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滿芬,陳旭斌
1.奉化西塢中心衛(wèi)生院,浙江 奉化 315505;2.奉化市中醫(yī)醫(yī)院,浙江 奉化 315500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頑固性口腔潰瘍臨床研究
沈滿芬1,陳旭斌2
1.奉化西塢中心衛(wèi)生院,浙江 奉化 315505;2.奉化市中醫(yī)醫(yī)院,浙江 奉化 315500
目的:觀察口服中藥、足部貼敷聯(lián)合常規(guī)治療方案治療頑固性口腔潰瘍的療效,并研究其作用機制。方法:納入80例頑固性口腔潰瘍患者,隨機均分為2組,對照組僅予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行中藥內(nèi)服、足部貼敷,持續(xù)治療4周,對比用藥5天后的療效、主要癥狀緩解時間、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結果:治療5天,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紅腫及疼痛消失時間、潰瘍面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觀察組CD3+、CD4+/CD8+、IL-2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P<0.01),TNF-α水平低于對照組(P<0.01)。結論:口服中藥、足部貼敷聯(lián)合常規(guī)治療方案的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有助于提升頑固性口腔潰瘍的療效,其機制可能與更好地改善免疫失衡、調(diào)控炎性反應有關。
頑固性口腔潰瘍;中西醫(yī)結合療法;T淋巴細胞亞群;白細胞介素-2(IL-2);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
口腔潰瘍多因刺激及創(chuàng)傷感染引起,表現(xiàn)為口腔黏膜良性損害,常規(guī)行西醫(yī)對癥治療多能達到較確切療效,但部分患者頻繁復發(fā),形成頑固性口腔潰瘍,生活質(zhì)量受到持續(xù)影響。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屬口瘡范疇,行瀉火、涼血、堅陰療法有助于改善癥狀。以此為依據(jù),本院對頑固性口腔潰瘍患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治療,療效確切,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1.1 納入標準 參考《口腔黏膜病診斷學》相關標準診斷為口腔潰瘍,且反復發(fā)作,有自限性;本次病程不超過3天;患者對本研究知情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排除標準 癌性潰瘍、創(chuàng)傷性潰瘍等其他型口腔潰瘍的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腫瘤患者。
1.3 一般資料 納入在奉化西塢中心衛(wèi)生院門診治療的80例患者,治療時間均在2013年1月—2014年12月,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均分為2組。觀察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22~61歲,平均(5.4±8.2)歲;本次病程(1.2±0.7)天;年均復發(fā)(5.1±0.6)次;輕型18例,重型13例,皰疹樣9例。對照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21~64歲,平均(35.1± 9.5)歲;本次病程(1.3±0.4)天;年均復發(fā)(5.3±0.7)次;輕型19例,重型11例,皰疹樣10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1 對照組 行常規(guī)治療。口服甘草鋅(輔仁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生產(chǎn)),每次5 g,每天3次;維生素B2(江蘇安格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每次5m g,每天3次;維生素C(四川德元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生產(chǎn)),每次0.2 g,每天3次;局部行錫類散(太極集團浙江東方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外用,均勻吹敷于潰瘍處即可,每天1~2次。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三才封髓丹合導赤散加減內(nèi)服?;痉浇M成:熟地黃15 g,人參9 g,天冬、黃柏各6 g,砂仁、甘草各3 g。加減:心火旺盛者,加用黃連15 g;濕熱內(nèi)阻者,加用澤瀉15 g;食積者,加用雞內(nèi)金20 g;血瘀者,加用郁金15 g;脾胃虛寒者,加用生姜30 g;腎陰虛者,加用生地黃15 g。每天1劑,煎煮取湯汁400m L,早晚分服。同時行中藥貼敷,取足底涌泉穴,將膽南星30 g,吳茱萸、肉桂各10 g,研磨成粉,食醋調(diào)制后,以膠布固定貼敷。
所有患者用藥期間禁酒、禁食辛辣。2組持續(xù)用藥4周。
3.1 觀察指標 ①統(tǒng)計主要癥狀消失時間,包括紅腫及疼痛消失時間、潰瘍面愈合時間。②統(tǒng)計治療前后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變化,檢測儀器為流式細胞儀,指標包括CD3+、CD4+/CD8+。③統(tǒng)計治療前后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指標包括白細胞介素-2(IL-2)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
4.1 療效標準 統(tǒng)計治療5天的療效。治愈: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消失,隨訪半年未復發(fā);好轉(zhuǎn):全身癥狀減輕,潰瘍基本愈合,復發(fā)時癥狀輕、病程短;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明顯變化。
4.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治療5天,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4.3 2組主要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見表2。觀察組紅腫及疼痛消失時間、潰瘍面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2 2組主要癥狀緩解時間比較(±s) d
