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懷
三亞市中醫(yī)院,海南 三亞 572000
消糜湯治療慢性非萎縮性胃炎50例臨床觀察
周軍懷
三亞市中醫(yī)院,海南 三亞 572000
目的:觀察消糜湯治療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00例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脾胃濕熱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蘭索拉唑片和枸櫞酸鉍鉀片治療;若Hp陽性,則加服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療程2周,2周結束后以枸櫞酸鉍鉀片再維持治療2周,共4周。觀察組采用消糜湯內服,共4周。治療前后評價中醫(yī)證候積分和胃鏡下黏膜病變積分。結果: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和胃鏡下黏膜病變積分均較治療前下降(P<0.01);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2組胃鏡下黏膜病變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消糜湯與西醫(yī)抗酸、保護胃黏膜的治療方案療效相當,在改善中醫(yī)癥狀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CNAG);脾胃濕熱證;消糜湯;中醫(yī)證候積分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CNAG)是臨床常見病,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縮性改變,胃黏膜層以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為主。該病的發(fā)生可能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飲食和環(huán)境因素、膽汁反流、胃內容物潴留等多種原因相關?,F(xiàn)代醫(yī)學主要采用根除Hp、抑酸或抗酸、增強胃黏膜防御、促進胃動力等治療手段,短期有效,但本病纏綿難愈、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CNAG屬于中醫(yī)學胃脘痛、痞滿等范疇。中醫(yī)藥治療該病具有多靶點、多層次、整體調節(jié)的優(yōu)勢,不僅可以改善慢性胃炎的臨床癥狀,而且總體改善生存質量,減少復發(fā)。本研究觀察了自擬驗方消糜湯治療CNAG脾胃濕熱證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2,上海)》[1]CNAG的診斷標準;Hp感染診斷標準參照《中國幽門螺桿菌共識意見(2012,井岡山)》[2]。并經(jīng)內鏡確診[3]。
1.2 辨證標準 參照《慢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1年·天津)》[4]中脾胃濕熱證辨證標準。主癥:胃脘痞脹或疼痛;舌質紅、苔黃膩或黃厚。次癥:胃脘灼熱;口苦口臭;惡心嘔吐;大便黏滯;脈滑數(shù)或濡數(shù)。胃鏡檢查:黏液黏稠混濁;胃黏膜明顯充血、水腫和糜爛。
1.3 納入標準 ①經(jīng)病理和胃鏡檢查確診,且胃鏡下表現(xiàn)為糜爛者;②符合脾胃濕熱證辨證標準者;③年齡18~70歲;④取得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①病理證實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或胃癌者;②近1月已經(jīng)進行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者;③長期服用激素、非甾體類抗炎藥者;④妊娠、哺乳期婦女;⑤合并心、腦、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疾病患者。
1.5 一般資料 本組納入的100例研究對象均來源于2013 年10月—2014年12月本院消化內科門診,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35~68歲,平均(48.7±10.8)歲;病程2~6年,平均(2.9±2.2)年;Hp陽性41例。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32~65歲,平均(49.3±11.6)歲;病程3~7年,平均(3.1±2.4)年;Hp陽性38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 蘭索拉唑片(海南中和藥業(yè)有限公司),每次30 m g,每天1次;枸櫞酸鉍鉀片(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每次1片,每天4次;若Hp陽性,則加服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療程2周,2周結束后以枸櫞酸鉍鉀片再維持治療2周,共4周。
2.2 觀察組 采用消糜湯內服治療,基本藥物組成:牡蠣、滑石各30 g,藿香、海螵蛸、枳實各15 g,黃芩、厚樸、蒼術、佩蘭、木香各10 g,黃連6 g,珍珠粉0.4 g(沖)。每天1劑,常規(guī)水煎2次,分早晚2次服用。連續(xù)服用4周。
3.1 觀察指標 ①中醫(yī)證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主癥分為無、輕、中、重4個等級,分
別賦予0、2、4、6分,次癥為0、1、2、3分。②胃鏡下黏膜病變積分:包括大體分級及積分包括紅斑、糜爛、出血和膽汁反流,總分為0~36分;部位分級及積分包括胃體、胃竇、胃角3個部位,分別觀察水腫、滲出、紅斑、糜爛、出血、脆性等,根據(jù)有或無,分別記0或2分。以上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各評價1次。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4.1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臨床主要癥狀消失,次要癥狀基本消失或消失;胃鏡復查活動性炎癥消失,慢性炎癥好轉達輕度;顯效:臨床主要癥狀消失,次要癥狀基本消失;胃鏡復查黏膜急性炎癥基本消失,慢性炎癥好轉;有效:主要癥狀減輕;胃鏡復查黏膜病變范圍縮小1/2以上,炎癥有所減輕。無效:癥狀、胃鏡所見均無好轉者。
