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媛媛
摘 要:本文是有關經濟外部性和治理對策的研究。筆者在文中分析了經濟外部性的定義及其理論發(fā)展的歷史,并在此之后描述了經濟外部性的危害,指出經濟外部性的相關治理對策。本文在結合庇古理論、科斯定理和政府管制、市場機制分析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一些的弊端和問題,提出一些更具有操作性的理論并予以到實際的實施措施中,以解決外部性帶來的危害。
關鍵詞:經濟外部性;庇古理論;科斯定理;政府管制;市場機制
1.經濟外部性定義及特征
1.1經濟外部性的定義
外部性是指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生產者或消費者之間的活動對其他生產者或消費者帶來的非市場性的影響,使價格機制對資源不能進行有效的配置。外部性可以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一種經濟行為給外部帶來好的作用,而負外部性則反之。
1.2經濟外部性的特征
行為性(活動性),這個特征是指經濟外部性的是經濟主體帶來的,并是在經濟主體參與經濟活動中產生的。
影響性(可察覺性),是指在經濟活動發(fā)生的過程中參與的甲方和乙方,并且甲方必須對乙方產生一定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存在正或負的不同意義。
不可(或難以)賠付(追索),這個特征是說外部性存在難以捕捉,它不能追究到個人的責任,特別是受到損失的一方無法向造成損失的一方索取賠償。
伴隨性是指外部性不是某人或某一方故意要去造成的,其都發(fā)生在伴隨其他的情況下。
相互性的特征是指產生外部性的甲方和乙方是相互依附存在的。
2.經濟外部性的研究意義
外部性問題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和無時不在,它貫穿于整個經濟生活中。中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轉軌時期,這個過程伴隨著大量的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現(xiàn)象。經濟外部性問題是現(xiàn)實生活中市場和政府的功能的局限性的具體體現(xiàn)。所以當通過市場機制無法有效率的進行資源配置時,需要政府承擔起解決市場失靈的責任。
正是因為人們對外部性問題的不解和疑惑,才引發(fā)出對外部性問題本質的探尋,并且思索將采取怎樣的政策來解決問題,這些都推動了外部性問題研究的不斷發(fā)展。而這些社會以及研究界的重視,必然會推動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社會福利的普及,有助于和諧社會、和諧自然的發(fā)展。可見,政府在這過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覷,政府必須發(fā)揮其作用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使用強制性的手段控制經濟外部性弊端的發(fā)生。
3.外部性理論基礎
3.1斯密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
經濟學大師亞當·斯密雖然沒有明確提出經濟外部性理論,但是他已經開始關注還未被普遍認識到的外部性問題。亞當·斯密在其影響深遠的巨著《國富論》中寫道:“自然的經濟制度(即市場經濟)不僅是好的,而且是出于天性,因為在其中,每一人改善自身處境的自然努力可以被一只無形的手引導著去盡力達到一個并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即在追求他本身利益時,也常常促進社會的利益”。亞當·斯密全面介紹了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原理,認為政府不應過分干預經濟,應當給予經濟活動完全的自由。
3.2馬歇爾的“外部經濟”理論
馬歇爾最先提出的,他在其巨著《經濟學原理》中寫道:“我們可把因任何一種貨物的生產規(guī)模之擴大而發(fā)生的經濟分為兩類:第一是有賴于這個工業(yè)的一般發(fā)達的經濟;第二是有賴于從事這個工業(yè)的個別企業(yè)的資源、組織和效率的經濟。我們可稱前者為外部經濟,后者為內部經濟。在本章中,我們主要研究了內部經濟,但現(xiàn)在我們要繼續(xù)研究非常重要的外部經濟,這種經濟往往能因許多性質相似的小型企業(yè)集中在特定的地方一即通常所說的工業(yè)地區(qū)分布而獲得?!?/p>
3.3庇古的“庇古稅”理論
