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玲平 鄒維興 趙 燕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 貴州 興義 562400)
留守初中生應對方式狀況及與社會適應的關系
謝玲平 鄒維興 趙 燕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 貴州 興義 562400)
為調查留守初中生應對方式的現(xiàn)狀,采用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和社會適應量表對三所鄉(xiāng)村中學的907名中學生進行整群抽樣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留守初中生的退縮和幻想行為顯著低于非留守初中生;初二年級的留守初中生在發(fā)泄上顯著高于初一學生;住校的留守初中生在問題解決、退縮和幻想上顯著高于非住校生;與父親關系融洽的留守初中生在問題解決、求助、退縮上顯著高于與父親關系一般的;問題解決、求助、退縮三種應對方式與社會適應的各因子均具有顯著正相關。
留守初中生;應對方式;社會適應
應對方式(coping style)是個體面對挫折或壓力時所采用的認知和行為方式,也是中學生社會適應性和社會技能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指標[1]。黃希庭等研究[2]指出,中學生的應對方式主要有問題解決、求助、退避、發(fā)泄、幻想、忍耐幾種基本的方式,他們的應對方式會隨著年齡的變化和社會生活的不同而發(fā)展變化, 其形成和發(fā)展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家庭教養(yǎng)方式、學校教育、社會環(huán)境以及個體內在因素等。社會適應是一個多維的概念,指個體在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過程中達到人們期望的與其年齡和所處文化群體相適應的發(fā)展標準的程度[3],現(xiàn)有研究對其的評估主要涉及行為情緒和社會關系等方面[4]。國內的許多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的社會適應狀況要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5]。
根據(jù)趙景欣對留守兒童的界定[6],將留守初中生定義為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初中生。留守初中生處于義務教育的階段,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采取怎樣的應對方式,以及應對方式與其社會適應的關系怎樣都非常值得去進行調查和探討。
采用整群抽樣法在某省農村留守兒童比較集中的三個縣的農村地區(qū)分別抽取三所鄉(xiāng)村中學的初中生作為調查對象,以班級為單位共發(fā)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07份,有效回收率為90.7%,其中留守初中生641名,非留守初中生266名。
(1)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該量表由黃希庭等編制[1],包括問題解決、求助、幻想、發(fā)泄、忍耐、退避6種應對方式。各項目采用5級評分制,分數(shù)越高表示較多采用某種應對方式,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76,Cronbach系數(shù)為0.77。本研究中該量表調查得到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737。
(2)中學生社會適應量表(SAS-SSS)。該量表由陳建文等[7]編制,量表采用Likert5點計分,量表的總信度及各因素的重測信度和同質信度均在0.60 以上,結構效度和效標效度都較好。本研究中采用自信心、控制感、自主性、動力、能力、活力、樂群性、信任感、社會接納性和利他傾向十個維度,共50題。本研究中社會適應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83。
采用統(tǒng)一的指導語進行團體施測,使用SPSS 18.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包括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和相關分析。
以是否留守為自變量,6種應對方式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留守與非留守初中生在應對方式上的差異分析(M±SD)
注:* 表示 p﹤0.05,** 表示 p﹤0.01,*** 表示 p﹤0.001,下同。
表1表明,留守初中生的退縮和幻想行為顯著低于非留守初中生(p﹤0.001),而在其它應對方式方面均未有顯著差異。
以年級為自變量,6種應對方式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留守初中生的應對方式在年級上的差異分析(M±SD)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年級的留守初中生在發(fā)泄上存在顯著差異(p﹤0.01),且初二留守初中生所使用發(fā)泄的情況最多。
以是否住校為自變量,6種應對方式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留守初中生的應對方式在是否住校上的差異分析(M±SD)
表3表明,在是否住校上,住校的留守初中生在問題解決和退縮上顯著高于非住校生(p﹤0.05),但在幻想上顯著低于非住校生。
以與父親親疏狀況為自變量,6種應對方式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與父親親疏狀況對留守初中生的應對方式的差異分析
表4可得出,在與父親關系方面,留守初中生融洽的父子/女關系在問題解決、求助、退縮上顯著高于一般的父子/女關系(p﹤0.01)。
表5 留守初中生應對方式與社會適應的相關分析(r)
由表5得出,問題解決、求助、退縮三種應對方式與社會適應的各因子具有顯著正相關(p﹤0.05)。
本研究結果得出留守初中生的退縮和幻想行為顯著低于非留守初中生,這可能是由于留守初中生的父母不在身邊,在遇到學習和生活上的煩惱和困惑時只能依靠自己去解決,要么及時主動地與父母溝通,至少遠方的父母會給自己精神上的支持,因此他們在問題來臨時退縮和幻想行為遠沒有非留守初中生多。
