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瓊芳等
摘要:目的:提高急診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率,促進患者安全。方法:按品管圈理論的步驟進行計劃、實施、確認和處置,分析導致患者危險事件發(fā)生的各種原因,探討解決對策并實施,進行效果評價。結果:急診危重患者安全轉運率提高,安全率從此80%提高到91%。結論:品管圈活動可有效改進急診危重患者安全轉動交接的管理,提高護理質量,減少護理糾紛及差錯的發(fā)生。
關鍵詞:品管圈;急診危重患者;安全轉運率
品管圈(Quality Contro Circle,QCC)是指同一單位或工作性質相關聯(lián)的人員,自動、自發(fā)組織起來,科學運用品管工具,持續(xù)地進行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等活動的小組[1]。品管圈(Quality Contro Circle,QCC)作為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的一環(huán),是在自我啟發(fā)、相互啟發(fā)下,活用各種質量控制(Quality Contro,QC)手法,全員參與,對自己的工期現(xiàn)場不斷進行維持與改善的活動[2]。我科于2012年2月至2012年5月將品管圈質量改進工具應用于提高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的實踐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
統(tǒng)計我科品管圈活動前(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及活動后(2012年4月17日至7月17日)危重安全轉運例數(shù),分析品管圈活動的效果。
2方法
2.1成立品管圈小組
品管圈小組共9人。經過召開圈會,召集圈名、圈微設計方案5例,經投票最終將圈名定為優(yōu)化圈,并設有圈微,意為利用品管圈一連串的手法將問題改善、優(yōu)化、提高員工的能力。
2.2主題選定
小組成員采用頭腦風暴法,尋找臨床的主要問題。根據(jù)工作體會提出需要改進的問題,依據(jù)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上級政策原則,確定本次活動主題為“提高急診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率”。
2.3 擬定活動計劃
品管圈活動時間共24周。第1周:成立小組、實施培訓、選定主題與擬定活動計劃;第2-5周:現(xiàn)狀把握與設定目標;第6-7周:原因分析與制定對策;第8-11周:實施對策;第12-15周:確認效果;第16-17周:標準化;第18-24周:鞏固效果,進一步改進,并將成果發(fā)表。
2.4 現(xiàn)況把握
全體圈員再次討論制作了主題相關的工作流程圖(圖1),同時回顧分析了我科從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共120例危重患者院內轉運,通過匯總、分析。利用柏拉圖分析數(shù)據(jù),確定本次活動改善重點為轉運前末正確評估病情、轉運人員的因素、轉運前無充分準備和預處理、監(jiān)護治療設備限制。
2.5 目標設定
目標值=現(xiàn)狀值-(現(xiàn)狀值×累計百分比×圈員能力)
轉運前末評估病情變化=10-(10×42%×80%)=6.64
監(jiān)護治療設備限制=3-(3×100%×80%)=0.6
轉運人員的因素=5-(5×88%×80%)=1.48
轉運前無充分準備與預處理=6-(6×67%×80%)=2.78
2.6要因分析
根據(jù)回顧性調查分析結果,運用“魚骨圖”,從人、物、關鍵環(huán)節(jié)3個方面進行分析導致患者危險事件發(fā)生的各種因素.