表2 2組主要癥狀緩解時間比較(±s) d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 n 40 40紅腫消失7.1±3.2 13.8±4.7 -7.423 <0.001疼痛消失9.3±3.1 15.1±4.5 -6.713 <0.001潰瘍面愈合12.1±2.0 17.3±5.8 -5.361 <0.001
4.4 2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檢測指標比較 見表3。治療前,2 組CD3+、CD4+/CD8+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CD3+、CD4+/CD8+均較治療前改善,觀察組上述指標值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
表3 2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檢測指標比較(±s)
表3 2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檢測指標比較(±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 n 治療前 治療后40 40 CD3+(%)54.8±8.3 55.1±7.5 -0.170 >0.05 CD4+/CD8+1.03±0.38 1.06±0.51 -0.298 >0.05 CD3+(%)63.1±7.1 57.8±6.2 3.556 <0.001 CD4+/CD8+1.53±0.51 1.28±0.41 2.416 <0.05
4.5 2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比較 見表4。治療前,2組IL-10及TNF-α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IL-10、TNF-α均較治療前改善,觀察組IL-2水平高于對照組,TNF-α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4 2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比較(±s) ng/L
表4 2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比較(±s) ng/L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 n 治療前 治療后40 40 IL-2 633.5±127.5 628.7±202.5 0.127 >0.05 TNF-α 44.5±7.2 43.7±7.3 0.493 >0.05 IL-2 951.5±227.5 778.4±210.3 3.534 <0.001 TNF-α 24.2±5.5 33.5±5.3 -7.701 <0.001
三才封髓丹以人參補血益氣,輔以天冬滋陰生水,黃柏堅陰瀉火,本研究觀察組另以導赤散為臣藥,取熟地黃、連翹及牡丹皮清熱涼血功效,在其他藥物的加減下,可更好地實現(xiàn)瀉熱涼血。在此基礎上,本研究觀察組還行足部貼敷療法,主要是因為足部毛細血管豐富,藥物外敷能迅速滲入血管發(fā)揮作用,同時涌泉穴為足少陰腎經(jīng)井穴,既往研究中已有用辛溫藥物貼敷該穴,起到引熱下行、下導積熱的功效[1]。本研究同時行中藥口服及足部貼敷,2種方案對清熱瀉火機理不同,有互相促進的效果,故用藥5天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各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提示觀察組療法確能有效提升治療效果。
本研究還分析了觀察組療效更佳的細胞及分子學機制,指出這可能與細胞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等有關。觀察組患者用藥后,CD3+及CD4+/CD8+明顯升高,提示患者的免疫失衡狀況得到了更徹底的糾正;IL-2水平高于對照組,而TNF-α水平低于對照組,則提示觀察組局部免疫應答更趨于正常。
吳士群等[2]指出,頑固性口腔潰瘍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存在失衡問題,CD4+及CD4+/CD8+明顯下降;杜義軍等[3]還在口腔潰瘍發(fā)病時檢測到補體介導的免疫反應,且推測免疫反應生成的復合物是導致潰瘍的關鍵因素之一,上述復合物部分沉積在口腔黏膜局部基底,部分直接與口腔上皮細胞結合,導致正常細胞受到免疫細胞的攻擊,形成組織壞死、局部黏膜潰瘍。IL-2主要由CD4+細胞生成,劉捷等[4]在口腔潰瘍患者體內(nèi)觀察到IL-2受到明顯抑制,這將抑制單核/巨噬細胞向炎癥部位的聚集,進而抑制損傷細胞、纖維蛋白及病原體的清除,且難以激活上述細胞生成分泌表皮細胞生長因子等細胞因子,這將抑制組織創(chuàng)傷修復,導致潰瘍久病不愈。TNF-α為常見的炎性細胞因子,可誘導IL-4、IL-6及其他炎性介質(zhì)的生成,進而損傷組織,加重炎性反應,其水平與口腔潰瘍嚴重程度呈正比。由此可以認為,觀察組療效更好,可能是因為三才封髓丹合導赤散加減聯(lián)合足部貼敷能夠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細胞免疫失衡,同時糾正炎性因子的異常表達。
總之,在常規(guī)治療方案的基礎上,以清熱瀉火中藥口服,外用辛溫藥物貼敷足部,有助于提升頑固性口腔潰瘍的療效,其作用機制可能與能夠更好地糾正免疫失衡、調(diào)控炎性反應有關。然而受研究環(huán)境限制,本研究尚未對所有患者進行持續(xù)隨訪,故結論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尚需后續(xù)試驗補充。
[1]許幸儀,陳秀慧,劉健紅,等.穴位貼敷治療風火上擾型腦梗死后失眠30例[J].河南中醫(yī),2013,33(10):1657-1658.
[2]吳士群,陳旗,胡央男,等.脾氨肽治療兒童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療效觀察及對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J].兒科藥學雜志,2013,19(4):23-25.
[3]杜義軍,劉金里,苑艷娟,等.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患者免疫指標的研究[J].河北醫(yī)藥,2013,35(3):430.
[4]劉捷,遲強,欒中山,等.胸腺五肽局部應用對口腔潰瘍患者血清IL-2及SOD的影響[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2013,29(4):539-541.
(責任編輯:吳凌)
R781.5
A
0256-7415(2015)12-0169-03
10.13457/j.cnki.jncm.2015.12.075
2015-07-03
沈滿芬(1971-),女,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口腔內(nèi)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