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耀軍 高麗霞
【關鍵詞】 語文教學;多媒體;理念;實效;制作課件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8—0091—01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教學手段的日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形式,它以生動的畫面、形象的演示,在教學領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日常教學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但在實際教學中,多媒體的使用頻率、使用方法和實際產生的效果有待商榷,那么,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怎樣有效運用多媒體呢?
一、更新教學理念,換湯也換藥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突破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摒棄以教師、書本和課堂為中心的“三中心論”,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育思想。因此,多媒體也應從以往的演示工具、講授工具轉變?yōu)槌尸F信息供學生認識的工具,成為學生發(fā)現、探究、認識社會,接受新信息,完成意義建構的工具。但是,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還是把多媒體作為講解、演示教學內容的工具,將電子白板做為黑板和粉筆的替代,甚至只是出測驗題的平臺,認為只要教育手段先進了,課堂教學中運用了多媒體,教育思想便也先進了。這是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外衣下,進行的傳統(tǒng)模式教學,教師依然是講解的中心,學生依然是被動的接受者。對此,筆者在教學中試圖使用新媒體去承載傳統(tǒng)媒體所無法實現的東西。比如,在教學《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課時,筆者用多媒體課件呈現當時的抗日場景,用逼真的畫面使學生感受到王二小的英雄形象,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調動,在輕松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情緒受到感染。
二、注重實際效果,避免喧賓奪主
教師教學的過程是動態(tài)的,必須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學生的接受能力、課堂氣氛,及時調整進度和教學方法。多媒體運用得恰當,可以收到好的效果,但多媒體技術中的聲、像、畫永遠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師生雙方的對話交流。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時,不能過分追求形式化,喧賓奪主,帶給學生新的“一堂灌”,沖淡教學主題,弱化學生思維,影響教學效果?,F代多媒體技術有獨特的優(yōu)勢,教師應該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使用?,F代化教學手段要與傳統(tǒng)教學手段相結合,不能割裂。另外,語文課有自己獨有的特點,“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基礎,也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大容量的圖片、視頻、音樂充斥課堂,很容易讓語文課變成美術課、音樂課,脫離語文教學的本意。所以,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時應注重實際效果,力求精簡到位,避免喧賓奪主。比如,在教學《月光曲》時,筆者將貝多芬的名曲和《二泉映月》引入,作為和學生朗誦的背景音樂,引學生入情,以情激趣。“茫茫的大?!焙汀昂L煜嘟拥牡胤健本砸曨l的形式呈現,但時長五分鐘,只是作為學生理解和感悟文字的工具,下課后留在學生腦中的是作者唯美的文句和與作者情感的共鳴。
三、精心搜集制作,只為有的放矢
運用多媒體就是希望在聲、光、色、圖的配合下,營造一種賞心欣悅目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但是很多時候,個別教師不能精心搜集制作課件,采用粗制濫造的內容,想在課堂教學中錦上添花,往往效果不盡如人意,影響課堂教學進度。優(yōu)秀的課件應融教育性、科學性、藝術性、技術性于一體,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強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習質量。對此,教師在課件制作前,要對課堂教學內容作全面深入的把握,正確定位,抓住切入點,恰當選用教學手段和表現形式,刪繁就簡,標新立異,幫助學生突破難點、疑點,突出重點,注重實效,提高教學效率。如,《故宮博物院》一課只有用多角度拍攝的圖片展示才能顯其形;《桂林山水》一課只有小船掠過留下的波紋和遠遠從風中飄來的山歌才能幫助人品其韻;《二泉映月》一課只有親耳聽到了才能悟其情。
總之,要想有效地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教師就應從實際出發(fā),充分應用和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不僅在運用時遵循一定的原則,努力尋找它和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結合點,而且要把握使用時機,真正發(fā)揮其形象、生動、直觀的特點,實現以媒傳知、以媒生情,才能為學生認識過程的重點、難點服務,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服務。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