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察
《學習時報》:根據(jù)法治的理論,公權力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人民權益,使公民合法權利有效地享有和行使。明晰公權力的界限,是保障公民合法權利的基本前提。從世界各國的法治經驗看,哪個國家的公權力越明晰越公開,哪個國家公民權利保障就越充分。因此,就我國當前而言,權力不介入社會自治領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半月談》:基層普遍實行的各種“一票否決”制,作為各級政府管理績效、考核干部的一種超常措施,發(fā)揮過不小的作用。由于“一票否決”往往能夠發(fā)揮立竿見影的效果,一些地方政府將其視為“捷徑”,“一票否決”的名目不斷增多?!耙黄狈駴Q”事項過多,什么都重要的結果是什么都不重要。我國法律法規(guī)體系正逐步完善、社會管理正逐步規(guī)范,管理基層工作完全可以運用法律手段。對政府部門和干部工作不力或失誤導致一定后果產生的,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追究責任,也可以用法律和制度督促官員積極作為。在依法治國已成為基本國策的新形勢下,某些“一票否決”,是對依法執(zhí)政、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大方向的背離。
《經濟日報》:一邊是不少地方財政“吃緊”,地方債規(guī)模高企不下,諸多領域缺錢喊“渴”;另一邊卻是大量超出周轉需要的財政資金閑置,趴在賬上“睡大覺”,不能直達所需領域。這與部分預算編制存在盲目性、資金撥付進度不合理、財政專戶管理分散、資金運行效率低等體制機制有關。據(jù)報道,根據(jù)央行資金資產負債表估算,這筆沉睡資金規(guī)模將近4萬億元。財政資金上連中央政策,下達百姓民生,中間關乎各地經濟社會全面發(fā)展。如果任憑大筆鈔票趴在賬上“打呼?!?,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就難以得到充分的財力支持,人民群眾就難以享受到分量十足的實惠,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果就可能大打折扣。
《人民日報》:真正的民生冷暖,并不能完全用平均數(shù)來衡量。在統(tǒng)計學中,平均數(shù)是表示一組數(shù)據(jù)集中趨勢的量數(shù),它不能完全代表真實情況。對收入來說,“平均數(shù)”只是參考值,“每一個”才是重點。必須認真分析研究這些平均數(shù)背后的實情,不要迷失在平均數(shù)的陷阱里。
《新京報》:據(jù)悉,在全球12個社會保險費費率超過40%的國家中,11個分布在歐洲,另外1個就是中國,連美國、日本這樣的發(fā)達國家,費率也都在40%以下。在社會保險費費率問題上俯瞰他國,確實不是一件能夠讓人高興得起來的事。歐洲11個高費率國家,對應的是高福利,亦即企業(yè)不需要因為裁員而面臨來自政府的壓力,政府也不需要因為企業(yè)裁員而遭受穩(wěn)定的壓力,員工更不會因為失業(yè)而使生活失去保障。在這些國家,由于福利過高,很多人已失去了工作的熱情。而我國,高費率對應的是較低的福利,社會保障力度有限,很難承擔起社會“穩(wěn)定器”和“和諧儀”的作用。社會保險費費率過高,對員工工資擠壓的直接后果,就是個人消費能力日趨不足,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日趨下降。對企業(yè)積累擠壓的后果,則是企業(yè)投入能力降低,可持續(xù)發(fā)展動力減弱。
《光明日報》:堅硬的戶籍制度之外,摸索以普遍的居住證制度來打破固化的利益壁壘,用以承載巨量流動人口的權利和福利,這顯然是值得肯定的破冰之舉。不過現(xiàn)實地看,鑒于國內各地經濟發(fā)展、政策剛性的不均衡,似乎也不能過于樂觀。說到底,戶籍改革的關鍵還在于公共服務能不能普惠,戶口本也好,居住證也罷,祛除了附著其上的權利與福利,只是一張薄薄的紙片而已。若不能真正落實公共服務,則熱熱鬧鬧的居住證制度,恐有“畫餅充饑”之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