南區(qū)鐵路局日報,1945-11-21
〔8〕渤海日報社.關于渤海日報的決定[N].渤海日報,1944-7-1
〔9〕平民日報社.復刊辭[N].平民日報,1947-2-16
〔10〕冀魯豫日報社.本報終刊啟事[N].冀魯豫日報,1949-8-20
The Introduction of Shandong Local Newspapers Collected in Shandong Library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Jiang Lu
The article makes a systematical analysis and study of Shandong local newspapers collected in Shandong Library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article consists of four parts.The first two parts introduce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newspapers and Shandong local newspapers collected in Shandong Library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spectively.Then,the third part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ndong local newspapers collected in Shandong Library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Finally,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historical values of Shandong local newspaper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Local newspapers;The Republic of China;Shandong Library
G255.3
A
姜璐,1981年10月出生,女,漢族,本科,山東省圖書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