4.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705 8,P>0.05)。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4.3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和胃鏡下黏膜病變積分比較見表2。治療后,2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和胃鏡下黏膜病變積分均較治療前下降(P<0.01);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2組胃鏡下黏膜病變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和胃鏡下黏膜病變積分比較(±s,n=50) 分
表2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和胃鏡下黏膜病變積分比較(±s,n=50) 分
與治療前比較,①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別 胃鏡下黏膜病變積分對照組觀察組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30.52±6.42 10.15±3.74①31.61±5.88 8.44±2.15①②大體分級積分25.78±4.19 9.65±2.70①26.03±4.25 10.41±2.81①部位分級積分27.18±4.95 10.61±2.89①27.65±4.76 11.45±2.84①
CNAG主要表現(xiàn)為上腹部近心窩處隱痛、脹痛或灼痛,以及有脹滿感、悶堵感、上頂感,伴噯氣、早飽、嘈雜反酸等。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由長期飲食不潔或飲食不節(jié),情志不遂引起肝氣郁結、胃失和降所致,其病位在胃,與脾、肝的關系尤為密切。病理因素主要有氣滯、寒凝、郁熱、濕阻、血瘀,早期多實,后期多虛實夾雜[6]。CNAG胃鏡下可表現(xiàn)出隆起糜爛、出血、粗大黏膜皺襞或膽汁反流等征象。證候研究顯示,濕熱、氣滯等常貫穿于CNAG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7]。而濕熱并重時,機體免疫應答最為強烈,體現(xiàn)了人體正氣盛實,機體奮起抗邪,邪正交爭的劇烈,即機體邪正交爭的亢奮狀態(tài)[8]。
蘭索拉唑片是一種新型質子泵抑制劑,能抑制胃酸分泌;枸櫞酸鉍鉀片是胃黏膜保護劑,兩者的聯(lián)合使用是我國專家治療CNAG的共識,本研究以兩者的聯(lián)合使用作為陽性對照。
中醫(yī)學認為,針對本病充血、水腫、糜爛、出血等表淺炎癥,主要采用清熱祛濕、祛腐生肌、止血等作用的中藥進行治療。消糜湯中以黃連、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藿香芳香化濁、和中止嘔,厚樸行氣消積、燥濕除滿;枳實、木香行氣消滯,佩蘭、蒼術化濕健胃,滑石清熱除濕,珍珠粉解毒斂瘡,牡蠣收斂固澀除酸,海螵蛸收斂止血、制酸止痛。全方共奏清熱化濕、消滯護胃之功。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2組總有效率相近,提示了消糜湯與西醫(yī)抗酸、保護胃黏膜的治療方案療效相當,可能在改善中醫(yī)癥狀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值得臨床使用。
[1]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2年,上海)[J].中華消化雜志,2013,33(1):5-16.
[2]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桿菌學組,全國幽門螺桿菌研究協(xié)作組.中國幽門螺桿菌共識意見(2012年,井岡山)[J].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治療,2012,17(6):358-363.
[3]中華醫(y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慢性胃炎的內鏡分型分級標準及治療試行意見[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4,21 (2):77-78.
[4]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慢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1年·天津)[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32(6):738-743.
[5]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
[6]王歡,李成光,李林.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中醫(yī)證型分布規(guī)律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5,42(8):1390-1393.
[7]徐大志,王艷,張維,等.慢性胃炎常見中醫(yī)證候及證候要素的文獻分析[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35 (7):54-56.
[8]梁嘉愷,胡玲,鄭曉鳳,等.慢性胃炎脾胃濕熱證與外周血Th1/Th2平衡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32(3):322-324.
(責任編輯:吳凌)
R573.3
A
0256-7415(2015)12-0049-02
10.13457/j.cnki.jncm.2015.12.022
2015-07-15
周軍懷(1965-),男,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中醫(yī)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