而研究也得出,初二年級的留守初中生在發(fā)泄行為上顯著地高于初一,初二在經歷了初一的適應期后,結交了一些要好的同學和朋友,慢慢也找到了與老師的相處方式,因此在碰到不如意時,會主動找同學朋友發(fā)泄出心中的不良情緒和行為。
研究表明,住校的留守初中生在問題解決和退縮上顯著高于非住校生。住校生主要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學校離家遠,或者是主要照顧人本身兼顧不過來,如體邁的爺爺奶奶。因此住校生許多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要靠自己去解決,而不是幻想問題的自動解決,如遇到負性情緒比較多的留守初中生,他們采取的退縮行為也就比非住校生多。
隨著家庭模式的變更和改善,現(xiàn)在核心家庭的家庭結構中,社會和家庭成員會比較突出父親角色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因此與父親關系的融洽與否也是影響留守初中生采取何種應對方式的因素。本研究結果表明,與父親關系融洽的留守初中生在問題解決、求助、退縮上顯著高于與父親關系一般的。留守初中生的父親不在身邊時,留守初中生要么能夠積極地解決家里的事,要么情緒消極,面對問題時會退縮或者一味地進行求助。
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問題解決、求助、退縮三種應對方式與社會適應的各因子具有顯著正相關。社會適應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風向標,留守初中生采用問題解決、求助、退縮的方式來面對由父母不在身邊帶來的困難和問題,說明他們會合理地采取各種應對方式來適應周圍的環(huán)境與困難,從而社會適應越強,社會適應能力越高,并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1]王振宏.初中生自我概念、應對方式及其關系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1(3):22-27.
[2]黃希庭,余華,鄭涌,楊家忠,王衛(wèi)紅.中學生應對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學,2000,23(1):1-5.
[3]王建平,李董平,張衛(wèi).家庭經濟困難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應對效能的補償中介和調節(jié)效應[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22-32.
[4]紀林芹,陳亮,徐夫真,趙守盈,張文新.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對兒童心理社會適應影響的縱向分析[J].心理學報,2011,43(10):1151-1162.
[5]郝振,崔麗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對留守兒童社會適應的影響研究 [J].心理科學,2007,3(5):1199-1201.
[6]趙景欣,劉霞,申繼亮.留守青少年的社會支持網絡與其抑郁孤獨之間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8(1):36-42.
[7]陳建文,黃希庭.中學生社會適應性的理論構建及量表編制[J].心理科學,2004,27(1):2-4.
責任編輯:張軍
Theg Relationship between Coping Style and Social Adaptation of Left behind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gs
XIE Ling-ping ZOU Wei-Xing ZHAO Yan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
To explore the coping style of the rear middle school students,The research adopted Coping Style Sca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CSSMSS)and Social Adaptation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SAS-SSS)as tool and randomly selected907junior high s chool stu-dents as the objects.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the withdrawal and tolerance of rear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un-rear students’;the sec-ond grade student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have more feeling ventilation;the rear students who living in school have more problem-solving,withdrawal and fantasy;there a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in problem-solving,help-seeking,withdrawal and social adaptation.
Rear Students;Coping Style;Social Adaptation
1009—0673(2015)06—0110—05
B844.2
A
2015—11—27
貴州省教育廳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4ZC313);貴州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青年課題(課題編號:2014C018)成果;貴州省2013年首屆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編號:2013A051)成果。
謝玲平(1986— ),女,湖南邵陽人,興義民族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