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蘊
一、材料選擇
江蘇少兒出版社初中音樂教科書八年級上學期第二單元歌曲《嘎達梅林》,教材提供的歌曲是二聲部歌曲。
高中湘版教材《音樂鑒賞》之《少數(shù)民族音樂》篇章中,對蒙古族短調(diào)民歌進行介紹時,提供的作品案例也是《嘎達梅林》。
二、作品分析
20世紀30年代,科爾沁草原蒙古族民族英雄嘎達梅林,為了保護草原和牧民,爭取自由與幸福,勇敢地進行武裝起義,最終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化作一首永世流傳英雄傳奇的歌曲。
同名長篇敘事詩歌《嘎達梅林》是科爾沁草原人民集體創(chuàng)作、整理和加工而成的,成為蒙古族文化的名片。 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經(jīng)典的蒙古族短調(diào)民歌在歷年的蘇少版教材中都有體現(xiàn),舊版將其作為欣賞部分,而改版后則直接放在了歌唱環(huán)節(jié)中。教材以三度音程關(guān)系為主要創(chuàng)編手法,在演唱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蒙古族短調(diào)民歌的理解。
三、編創(chuàng)意圖
編創(chuàng)后的《嘎達梅林》在合唱聲部編配的實際過程中,按照我校的生源情況進行了不同層次和程度的設計。高中教材中涉及的《少數(shù)民族音樂》篇幅中有《嘎達梅林》的介紹,結(jié)合初中新版教材,選擇此首歌曲,在初中和高中生中進行試教,實在地考量下學校不同學段的學生對合唱這一群眾性活動的認知度、了解度以及接受度。
四、使用說明
(一)簡單的二聲部教學
教學實施反饋(學生參與興趣、目標達成情況、教學反思):
學生參與興趣:很難得一上課就進入二聲部旋律,學生倒也沒有詫異,而是表現(xiàn)得比較淡定。伴唱哼鳴讓學生覺得很容易,在全班同學一起演唱時,大家都很有積極性,感覺很容易駕馭。
目標達成情況:對于沒有任何合唱接觸的初中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音較多,旋律性不強,所以學生完成度不高。后來進行調(diào)整,簡化了音的配置。發(fā)聲位置在不斷的提示下,初中學生可以基本達到要求。在實際教學中,引導學生去發(fā)掘旋律的規(guī)律,幫助他們找到竅門,掌握伴唱旋律。在無伴奏的情況下,音樂素養(yǎng)較好的班級完成的質(zhì)量較高。
教學反思:1.努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對這樣簡單的合作有興趣,在音樂課的常規(guī)教學中,將這樣的合唱也作為課堂教學的常規(guī)項目。
2.大量接觸容易駕馭的聲部,普及與提高學生對這一演唱能力的把握。高中生相對于初中生上手略快,較好點的高中班級學生可以快速掌握。
3.能夠在平時的音樂教學中,做好團隊的音樂文化建設。實踐后發(fā)現(xiàn),初中班級中,豎笛吹奏好的班級識譜能力也好。對于簡單的二聲部歌曲來說,樂譜可以較快哼唱,對于節(jié)奏與音準的把握也相對較好。因而,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還要打好基礎(chǔ),中音豎笛的教學可以輔助識譜的能力加強,也對合唱教學起到了促進作用。
(二)三聲部的歌唱教學
教學實施反饋(學生參與興趣、目標達成情況、教學反思):
學生參與興趣:學生帶著對上一個簡單聲部的信心繼續(xù)演唱新的聲部,但明顯感到有難度。唱歌的自信心會受挫,也有個別學生會有畏難心理,會不太情愿張嘴。
目標達成情況:一開始無論初高中學生,單獨演唱都需要老師的伴奏輔助,特別是“嘎”字的加入,節(jié)奏不容易卡準。整體試唱下來發(fā)現(xiàn),中間聲部的加入明顯有難度,學生在演唱時有點困難。自己在識譜時節(jié)奏掌握不準,需要教師一步步帶著多唱才行。脫離伴奏時演唱,并不能在所有層次的班級中順利達成,修改過的旋律更為簡約。相對而言,學過樂器多的班級能把握得較好。
教學反思:1.要考慮根據(jù)不同層次的班級和學生的興趣特點進行創(chuàng)編,潛移默化地引導其對音樂美的關(guān)注與接受,從流行到中外經(jīng)典,再到藝術(shù)作品。
2.合唱時要加強對歌唱狀態(tài)、吐字、音色等的同步漸進訓練。節(jié)奏的把握也是重點,學生需要一定程度的模仿。教師的示范很重要。
3.慢慢鍛煉學生的視譜能力、表情表演能力以及對老師指揮有一定的理解與默契。中間加進旋律對學生而言是個挑戰(zhàn),常態(tài)的輪唱對于實驗班的學生也已經(jīng)吃不飽,而新旋律的加入又增加了一定的難度,需要幫學生“拔一拔”。
(三)進行三部的合唱教學
教學實施反饋(學生參與興趣、目標達成情況、教學反思):
學生參與興趣:綜合了前兩個學習成果,學生興趣盎然,對挑戰(zhàn)很有信心,充滿新鮮感與期待感。學生演唱積極,充滿熱情。
目標達成情況:三個聲部的演唱對于“零起點”的學生而言,很有難度。大部分的初中班級,一節(jié)課只能完成二聲部的合唱,中間聲部的加入需要在下一周課中進行。而高中生基本上能觸碰到這一聲部,但是能力較弱的班級只能唱一唱,三個聲部和不到一起。稍微好一點的班級,可以三個聲部合唱,但是中間聲部要多安排一些學生,人數(shù)上不能三個聲部平均分配。
教學反思:1.合唱教學這一設想在實際操作中,經(jīng)過教師的二度創(chuàng)作,是很有可行性的。但是具體的幾級目標完成,需要因班而異、因生而異,需要適時調(diào)整進度。
2.要綜合考慮課堂教學目標。初中課堂加入了中音豎笛的教學,每個單元都有二聲部歌曲的演唱,還有欣賞部分的素材要拓展,除歌唱與豎笛外,有的單元主題可以設計其他活動。一學期十幾節(jié)課時,需要統(tǒng)籌、合理安排,否則容易走極端。
3.合唱的加入,對期末或階段考評也要選擇相應的、有效的手法。比如學生可以自己找搭檔進行二聲部合唱,豎笛的吹奏也可以進行合奏,還可以用中音豎笛進行歌唱作品的吹奏……多方位地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增強音樂的本位性,也將教材的特色進行到底。
4.合唱教學對教師的指揮能力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技能的加強、各路信息的暢通、指揮的預示意識。要認識到合唱編配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幫助作品的演繹,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