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榮
【摘? 要】胃食管反流是新生兒常見的現(xiàn)象,其臨床表現(xiàn)復雜,一旦發(fā)生均會影響新生兒的健康成長。因此給予有效治療并輔以嚴密的護理措施非常重要。
【關鍵詞】新生兒;胃食管反流;護理干預
胃食管反流(GER)是指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稱為胃食管反流病(GERD)。新生兒GERD的主要原因是食管下括約(LES)的短暫松弛,其他與新生兒GERD有關的因素還有胃排空延遲和腹內壓增高。我們對1997年1月至2003年12月入住本院NICU的60例新生兒GERD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將結果及護理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36例,女24例。胎齡28~40周,體重1.05~4.4kg。早產兒24例,其中體重<1.5kg的極低體重兒12例,體重<1.0kg的超低體重兒2例。年齡生后1h至28d,平均住院天數(shù)13.2d。有窒息史8例,伴外科疾病5例,其中食管裂孔疝、胃扭轉各2例,幽門痙攣1例。
1.2 臨床表現(xiàn)
以消化道癥狀為主,其中嘔吐27例,嘔血1例,腹脹5例,胃潴留6例。22例伴有呼吸道癥狀,包括呼吸暫停16例,吸入性肺炎4例,窒息2例,人工呼吸機持6例。合并貧血3例,遲發(fā)性酸中毒2例,電解質紊亂5例,營養(yǎng)不良2例。
1.3 診斷及治療
食管碘油造影陽性2例,X線食管鋇餐造影陽性24例,診斷標準為5min內出現(xiàn)3次以上為反流。24h食管監(jiān)測pH陽性34例,以總pH值<4的百分比>2.3百分比作為GER
診斷標準。治療方法:采用體位、飲食和藥物相結合的綜合治療,藥物治療包括胃腸促動力劑(嗎叮啉、西沙比利、紅霉素)和抑酸劑(雷尼替?。?。進行外科食管裂孔疝修補術治療2例。治療結果:治愈40例,無異常臨床癥狀。好轉13例,出
院時仍有消化道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進食后嘔吐和溢奶。放棄治療6例,死亡1例。
2 護理措施
2.1 體位及飲食治療飲食調整療法,少量多次進食,予以加稠乳和體位療法
為主導治療方案。足月兒按需喂養(yǎng),喂奶后保持固定體位,采用仰臥位床頭抬高30°,并非單純抬高頭部。機理為在這種體位時,胃食管連接部位于胃泡而不在胃內容物的液面之下,因重力作用抵抗了反流并能促進食管的酸清除功能?;?/p>
兒哭鬧、移動后軀體下滑易致體位易位,可在包被下方置沙袋或在包被外加用背帶固定。進食后即有嘔吐者,在兩次喂奶間期內補喂嘔吐奶量[1],以免患兒因饑餓而哭鬧致腹內壓升高,使下次進食時加重嘔吐。年齡大于20d的新生兒加服嬰兒營養(yǎng)米粉,每次1/3包,每日3次。營養(yǎng)米粉是為了增加牛奶的黏稠度,減少反流。哭鬧劇烈的選用魯米那鎮(zhèn)靜。早產兒采用定時、定量喂養(yǎng),其中胎齡<34周和(或)極低體重兒管飼喂養(yǎng),由2∶1牛奶(2份配方牛奶加1份8%糖水)開始,每日每次增加1ml奶量,逐漸過渡到全奶至正常喂養(yǎng)。管飼時采用重力法注入,有2例超低體重兒則用輸液泵每2h從鼻飼管泵注牛奶,每次牛奶泵注時間半小時。泵注用的針筒和延長管每6h更換1次,胃潴留超過喂入總量的1/5時停喂1次,每日停喂數(shù)量超過4次則禁食1d。經口喂養(yǎng)早產兒喂養(yǎng)時取仰臥位,僅在喂奶后1h內采用俯臥位,管飼患兒在喂養(yǎng)時和喂奶后1h內均取俯臥位,長期俯臥姿勢有發(fā)生猝死綜合征(SIDS)的危險。胎齡>34周不能經口喂養(yǎng)的早產兒,管飼后給予非營養(yǎng)性吸吮5min,促使胃排空。