2.7 對策擬定
針對收集、分析實際數(shù)據(jù)得出的要因,擬定相應對策,按照可行性、經濟性、自主性、長期性等指標評價,選出針對性最明顯、執(zhí)行性最強、有一定創(chuàng)新性并可長期操作的對策內容,做到有的放矢,集中力量解決問題,以達到最佳效果[3] 。評價方式:“優(yōu)”計5分,“可”計3分,“差”計1分。
2.8 對策實施
2.8.1 轉運前正確評估病情
轉運前應評估危重癥病人的轉運可能發(fā)生的不同程度的并發(fā)癥,如窒息、心搏呼吸驟停、休克等;以及管道脫開,輸液中斷等護理意外,做好相應對策和準備好必要的急救設備。如果患者在轉運前生命體征不平穩(wěn),而又必須轉運的情況下,應有主管醫(yī)生同往,并做好充分準備,如急救藥品、儀器等。醫(yī)護人員應將轉運途中的風險告知家屬,征得家屬理解并簽字同意,才能實施轉運。對途中出現(xiàn)生命體征的明顯變化,對癥處理無效時要立刻終止轉運。
2.8.2轉運前充分準備和預處理
2.8.2.1當護士接到醫(yī)囑需要轉運患者時,第一時間內和患者家屬取得聯(lián)系,解釋患者要被轉運的地方、目的及需要家屬幾個人陪同,需要如何配合,并在患者轉運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同時轉運前對氣道內分泌物清除,呼吸困難或血氧飽和度較低患者應預先氣管插管保持氣道通暢,出血部位的有效包扎止血及輸血,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擴容,心衰病人的血管活性藥物的微泵調整,顱內高壓病人的脫水劑的使用,血氣胸狀態(tài)下的胸腔閉式引流,骨折部位的固定等;轉運中密切觀察病情,及時處理氣道分泌物,調整呼吸機模式,穩(wěn)定血壓(如加快輸液、血管活性藥滴數(shù)),糾正嚴重心律失常(如室顫等)以及各種管道、夾板的穩(wěn)固。
2.8.2.2 通知對方科室
轉運前10min電話通知接收患者的科室,告知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主要診斷及需要特殊準備的物品,如呼吸機、監(jiān)護儀、吸痰器等,確保接收科室做好充分準備,以便于對方科室能夠有計劃地接收患者。如果是做各種檢查,提前預約,確?;颊叩竭_后及時行各種檢查。 出科前由護士測量生命體征,做好患者的詳細交接班,了解患者的病情,檢查各種管道是否通暢,各連接是否緊密,并妥善固定,防止管道扭曲滑脫,清空尿袋,檢查各種轉運中應用儀器蓄電池情況,保證電量充足。
2.8.3 轉運人員的因素
負責轉運的護士應有較強的責任心,準確的判斷力,并具有獨立工作和應急處理問題的能力,若患者生命體征不平穩(wěn),轉運途中至少需要2名陪同人員,要求搶救醫(yī)生同往。
2.8.4 監(jiān)護治療設備的準備
負責轉運的醫(yī)護人員視病人情況攜帶簡易呼吸氣囊、便攜式多功能除顫起搏器及多功能監(jiān)護儀、微量注射泵(帶內置電池)、小急救箱。
3結果
活動后2012年4月17日至7月17日。危重患者轉運35例,進行CT、X線片、急診手術以及運送到病房進一步治療。安全轉運例數(shù)32, 1例在轉運過程中突發(fā)嘔血,經搶救無效死亡,1例在手術臺上呼吸心搏驟停,1例在入院后1h內死亡。利用柏拉圖分析數(shù)據(jù)如下表:
4討論
4.1
開展品管圈活動提高了護士工作積極性
品管圈活動強調的是讓員工自動自發(fā)地參與活動,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主權、參與權、管理權[4]。因此品管圈活動不僅降低了轉運前的潛在危險因素,還增加了圈員的團隊精神、責任意識、管理意識。護士能積極參與對存在的工作缺陷進行原因分析,制定改進措施并落實這些措施,使她們有被認可、自我實現(xiàn)的成就感,從而激發(fā)了工作熱情。
4.2建立一套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護理常規(guī)是有必要的
在急診科,轉運患者的頻率非常高,確保患者能夠被安全轉運,護士起著主導作用,除具備過硬的專業(yè)知識外,轉運前的正確評估,采取恰當?shù)谋Wo措施是安全轉運的保證。做好人員、器材、藥品的充分準備,轉運途中保持監(jiān)護與搶救措施不間斷,對可能發(fā)生的各種意外做好應對措施,可降低危重患者院內轉運風險性和傷殘性,使患者的安全感進一步加強,護理管理工作效率和安全質量有效提高,減少了護理缺陷的發(fā)生,有效降低了醫(yī)療風險。
參考文獻:
[1] 蔡學聯(lián),鄭芝芬,唐曉英,等,運用品管圈質量改進工具降低住院患者跌倒發(fā)生率的實踐.中國護理管理體制,2011,11(12):59-61.
[2] 張幸國.醫(yī)院品管圈活動實戰(zhàn)與技巧.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5-6.
[3] 吳忠義,虞方,胡厚英,等.采用“品管圈”方法降低中藥處方調配差錯的探索與體會.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1,19(7):666-668.
[4] 馬春遠.品管圈用于產房護理質量持續(xù)改進的效果評價,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9,47(1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