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惠忠 史鋒厚 丁振才 吳瑞石
摘要對常熟市楊梅種植歷史、引種情況、主要種植品種等進行了綜合介紹,涉及楊梅種植的歷史考證、常熟悠久的楊梅文化傳承,常熟寶巖種植楊梅的環(huán)境適應(yīng)性,常熟引種楊梅品種的歷史概況以及現(xiàn)有主栽品種介紹等。
關(guān)鍵詞常熟;寶巖;楊梅;品種
中圖分類號S667.6文獻標(biāo)識碼
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34-119-01
楊梅(Myrica rubra)為楊梅科楊梅屬植物,又名龍晴、朱紅,因其形似水楊子、味道似梅子,因而取名楊梅,為我國特有亞熱帶果樹珍品。楊梅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地區(qū),分布范圍約為20°~31° N,以浙江、福建、江蘇為主栽區(qū)。江蘇省楊梅種植以蘇州、常熟、溧陽3地最多。常熟市曾有楊梅自然資源分布,而后不斷從外地引種以豐富當(dāng)?shù)仄贩N資源。常熟市以國營常熟市虞山林場寶巖工區(qū)種植楊梅最多,且種植歷史悠久,現(xiàn)寶巖工區(qū)不僅保存了一些原生種質(zhì)資源,也是常熟市楊梅種植品種最集中的地方。
1常熟楊梅與歷史文化
野生楊梅在我國最早可追溯至7 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浙江余姚曾在發(fā)掘河姆渡遺址時發(fā)現(xiàn)楊梅屬花粉。人工栽培楊梅的歷史最早見于西漢司馬相如所著《上林賦》中“樗棗楊梅”的詞句,證實人工栽培楊梅距今有2 200多年[1]。楊梅在很早以前就被列為貢果之一,明人王鍪說“楊梅為吳中佳品,味不減閩之荔枝”?!笆镉萆桨肴氤恰钡某J煺菂俏幕陌l(fā)源地,虞山南麓的寶巖灣,栽種楊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元至正二十四年(1 365年)《重修琴川志》曾有明確記載。截至目前,在寶巖生態(tài)觀光園的楊梅林里還保存著170多株樹齡超過百年的古楊梅樹。
楊梅自古以來便深受人們喜愛,文人墨客亦對其贊賞有加。南宋詩人方岳在《詠楊梅詩》中贊其味美:“眾口但便甜似蜜,寧知奇處是微酸”。宋代詩人郭祥正在《楊梅》詩中贊其色美:“紅實綴青枝,爛漫照前塢”。陸游也曾感嘆楊梅“綠蔭翳翳連山市,丹實累累照路隅”。足見楊梅在觀賞與食用價值之外,亦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與歷史底蘊。
清代文士顧祿曾著《清嘉錄》,記述蘇州及附近地區(qū)的節(jié)令習(xí)俗:“夏至日為交時,曰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所謂“時”,又稱“蒔”,意指農(nóng)時“蒔秧”。在“蒔”里期間,人們農(nóng)事紛繁之余相約去寶巖灣燒香祈福,順道采楊梅,并傳下“看楊梅,燒蒔香,軋財神”的風(fēng)俗。清康熙二十六年《常熟縣志》記載:“四月中,寶巖楊梅極盛,游人結(jié)隊往觀,名曰‘看楊梅”。而寶巖一帶的山麓則索性被稱之“楊梅山”,常熟人“看楊梅”的風(fēng)俗便一直延續(xù)至今。由此,國營常熟市虞山林場以寶巖楊梅為媒介,每年均舉辦楊梅節(jié),將楊梅采摘與文化、旅游相結(jié)合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至2015年,寶巖已成功舉辦17屆楊梅節(jié),楊梅節(jié)已成為常熟市四大旅游節(jié)慶活動之一。
2常熟氣候條件與楊梅種植
楊梅為喜濕、耐陰寒的亞熱帶常綠果樹,溫度與濕度調(diào)節(jié)適宜的濱海沿江地區(qū)以及直射光照較弱、濕度大的山巒深谷之間適宜楊梅生長[2]。楊梅對氣候和土壤的適應(yīng)性較強,耐瘠薄,尤喜微酸性的山地土壤。其根系與放線菌共生形成根瘤,可吸收利用天然氮素,是綠化荒山、保持生態(tài)的理想樹種[3]。
國營常熟市虞山林場寶巖楊梅園地理坐標(biāo)為31°50′ N,120°41′ E,屬北亞熱帶南部溫濕氣候區(qū),年平均氣溫15.4 ℃,大于10 ℃的年積溫為4 250~4 750 ℃。年降雨量約為1 047.7 mm,4~9月雨水相對集中,月降雨量100 mm以上,年平均相對濕度80%左右。土壤類型為黃棕壤。面湖背山的寶巖灣,充沛的降水量、適宜的溫濕度、富含礦質(zhì)元素的微酸性土壤條件,均適宜楊梅生長,有利于楊梅對養(yǎng)分的吸收和積累,可以滿足楊梅花芽分化和果實發(fā)育的需求[4]。
3常熟楊梅品種引種歷史
常熟寶巖楊梅種植歷史悠久。據(jù)資料記載,20世紀(jì)50~60年代,虞山仍有楊梅樹7 000余株,面積約16.67 hm2。然而,在70年代的“農(nóng)業(yè)學(xué)大寨”運動中,廣闊的楊梅林慘遭浩劫,被大規(guī)??撤ィ姆N茶樹、毛竹等經(jīng)濟作物。至1973年,楊梅樹驟減至3.33多hm2;1983年,更慘烈地減至0.60 hm2?,F(xiàn)在在寶巖所能品嘗到的楊梅多數(shù)是80年代以后引進的楊梅品種。1986~1989年,自浙江余姚余家灣引進荸薺楊梅品種苗3 000株,并以375株/hm2種植建園;1988年,由蘇州東山引進細(xì)蒂楊梅枝條進行嫁接,改造楊梅園近2.67 hm2,嫁接量近30 00個芽頭;90年代中期,由浙江黃巖引進東魁楊梅400~500株,2006~2007年,再次由該地引進東魁楊梅3 000株;2014年,由太湖常綠果樹研究所引進5 a生東魁楊梅品種大苗170株。據(jù)走訪林場工區(qū)老職工,寶巖工區(qū)早年還從江蘇宜興、蘇州等地引進過“水晶楊梅”、“毛滴滴”、“早紅”、“老黑頭”、“小甜三”、“青筋楊梅”、“螳螂子”、“爛皮紅”等楊梅品種,但每個品種引進數(shù)量不多。通過引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