2.2 病情觀察
3例入院時即表現(xiàn)為腹脹,予以洗胃、胃腸減壓,每4h抽胃液,2d后癥狀改善。早產兒因喂養(yǎng)不耐受進行西沙比利藥物治療過程中,尤其要注意腹脹現(xiàn)象。本組1例出現(xiàn)急性壞死性小腸炎(NEC),由于有喂養(yǎng)耐受的假象,表現(xiàn)為無胃潴留、反應低下、肢體動作減少等異常情況,僅輕度腹脹,西沙比利強烈的胃腸推動作用掩蓋了早產兒消化功能的不成熟,加量過快喂養(yǎng)過多而致。特別要求早產兒喂養(yǎng)選用高熱量奶粉,從低濃度開始向全奶過度,牛奶加量和提高濃度不要過快。進行食管鋇餐造影和碘油造影結束后即刻給患兒洗胃,直至洗出液澄清、無色為止。頻繁嘔吐的患兒注意有無水、電解質失衡,本組5例足月兒主要是酸中毒,血鉀異常和低鈉低氯性堿中毒。早產兒血糖異常2例,體溫異常3例。觀察嘔吐物和潴留物的色、性質。嘔吐物和潴留物中若含有咖啡色樣液體,警惕有無應激性潰瘍發(fā)生。黃綠色或草綠色含有膽汁樣液體時可能存在堿性胃食管反流,可造成比單純性酸反流更為嚴重的組織損傷。管飼喂養(yǎng)早產兒在喂養(yǎng)過程中加強巡視,輸液泵泵注牛奶者必須進行心肺監(jiān)護或血氧飽和度監(jiān)護。
2.3 藥物治療
西沙比利是一種通過釋放腸神經末梢的乙酰膽堿而作用的促胃腸動力藥,劑量每次0.2mg/kg體重,每日3次。也可服用嗎叮啉,劑量每次0.3mg/kg體重,每日3次,兩藥均應在喂奶前30min口服或管飼,用1ml針筒抽吸,抽吸前將混懸液搖勻,保證劑量準確性。西沙比利治療17例,嗎叮啉治療10例,此27例均未見稀便現(xiàn)象。小劑量紅霉素有促進胃腸動力作用,每次3~5mg/kg體重,每8h泵注1次,輸注時間>1h,癥狀改善后改口服。西沙比利因早產兒服用后有延長Q-T間期和心律失常的危險。應用此藥前詳細詢問有無心臟病史或猝死家族史,目前常規(guī)心電圖檢查,17例中有11例監(jiān)測床邊心電圖未見有Q-T間期延長。5例管飼早產兒潴留液中反復有咖啡色液,靜脈輸注雷尼替丁治療,它能減少反流物對食管黏膜刺激,預防反流食管炎,劑量為2mg/kg體重,每12h泵注,治療3~5d好轉,1例反復嘔血者則用奧美拉唑治療[2]。
3 小 結
胎齡越小、體重越輕,發(fā)生GERD的概率越高。早產兒尤其是極低體重兒臨床觀察到不明原因的呼吸暫停(包括禁食期間)和(或)反復胃潴留,應高度懷疑有無反流現(xiàn)象。由于新生兒GERD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頻繁嘔吐和反復呼吸暫停,因此護理人員主觀上的重視是首位的,及時的病情觀察對預防相關并發(fā)癥起重要作用,進行正確而有效的護理干預在治療新生兒GERD有著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正芹,胡曉華.胃食管反流病的健康教育體會[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1(12)
[2]鄭菊.胃食管反流患兒的護理體會[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