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
在孔子弟子中,子貢可以說是一位頭腦清晰、干凈利落的人。有一天,子貢問孔子:“老師,有沒有這樣一個字,我可以去終身實踐和奉行呢?”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所謂‘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p>
一個“恕”字,值得一生遵行!那么,這個字何以如此重要?
其實,“恕”字還真的非常奇妙!它可以說就是孔子修身學說的精髓與根本所在。
有一天,孔子與曾參等弟子在一起。孔子說:“曾參呀,我的所有學問是可以用‘一貫穿起來的?!痹雍芾斫獾卣f:“是的?!笨鬃诱f完話出去了。其它弟子問曾子:“夫子所說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說:“老師的學問,只不過是‘忠恕而已。”
孔子學說當然博大精深。他所說的“一”可不簡單!他認為世界原初時是“太一”的狀態(tài),現(xiàn)實世界就是由“太一”化生而來,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易傳》則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又有男女、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然后“禮儀有所錯”。處理這一對又一對的關系,就必須有一個“一”的思維。
不難看出,孔子說“一”,又說“太一”,其實是在談天下之“達道”的根源。按照《中庸》所說,天下的“達道”有什么呢?無非就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道,就是天下最基本的人倫關系。按曾子的提示,處理這些兩兩相對的關系就要盡力做到“忠恕”,換句話說,就是把每一對關系都進行“一體”的思考。
曾子不愧是孔子的優(yōu)秀弟子,他對孔子學說的理解太準確了。因為孔子所倡導的就是在“修己”的基礎上“推己”??鬃又?,無非就是“忠恕之道”。將“忠”與“恕”分開說,“忠”是修養(yǎng)自身,“恕”是推己及人。就二者的關系說,“忠”是人們修養(yǎng)的基礎與根本,“恕”是為人處世的境界和要點。
子貢曾說:“我不愿別人把不義的事情強加于我,我也不想把不義的事情強加到別人身上?!弊迂暸c孔子常常朝夕相處,感情很深。孔子直接對子貢說:“賜呀,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笨鬃又赃@樣說,是因為他覺得要真正做到“恕”是不容易的。正像孔子曾經對子路所說,修己以使自己莊重恭敬,修己以安頓百姓,進而修己以安頓天下。而要踏踏實實做到“修己以安天下”,恐怕連堯、舜這樣的圣人也會擔心自己做不到呢!
在孔子的眼中,一個人真正做到了“忠恕”,那么,他距離“道”就已經很近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很簡單的道理,看起來人人可為的事情,恰恰需要進行極大的努力。
于是,孔子才一再強調了那個極其重要的字,它就是“恕”,就是換位思考、推己及人。如果真的做到“恕”,勉力而行,言行一致。就一定會修養(yǎng)成為敦厚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