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關鍵詞】 語文教學;藝術導入; 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8—0100—01
導入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筆者就自己從事多年語文教學的感受來談談藝術導入的具體操作方法。
一、聯(lián)系學生實際,以時事故事導入,從課型的需要入手,要新穎有趣
導語的設計要因課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課要注意溫故而知新,要架橋鋪路,講授新課要注意前后照應,承上啟下;復習課要注意分析比較歸納總結,不能用新授課的導語去講復習課,也不能用復習課的導語去應付新授課。否則就起不到導語應有的作用。
例如:在學習王家新的詩《在山的那一邊》時,由于它是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學生是剛剛步入初中大門的孩子。考慮到這些,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人生如登山,它需要我們不停地去攀登,去跨越,去領略山那邊的美景。首先我要祝賀大家,你們已經成功地翻過六座山峰,也領略到了不少的美景,欣喜之余,我們發(fā)現(xiàn)前方美景依舊,它仍在召喚著我們繼續(xù)前行,前方的美景是什么呢?《在山的那一邊》將會告訴我們答案,讓我們一起向它沖鋒吧!這樣的導入,很快喚起了學生強烈的“樂知”、“樂學”欲望,他們很愉快地跟隨筆者進入了詩的境界中。
二、讓現(xiàn)代信息技術參與進來,通過媒體介引,生動直觀地音畫視頻,有效導入語文課堂
比如上《木蘭詩》時,筆者知道美國制作的動畫大片《花木蘭》很受廣大中學生的青睞,于是就截取了動畫中花木蘭騎馬揚鞭、英姿颯爽、馳騁疆場的場面,用自己的手法制成Flash,配合立體聲電影音響效果,完全把學生吸引住。當學生看得如癡如醉的時候,戛然而止,然后導入課文:中國古代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已經漂洋過海到了太平洋西岸,作為中國人是否應該認識花木蘭的事跡呢?生動的鏡頭、精彩的片斷、優(yōu)美的圖像、精練的語言吸引著眾多的學生,抓住學生特殊的心理特點,把學生引進課文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勢利導,抓住有效時機,即興應變、靈活導入、加深印象,由此激發(fā)學習文本的熱情
比如一次在《賣油翁》的課堂上,上課鈴響了,可上一節(jié)課數學老師畫得圓還在黑板上,該教師沒有發(fā)火,而是問學生:“這圓是老師用圓規(guī)畫的嗎?”學生說:“順手畫的?!痹摻處熞岔樖衷诤诎迳袭嬃艘粋€圓,可一點也不圓,說道:“你們數學老師隨便畫都很圓,而我努力畫也沒有畫圓,這是為什么呢?”“畫多了就圓了?!薄皩?,這就是熟能生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賣油翁》,看看賣油的老頭有什么高超本領?!睂W生沒有做好值日工作,本該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如果教師發(fā)火批評學生,可能會影響師生上課情緒,教學效果就會打折扣。但該教師卻順水推舟,巧妙地利用這一偶發(fā)事件,化不利影響于無形,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同時加深了對于本課學習的內容與重點的印象。
四、通過生活實踐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
教師要恰如其分地組織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個積極的人格實踐的機會。比如教師節(jié)組織演講會。學生為了寫好教師教育教學生活的文章,利用課余、假期時間進行采訪。這樣,增進了對老師的感情和理解,磨練了意志,鍛煉了思維能力,弘揚了尊師重教精神。
課外活動“寓教于樂”,讓學生學得輕松有趣,使之生動活潑的性格得到發(fā)展。它可以和課堂教學適當配合,但不必處處配合。比如:帶學生郊游,“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師生從中飽覽祖國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風土人情;鍛煉觀察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有學生愛飼養(yǎng)小動物,也應支持。此過程中他必然要學習有關知識,學會觀察,提高語文能力,有利于塑造耐心、細致、沉穩(wěn)的性格。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