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效禎 殷海燕 劉偉偉 李文峰 趙中健
鄭州市第八人民醫(yī)院精神科 鄭州 450006
強迫癥是一種以強迫觀念、強迫沖動或強迫行為等強迫癥狀為主要臨床相的慢性、易復發(fā)、易致殘性精神障礙。五羥色胺功能失調(diào)是目前最認可的神經(jīng)病理生理學假說,其理論基礎是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的抗強迫作用,但臨床足量、足療程的SSRIS抗強迫治療仍有部分病例未能滿意緩解,臨床稱為難治性強迫癥[1]。研究顯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作為增效劑治療難治性強迫癥療效滿意[2-3]。本研究采用舍曲林聯(lián)合派羅匹隆治療難治性強迫癥,觀察療效、安全性及對社會功能康復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以我院2012-06—2013-12門診及住院難治精神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入組標準:(1)年齡20~60歲;(2)符合CCMD-3的強迫癥診斷標準;(3)入組前用三種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其中包括氯丙咪嗪)足量足療程(8~10周)治療無效;(4)入組前強迫癥量表(Y-BOCS)評分≥16分。入組患者經(jīng)過嚴格檢查后均無嚴重的軀體疾病、物質(zhì)依賴、精神分裂癥和其他的嚴重精神疾病。入組共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齡24~56歲,平均(33±5.7)歲,病程≥5 a,平均(15±8.2)a。藥物選擇:舍曲林由浙江京新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哌羅匹隆由麗珠醫(y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
1.2 方法 治療前均停藥10d,口服舍曲林(商品名:唯他停,50mg/片),起始劑量50mg/d,最大劑量200 mg/d;哌羅匹隆(商品名:康爾汀,4mg/片)2mg/d,3周后逐漸加量至16mg/d,失眠者給予苯二氮類藥,有錐體外系反應者給予安坦對癥處理,觀察期12周。
1.3 療效標準 評定工具采用耶魯-布朗強迫癥量表(YBOCS)、副反應量表TESS 和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4周、8周、12周末評定,并查血常規(guī)、心電圖、肝功。終點結局為治療過程中Y-BOCS評分和SDSS評分,危險性指標為副反應。療效以Y-BOCS減分率≥75%為痊愈,≥50%為顯著進步,≥25%為進步,<25%為無效。由2 名主治醫(yī)師性評定,一致相關系數(shù)(r=0.93~0.96)。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包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痊愈5例,顯著進步32例,進步19例,無效4例,顯效率61.6%。
2.2 治療前后Y-BOCS、SDSS評分比較 治療8周后,YBOCS總分、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因子分及SDSS評分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5)。12周后達高峰(P<0.01)。見表1。
2.3 不良反應 口干3例,惡心、頭暈各8例,視物模糊、震顫、心動過速、便秘、各2例,失眠7例,錐體外系反應2例,失眠、錐體外系反應者對應處理后緩解,癥狀表現(xiàn)輕微,均未中斷治療,多自行緩解,治療前后血常規(guī)、心電圖、肝功能檢查均無顯著改變。
表1 治療前后效果比較
表1 治療前后效果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
量表 治療前 治療后4周 治療后8周 治療后12周Y-BOCS總分 24.8±7.9 23.3±8.8 12.6±7.2*8.3±5.2**強迫觀念 12.3±5.4 12.1±6.8 7.9±3.5*6.7±3.4**強迫行為 11.7±5.7 10.9±7.7 7.4±3.3*5.8±3.7**SDSS總分 5.4±1.5 4.8±1.4 3.6±1.7*2.1±0.9**
強迫癥的病理機制尚未明了,文獻報道[4]可能與腦內(nèi)5-HT 功能低下和多巴胺(DA)功能紊亂有關。5-羥色胺再回收抑制劑(SSRIS)通過有效抑制神經(jīng)元攝取5-HT,提高腦內(nèi)5-HT 功能,達到治療強迫癥狀。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哌羅匹隆主要通過對多巴胺(DA)D2 受體及5-羥色胺2A(5-HT2A)受體拮抗作用,同時哌羅匹隆可以激活5-HT1A 受體起到抗焦慮作用[5],從而起到輔助治療強迫癥狀的作用。本研究采用舍曲林聯(lián)合哌羅匹隆治療難治性強迫癥,治療8周后Y-BOCS評分較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12周后Y-BOCS評分較治療前有極顯著差異,表明本研究治療難治性強迫癥8周后療效明顯,12周后療效達高峰。不良反應表現(xiàn)輕微,錐體外系反應不明顯,失眠患者加用苯二氮卓艸類藥后睡眠改善。
強迫癥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臨床應高度重視其致殘性,積極治療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1] Hollander E,Bienstock C,Koran LM,et al.Refractory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state-of-the-art treatment[J].J Clin Psychiatry,2002;63(suppl6):20-29.
[2] Skapinakis P,Papatheodorou T,Mavreas V.Antipsychotic augmentation o serotonergic antidepressants in treatment-resistant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a meta-analysis of th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Eur Neuropsychopharmacol,2007,17(2):79-93.
[3] Matsunaga H,Nagata T,Hayashida K,et al.A long-termtrial of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atypical antipsychoticagents in augmenting SSRI-refractory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Clin Neuropharmacol,2009;32(3):174-176.
[4] 喻東山.強迫癥治療的新進展[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5,38(1):50-52.
[5] 李宏,張保健,王剛平.哌羅匹隆與阿立哌唑治療首發(fā)精神分裂癥伴抑郁癥狀對照研究[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2,18(4):328-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