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憲章
毋庸置疑,“校墻文化”是時下校園文化中最活躍的一種元素。
先看校門外的墻上,一排排榮譽獎牌、一段段“辦學理念”、一幅幅“公示信息”,經(jīng)常更新的“活動啟事”、“招聘公告”、“校舍布局”……自然“讀墻”已經(jīng)成為每個出入者的“第一習慣”。
再看校園內(nèi)的墻壁上,或貼,或掛,或鑲,或嵌,或刻,或染,不管有無閱讀需求,“校墻教材”早早打開在你眼前。
教室內(nèi)墻上黑板兩側(cè)除了課程表、值日表,還要設置誦讀園、摘抄臺;后黑板要么辦板報,要么作為作品展評陣地,兩側(cè)要么是爭章欄,要么是風采板;兩邊墻壁要么懸掛師生作品,要么張貼學生守則、一日常規(guī);外面墻裙也貼上了雪白的面磚,可寫又可畫,讓“可讀之墻”得到了徹底的武裝……
如此“校墻”早已是動態(tài)的育人載體,在校園里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好像有了萬能的“校墻文化”,其他文化形式和文化載體在校園中應有地位自然可以被無視、忽略、淡化。如此“一葉障目”、“顧此失彼”的錯誤文化導向,豈不是校園管理的一種悲哀?
“校墻文化”其實僅僅是一面“規(guī)范明鏡”,校園文化在借其塑造“榜樣文化”和“警示文化”的同時,還需要不斷豐富養(yǎng)成教育的“實踐文化”,惟此方可清晰自己的“真面容”。一方面,“校墻文化”僅僅是養(yǎng)成教育用以濃縮“師生舊表現(xiàn)”的一面“后視鏡”,上墻內(nèi)容或褒或貶的典型事例,或美或丑的人物形象,只是“過去式”的課堂活動、課外實踐、班隊建設等各種活動文化“土壤”上的一株“小芽”,在師生們眼里,也僅僅是可以及時警示、催促反省的一面“對照鏡”,幫助他們在素質(zhì)養(yǎng)成過程中少犯錯誤、少走彎路;對于養(yǎng)成教育的其他文化方式,也僅僅是可以指明教訓、提供經(jīng)驗的一面“借鑒鏡”,可以借此在行動前優(yōu)化預案、在活動中預判障礙。另一方面,“校墻文化”僅僅是養(yǎng)成教育用以引導“校園新風尚”的一面“前視鏡”。墻上內(nèi)容或?qū)捇蛘男乱曇埃蚨嗷蛏俚男沦Y訊,在評價過去各種養(yǎng)成實踐的同時,也悄然把新標準、新目標清晰地展示出來,在不斷更新美化校園環(huán)境的同時,也對師生們的言行提出了新期望,也為其他養(yǎng)成教育載體劃清了底線、指明了目標。
“校墻文化”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思想教育的“載體文化”,方可勾勒自己的“臉譜”。一方面,“校墻文化”僅僅是思想教育中用以感染師生“表現(xiàn)好”的一張“溫暖面孔”,師生們在這樣的氛圍里參與各種主題活動,可以感受到一種被關注、被呵護的力量,可以滋生出以“墻上標準”約束自己的自覺。另一方面,“校墻文化”僅僅是思想教育中用以引導師生“品行好”的一張“嚴肅面孔”,“墻上規(guī)范”在推動各種主題實踐有序開展的同時,也可以喚醒師生自我管理的意識,督促他們及時看清自身的不足,及時激活其見賢思齊的動力。
“校墻文化”其實僅僅是一扇“資訊窗口”,校園文化在憑此輸送“創(chuàng)新空氣”和“新鮮營養(yǎng)”的同時,還需要不斷拓寬書香校園的“渠道文化”,以扮靚自己的“俏模樣”。“校墻文化”在誦讀實踐中僅僅是一扇引領師生“愛閱讀”的“時尚窗”,隨時呈現(xiàn)出來的“墻上美味”可以激活師生主動閱讀、閱讀交流的熱情,可以有力地拓展校園閱讀渠道;“校墻文化”在閱讀教學中僅僅是一扇引導師生“愛探究”的“趣味窗”,課外“讀墻”時的“一知半解”、“零散記憶”,在課堂上可以頓時轉(zhuǎn)換成思考的話題、討論的焦點、探究的興趣,可以有效展現(xiàn)閱讀教學的魅力。
校園文化不應止于“校墻文化”。即使是作為載體之一的“校墻文化”,“上墻”前也要多些“精心”,“上墻”后也要多些“用心”,只有這樣才能如愿成為校園文化的“肥沃土壤”,才會不斷為“墻外文化”提供“營養(yǎng)”,不斷為各種“特色文化”提供支持,校園文化才會花香怡人、碩果累累。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