福利經濟學的創(chuàng)始人庇古在其名著《福利經濟學》一書中提出了“內部不經濟”和“外部不經濟”的概念,并分析了邊際社會凈產值和邊際私人凈產值,形成了靜態(tài)外部性的基本理論。庇古認為邊際社會凈產值和邊際私人凈產值并不總是一致的,邊際社會成本和邊際私人成本也不總是一致的,這就導致了外部性的存在,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并不能實現(xiàn)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yōu)。
4.經濟外部性的危害
我們可以看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濟外部性問題無處不在,給社會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使人和人、人和自然之間的矛盾不斷惡化。這些表現(xiàn)在五大方面。第一,對資源利用的影晌。包括對資源利用合理性的影晌、對資源利用有效性的影晌。第二,對資源科學配置的影響。第三,對公共物品利用的影響。包括過度消耗、利用的低效率。第四,對社會傷害。包括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傷害、發(fā)展環(huán)境的惡化、公平喪失。第五,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
5.外部性解決理論的局限性
雖然前人研究針對經濟外部性問題提出了庇古定理和科斯定理,但筆者發(fā)現(xiàn)其在現(xiàn)實當中還是存在著很多的局限性,包括:
5.1實施手段的有限性
從前文分析可知,“庇古式”辦法較多地依靠政府干預,而“科斯式”辦法則更多地依靠市場機制。在不存在“政府失靈”或“市場失靈”的情況下,兩種方式都是可行的。但是,由于現(xiàn)實世界人與人之間利益不對稱、信息不對稱、道德不對稱、交易費用高昂等問題的客觀存在,無論“庇古式”或是“科斯式”的解決辦法,都不可避免“失靈”的命運。因此,從實施手段上來看,“庇古式”和“科斯式”的解決辦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
5.2技術局限
上文關于運用“庇古式”或“科斯式”的解決辦法,取決于污染企業(yè)的數(shù)量、市場化程度的高低、政府部門的工作效率等數(shù)據,而準確獲取這些數(shù)據在技術上顯然是有困難的。即便兩類方法的應用落在了相應的“區(qū)間”,也同樣會有技術障礙的問題產生。例如,庇古稅對外部性問題的解決程度和高效率達稅率標準密切相關,而高效率標準的制定在技術上與操作成本上有困難;又如,“科斯式”辦法需要政府來界定并保護產權,而許多外部性問題的產權界定和保護是很難的等等。這樣,對于兩種方法在現(xiàn)實中的應用,肯定會不同程度存在“不當”的問題
5.3外部性間題的復雜性
實際上,由于外部性問題的廣泛性、多樣性、多變性、不確定性等復雜屬性的存在,導致對這一問題現(xiàn)有的各類解決方式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包治百病。例如,“庇古式”辦法忽略了外部性影響的相互作用,由此而產生了“科斯式”的辦法。但“科斯式”辦法也只是提出了一種研究方法,而不是提供答案。
6.應對經濟外部性問題的對策
本文闡述了應對外部性問題的兩大理論以及局限之后,認為對于外部性問題的解決應主要從完善市場、政府職能發(fā)揮、鼓勵科技創(chuàng)新、提高社會的組織化水平等方面來探討。
6.1完善市場
外部性是市場失靈的重要表現(xiàn)之-,市場機制不能有效的發(fā)揮作用來應對外部性問題,因此必須不斷的完善市場,建立健全市場機制正常運轉的法律法規(guī)等。
第一,打破壟斷,加強市場競爭機制,抑制高額壟斷利潤。某企業(yè)在其行業(yè)中是龍頭老大的位置將其整個行業(yè)都壟斷了,因此占有了很大的市場份額,導致他們可以自行來控制價格,從而造成消費者的受益很少。所以政府應該制定并嚴格執(zhí)行反壟斷的法律法規(guī),是市場能夠公平競爭,是的價格在正常的范圍內不斷波動,從而維護消費者的利益。
第二,加強產權市場建設,清晰的界定產權。如果沒有完備的產權市場,外部交易的成本就會很高,有可能高過政府征稅的管理成本,使得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產權交易治理外部性方式難以發(fā)揮有效的作用。
第三,通過經濟激勵手段,減少對環(huán)境的污染。全面發(fā)揮政府行政人員的監(jiān)督作用,對違反環(huán)境保護的企業(yè)要施以相應的處罰,并出臺相應的個地方環(huán)境整改措施,對不合格的企業(yè)進行停產整頓,對不符合的企業(yè)進行生產鏈的整改。而對有效控制污染的企業(yè)進行獎勵和補貼,并將他們的做法在整個行業(yè)中進行推廣,做到整個行業(yè)的普及和提高。
