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江霞
摘 要:本文從異化理論的角度來解讀莫里森的小說《最藍的眼睛》中佩科拉一家在美國社會中受到白人文化的影響而產生的自我的異化,同時探索黑人將如何生存的問題,無論是黑人還是白人都應向其類本質復歸。
關鍵詞:《最藍的眼睛》;異化;類本質
一、引言
異化是德國古典哲學中的一個術語,后被黑格爾和馬克思發(fā)展成異化理論。人具有類本質,即主體性和人性,指導和支配客體??墒窃谝欢ǖ耐饨鐥l件下客體也會反過來作用于主體,使主體喪失了主體性和人性,從而導致人與自身的異化,人和人之間的異化。
在小說《最藍的眼睛》中,異化是黑人群體中普遍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非裔美國人渴望認同白人文化,又需要保持自身的黑人文化傳統(tǒng)。因此,他們總是在自我和被異化之間痛苦地掙扎著。《最藍的眼睛》通過一個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精神分裂的悲慘遭遇,控訴了白人的意識形態(tài)對黑人的精神造成的異化,揭示了美國的社會體制才是導致美國黑人人格異化的真正元兇。
二、自我的異化
1.父親喬利的自我異化
喬利從小就被母親遺棄,又得不到父親的承認,之前在第一次性行為時又遭到白人侮辱。經歷這一番被遺棄、遭屈辱的事件后,喬利成了黑人社區(qū)的流浪兒,白人“物”化黑人的受害者。他逐步疏離了社會中人的責任感,變得“自由得嚇人。自由地享受他能感受的一切——恐懼、悔恨、羞愧、愛戀、悲傷、憐憫。自由地表示愛憐,表示暴怒,自由地吹口哨,自由地哭泣?!皇O滤约旱母泄倥c胃口,他感興趣的只有這兩者。”這樣一個四處流浪、飽受屈辱的孩子,能感覺到的多半是挫折、孤獨、分離和無能為力。沒有榜樣,缺乏教育,他不知道如何做父親,也不曉得人應該有什么樣的信仰。這種身份的模糊,愛的缺失和人格尊嚴的喪失導致他人格的扭曲,竟強暴了自己的女兒,導致了佩科拉懷孕并最終精神分裂。
作為一個典型的黑人男性反面形象,喬利是一個有劣跡的人物。面對白人的歧視和侮辱,他的失望和憤怒無處發(fā)泄,便轉化為對妻女的殘暴。莫里森認為黑人男性固然也是美國種族歧視主義的受害者,然而,他們也是黑人女性的施害者。美國白人主流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對黑人性的否定造成了喬利的人格異化,徹底地打擊了喬利的自信心和改變生活的勇氣,造成了喬利的悲劇人生,同時也給了佩科拉的人生以毀滅性的打擊。
2.母親波琳的自我異化
波琳受白人崇美思想毒害非常嚴重。波琳從南方來到北方后,受到周圍黑人婦女的嘲笑,在醫(yī)院生產又受到醫(yī)生的歧視,從此佩科拉在她的眼中就變丑了,也一直在試圖改變自己的形象,她感到擁有黑皮膚的自卑。波琳通過看電影逐漸被白人文化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所同化,“把形體美麗等同于美德之時,她把心靈剝奪了,禁錮了,同時收集了大量的自我貶低”。作為母親,她不再對親生骨肉愛護有加,嫌棄他們又丑又黑。波琳讓兒子老是想逃離家庭,使女兒充滿了“對成長的恐懼,對他人的恐懼,對生活的恐懼”。作為妻子,她不顧丈夫飽受創(chuàng)傷的經歷,充分發(fā)掘他丑陋的一面,仿佛“他越墮落,越無信義,越無法無天,她和她的使命就越發(fā)崇高”。于是,她把她的母愛和創(chuàng)造力都轉移到了白人雇主家里:她喜歡愛撫雇主家白膚金發(fā)的小女孩,因為女兒打翻了雇主家的漿果餡餅而對女兒拳打腳踢;她把主人家收拾得井井有條,但聽任自己的家一片混亂。這樣,她對白人生活的羨慕、對自己日子的怨憤匯合成一種無形的力量拖著她日漸遠離她早年的質樸天性和黑人文化的根基。
