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奕
【摘? 要】目的 分析二甲雙胍用于2型糖尿病臨床治療方法及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12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對照組予以格列吡嗪治療,治療組予以二甲雙胍治療,對比2組空腹血糖(FPG)、空腹血C肽、餐后2h血糖(2h PG)、餐后2h血C肽,糖化血紅蛋白(HbAlc)水平,以及胰島素β細胞功能指數(HOMA-β)、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對比低血糖發(fā)生情況。結果 治療組治療后FPG、2h PG、HbAlc、空腹血C肽、餐后2h血C肽水平控制效果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低血糖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HOMA-IR、HOMA-β水平優(yōu)于同期對照組(P<0.05)。結論 2型糖尿病臨床采用二甲雙胍治療可改善血糖指標及胰島β細胞功能,有助于病情穩(wěn)定恢復。
【關鍵詞】二甲雙胍;2型糖尿病;臨床療效
二甲雙胍藥物是為一種胰島素增敏劑,主要具有改善患者細胞膜性結構,激活蛋白激酶,降低肝糖輸出等功能,能夠有效強化外周組織的血糖利用,降低脂質合成及氧化的同時,且不會刺激患者胰島素分泌,而增加患者胰島β細胞負擔[4],具有著極佳的臨床應用效果。本研究對比了二甲雙胍、格列吡嗪用于2型糖尿病治療的方法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12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對照組患者64例,男23例,女41例;年齡32~82歲,平均年齡(49.5±3.4)歲,平均治療前空腹血糖(13.2±3.1)mmol/L,病程1年~15年,平均病程(3.9±0.8)年。治療組患者64例,男21例,女43例;年齡34~80歲,平均年齡(49.9±2.8)歲,平均治療前空腹血糖(12.8±3.2)mmol/L,病程4個月年~15年,平均病程(4.4±0.5)年。2組患者基礎資料及病情指標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2組患者均在治療前規(guī)范測定并記錄血糖水平,對比2組空腹血糖(FPG)、空腹血C肽、餐后2h血糖(2h PG)、餐后2h血C肽,糖化血紅蛋白(HbAlc)水平,以及胰島素β細胞功能指數(HOMA-β)、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1]。對照組予以5mg格列吡嗪治療,上述為每次用量,每日3次。治療組予以口服二甲雙胍藥物500mg/次,3次/d,2組均連續(xù)規(guī)范治療4周,觀察療效。
1.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治療4周后分別以血糖儀測定并記錄2組患者3餐FPG水平以及2hPG食品,血糖水平控制范圍為:2hPG在10mmol/L之內、FPG在7mmol/L之內,并記錄2組患者治療后血糖指標控制良好的天數[3]。
治療4周后再次測定對比2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 PG)、糖化血紅蛋白(HbAlc)水平,對比低血糖發(fā)生情況[4]。
治療4周后,通過放射免疫分析法對空腹血C肽、餐后2h血C肽狀況,聯合Homa穩(wěn)態(tài)模型計算法測定分析2組治療后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空腹胰島素/(空腹血糖-3.5)×20,胰島素β細胞功能指數(HOMA-β)=空腹血糖水平×空腹胰島素/22.5。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做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數據采用t檢驗,指標數據組間對比采取χ2檢驗,p<0.05,即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HbAlc、FPG、2hPG水平
對照組治療前平均FPG、2h PG、HbAlc水平分別為(9.81±0.55)mmol/L、(13.22±1.25)mmol/L、(9.31±0.71)%,治療后分別為(5.85±0.69)mmol/L、(8.77±0.48)mmol/L、(6.72±1.16)%;治療前治療前平均FPG、2h PG、HbAlc水平分別為(9.88±1.06)mmol/L、(13.72±2.03)mmol/L、(9.39±0.87)%,治療后分別為(3.76±1.13)mmol/L、(5.59±0.78)mmol/L、(4.82±0.69)%,2組治療前各項指標無差異(P>0.05),治療組治療后FPG、2h PG、HbAlc控制效果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2兩組治療前后空腹血C肽、餐后2h血C肽、低血糖發(fā)生率
對照組治療前空腹血C肽、餐后2h血C肽水平分別為(1.39±0.22)μg/ml、(4.13±0.25)μg/ml,治療后分比為(1.96±0.36)μg/ml、(4.95±0.25)μg/ml,低血糖發(fā)生7例(10.9%)。治療組治療前空腹血C肽、餐后2h血C肽水平分別為(1.41±0.36)μg/ml、(4.22±0.68)μg/ml;治療后分比為(2.41±0.36)μg/ml、(6.23±0.98)μg/ml,低血糖發(fā)生2例(3.1%),2組治療前對比無差異(P>0.05),治療組治療后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胰島素β細胞功能狀態(tài)
對照組治療前HOMA-IR、HOMA-β水平分別為(2.36±0.42)、(3.31±0.23),治療后為(1.41±0.26)、(4.21±0.23);治療組治療前HOMA-IR、HOMA-β水平分別為(2.40±0.38)、(3.44±0.27),治療后為(0.95±0.19)、(5.99±0.31),治療后胰島β細胞功能改善,且優(yōu)于同期對照組(P<0.05)。
3 討論
2型糖尿病是因患者胰島素分泌產生效應缺陷,從而導致的代謝類病癥,臨床以血糖升高為主訴表現。究其根源,是因人體能量攝入與消耗比例失衡,導致血糖升高、炎癥細胞因子增多、血脂異常、氧化應激等情況,從而加速了胰島β細胞凋亡,致使2型糖尿病患病率激增?;颊叱掷m(xù)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可誘發(fā)心腎臟器、眼底、神經等器官組織的慢性病變,是中老年群體發(fā)病率極高的慢性病,嚴重影響著患者身體健康以及正常生活。降糖藥物的使用是控制血糖水平及防控并發(fā)癥的關鍵手段[5]。
從本研究結果可見:應用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前后FPG、2hPG、HbA1c水平差異顯著。同應用格列吡嗪藥物治療的對照組相比,組間差異較大,療效立見。且通過餐前30min使用,可有效控制餐后血糖,維持穩(wěn)態(tài)的胰島素水平,增加患者胰島素應用依從性。
綜上所述可知,二甲雙胍的使用可改善胰島素分泌功能,根據病情需要調整用藥濃度,可消除胰島素抵抗,控制血糖,同時避免胰島β細胞受損。此藥用藥方便、頻率相對低,患者依從性高、無不適感,綜合指標控制效果滿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呂立勛,李唐棣,趙琳琳等.三清降糖緩釋片對糖尿病兔胰島素抵抗的影響[J].河北中醫(yī),2014,(10):1543-1545.
[2] 李鳳華.格列美脲片聯合甘精胰島素對2型糖尿病的影響[J].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14,37(5):107-108.
[3] 顧俊菲.二甲雙胍與糖尿病心血管并發(fā)癥[J].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2013,33(2)
[4] 林俊杰,盧昉,張間霞等.復方降糖玉液聯合二甲雙胍和格列美脲治療2型糖尿病[J].中國藥師,2014,(2):26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