6.2政府職能的發(fā)揮
本文主要從對公共物品管理制度、稅費差別與強制兩個方面來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第一,進行公共物品管理創(chuàng)新。公共物品、準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消費不可分性導致了外部性、”搭便車”等問題,因此對公共物品、準公共物品管理制度的創(chuàng)新就應該從其特征入手。
第二,對公共物品進行多次產權調整。為了解決由于公共物品的公共產權而導致的非排他性問題,可以對公共物品進行多次產權調整。
第三,對收(付)費方式的創(chuàng)新。公共物品本身的屬性導致了其有效供給少于社會最佳供給量,因為沒有持續(xù)供給的經濟補償和激勵。但是,如果對溢出的受益進行相應的收費,應該就可以解決問題
第四,對公共品使用者征稅。這是政府的傳統(tǒng)手法,強制使公民繳費,同時使社會受利。但是需要提出的是,這里的征稅要實行差別收稅的政策。
6.3鼓勵科技創(chuàng)新
科技創(chuàng)新一方面可以有效的解決負外部性帶來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產生更多的正外部性行為,使全社會受益。
第一,企業(yè)從技術上改進生產工藝流程。企業(yè)的技術是企業(yè)運作的源頭,如果能從源頭上做到環(huán)境和諧,那么環(huán)境保護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第二,鼓勵新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從四大發(fā)明的出現(xiàn)我們就可以看出,一項新的發(fā)明必定帶來一個時代巨大的變化和創(chuàng)新,并且有著巨大推動社會發(fā)展的作用,因此政府要通過各種優(yōu)惠政策來鼓勵支持企業(yè)和個人的創(chuàng)新行為,基于他們一定的補貼和獎金。
6.4提高社會的組織化水平
外部性問題導致集中的收益和分散的成本,使得外部性的克服比較困難,因為外部性的受體如此之大,沒有人受到激勵采取行動來消解外部性。如果一個人采取一定的措施來想法解決外部性問題,他將承擔這些行為造成的成本,而獲得的收益卻是所有的受體共同享有,因此個體經過個人博弈的最佳應對方案是無所作為。但是如果將分散的受體聯(lián)合起來,建立專業(yè)化的機構,使經濟主體成為一個高度組織化的統(tǒng)一體,大家一起來應對外部性問題,那么這將是一個眾志成城的實現(xiàn)。我們知道,生產領域的專業(yè)化有利于發(fā)揮區(qū)域比較優(yōu)勢,合理配置生產要素,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和配置效率;經營領域的專業(yè)化可促使經營成本的降低和服務質量的提高;消費領域的專業(yè)化有助于消費者對“商品無知”的克服。由此可見,經濟主體就由分散走向了專業(yè)集中,組織性得到了提高,將有利于外部性問題的成功解決。(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法政學院)
參考文獻:
[1] 陳德洋.道德悖論視域下的經濟外部性分析[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1(10)
[2] 葛玲琳.經濟外部性的內部化分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8)
[3] 顏旭,曹婷婷,宋陽.經濟外部性問題中政府職能的定位[J].經濟研究導刊,2009(28)
[4] 王倩.經濟外部性及其治理對策研究[J].2012(2)
[5] 鐘建.經濟外部性與政府政策[J].科技資訊,2006(2)
[6] 石聲萍.經濟外部性問題研究[J].學會,2004(6)
[7] ]曼昆.經濟學原理(第二版)上冊[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3
[8] 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9] 黃敬寶.外部性理論的演進及其啟示[J].少產力研究,2006(7)
[10] 林成.從市場失靈到政府失靈:外部性理論及其政策的演進[J].2007
[11] 李旭光.政府管制的外部性分析[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
[12] 張國慶.公共行政學(第三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