波琳的人格異化表明了黑人女性只有從白人主流文化價值觀的束縛中掙脫出來,弘揚黑人女性的傳統(tǒng)美德,在回歸黑人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上,才能實現(xiàn)黑人心靈世界的重構。如果黑人女性割棄了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觀,僅受白人文化和價值觀的影響,必定會導致自我主體性意識的缺失和自我認同形象的混亂。
3.佩科拉的自我異化
佩科拉在異化的過程中不斷地丟失自我,最終走向死亡。她被父母虐待,被同學譏笑,被成人漠視。懵懂地覺察到自己生活的困境源于自己是個丑陋的黑女孩,她渴望著改變自身而取得眾人歡心。“她久久地坐在鏡子前面,想發(fā)現(xiàn)丑陋的秘密?!迸蹇评溺R子不是沒有生氣的物件,那鏡子代表著一種聲音,一種社會判斷。人都需要自我的確認來成就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而在鏡子里卻看不到自我,這意味著她的無所歸屬。佩科拉在鏡中所看到的對自己的否定,源于占主導地位的白人文化意識對她的否定。周圍的人們都喜歡淺膚色的女孩,商店的老板對她的漠視中暗露出厭惡的神色,“她發(fā)現(xiàn)所有白人的眼睛里都潛伏著這種神色。毫無疑問,這厭惡是沖著她來的,是沖著她的黑皮膚來的”。受白人文化意識的浸染,她的家人以及社區(qū)的黑人也都認為她丑陋。于是,佩科拉對自己的丑陋和以白為美的審美思想深信不疑。她喜歡用印有秀蘭·鄧波的杯子和牛奶;喜歡吃印有瑪麗·珍的糖果;不再喜歡白人不喜歡的蒲公英;日日祈禱能有一雙藍眼睛。最終,她陷入了一種迷幻的狀態(tài),以為自己得到一雙無與倫比的“最藍的眼睛”。她已經完全失去了自由的意志和人的本質。
與敢于抵抗白人種族的歧視,價值觀清晰的克勞迪婭不同,佩科拉完全依賴著別人來確定自身的價值,自認丑陋,自慚形穢,不反擊奚落她的同學,不反駁他人的侮辱,對誰都無所要求,最后只得在瘋狂與幻覺中淪落到了無可避免的生命的凋謝。
三、結語
最藍的眼睛中,莫里森沒有回避黑人的劣根性,書中塑造的每一個主要人物都有很大的性格缺陷,存在著“精神失常”、“人格分裂”、“性格扭曲”等心理問題。莫里森將白人與黑人的文化沖突與心理分析結合起來,探索了黑人人性異化的主題,更加深刻地揭示黑人劣根性形成的根源,美國白人種族主義對黑人經濟、政治及精神上的壓迫及對白人文化優(yōu)越性的宣傳,使得黑人否認自我主體性,喪失自我的文化意識。莫里森對異化現(xiàn)象的描寫向人們展示“在這個人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害的世上如何完整地生存”,而且強調了除了擁有政治權利和經濟獨立以外,黑人要保持和熱愛黑人的文化和傳統(tǒng),尋找人的主體性、自由性和人性,反映出她以探索黑人的精神世界為己任的文學創(chuàng)作觀,呼喚著黑人文化的自我回歸和黑人類本質的回歸。
參考文獻:
[1]托妮·莫里森. 最藍的眼睛[M]. 陳蘇東譯.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05.
[2]王守仁:《性別·種族·文化——托尼·莫里森與二十世紀美國黑人文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3]劉艷芳. 黑人的異化——評托尼·莫里森《最藍的眼睛》 [J]. 文化視點, 2010(2).
[4]呂紅蘭. 從《最藍的眼睛》看莫里森的黑人異化觀 [J]. 借鑒與比較, 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