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仕勇(麗江市旅游發(fā)展委員會主任)
麗江古城科學保護管理的實踐
文和仕勇(麗江市旅游發(fā)展委員會主任)
麗江古城,是麗江加快對外合作交流的主要平臺和窗口,是麗江打造文化硅谷、建設國際精品旅游勝地的金字招牌和國家級名片,是麗江實現經濟社會跨越發(fā)展的催化劑和助推器。可以肯定,如果沒有古城,就不會有莘莘游客的蜂擁而至。因此,古城是麗江人的衣食父母,保護古城,就是保護父母,保護飯碗。麗江古城維護費(簡稱古維費),是根據《云南省麗江古城保護條例》、省物價局和財政廳《關于麗江古城維護費問題的通知》(云價經發(fā)[2000]174號,2000年6月下發(fā))、經省政府批準開征的全省唯一一項由景區(qū)直接負責征收的行政事業(yè)性收費,其征收和查驗具有強制性,被譽為古城科學保護管理的血液。
為解決遺產地保護管理資金匱乏難題,實現以旅游業(yè)發(fā)展的收入反哺古城保護的目的,從2001年開始征收古維費,收費主體為原麗江縣政府,收費標準為每人每天20元,收費對象為住宿星級飯店、賓館、招待所、客棧及標準間客房的人員,當年征收1545萬元。2002年3月,成立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委員會辦公室;2005年10月,成立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簡稱古管局),負責征收古維費。2002年8月,根據省計委和財政廳《關于調整麗江古城維護費征收范圍等有關問題的批復》(云計收費[2002]808號),將征收范圍調整為到原麗江縣城市規(guī)劃區(qū)內旅游及從事其它活動的人員,收費標準仍為每人每天20元,對停留超過2天以上的,從第3天起不再征收,即每人次最高40元。2003年,麗江撤地設市,根據省財政廳和省計委《關于變更麗江古城維護費收費主體等有關問題的批復》(云財綜[2003]104號),收費主體由原麗江縣政府變更為麗江市政府,征收對象為到古城區(qū)和玉龍縣原屬麗江縣城市規(guī)劃區(qū)內旅游及從事其它活動的人員。2007年,根據省發(fā)改委和財政廳《關于調整麗江古城維護費收費標準的通知》(云發(fā)改收費[2007]252號),將收費標準調整為每人次80元,此標準執(zhí)行至今。期間,古管局不斷創(chuàng)新征收方式,推行票據實名制,建立征收電子信息系統,每年兩次抽獎票據票號等辦法,不斷加大查征力度,征收額逐年增長,2014年征收入庫3.39億元,是開征年的22倍。從2002年3月至2014年底,共征收24.13億元。
目前,古管局正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征收。一是在昆明長水機場、昆明火車站、大麗高速沿線、麗江火車站、麗江城區(qū)各主要街道設置宣傳牌,在省、市主流媒體開辟專欄,在麗江各旅游咨詢服務中心(點)、賓館、酒店、客棧等發(fā)放宣傳資料,內外結合、全面覆蓋,加大宣傳力度。二是配強班子,壯大隊伍,加強麗江城區(qū)賓館、酒店、客棧代征的指導和督促。三是依托關坡、大麗高速拉市游客服務中心、麗江西旅游咨詢點等,加強對各旅行社代征的查稽查驗。四是狠抓進入古城區(qū)和玉龍縣各景區(qū)游客的查驗補征。五是繼續(xù)在古城主要入口開展宣傳和查驗。六是和市公安局經偵支隊二大隊、治安支隊二隊、市旅發(fā)委二大隊聯手,嚴打黑社黑導協助游客偷逃、截留、挪用古維費等違法犯罪活動。
根據《云南省麗江古城保護條例》、云發(fā)改收費[2007]252號、市政府辦《關于印發(fā)麗江古城維護費征收辦法的通知》(麗政辦發(fā)[2007]98號)的規(guī)定,古維費全額繳入地方財政專戶,實行綜合財政預算管理(2012年起,實行一般預算管理)。按照收繳分離、收支兩條線的規(guī)定,支出則根據財政年度預算和古城保護建設項目實施進度,由市財政直接撥給古城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再由公司支付給項目實施方,古維費從征收入庫到支出都不過古管局賬戶。使用情況,每年均接受市審計局的例行審計,還接受市人大、市財政局和市監(jiān)察局的監(jiān)督。古維費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加強物質文化遺產保護。2002年至2014年,累計投入35.85億元(含全部古維費、貸款和利息)實施了一系列基礎設施工程。一是新建和完善了排水排污、街巷照明、供水管網和消防(2002至2014年,消防投入達4.13億元)、電力電信、路網(五花石鋪設、三線兩管入地)五大系統工程。二是增加了高標準公廁和環(huán)衛(wèi)、綠化綠地、文化、旅游接待四大設施。三是修繕和改造了以新華、光義、四方街為主的三條街道。四是拆除不協調建筑,恢復了建筑和園林的歷史原貌,降低了建筑和人口密度。其中,投資9138萬元,遷建軍分區(qū),在原址恢復歷史上馬幫文化的代表馬家大院,建成以園林綠化為主的休閑園區(qū)白龍文化園;投資9000多萬元,搬遷武警支隊和市醫(yī)院,恢復流官文化園區(qū)和基督教堂;投資1億多元,拆除沿獅子山脈的部分現代建筑;投資1.11億元,遷建市委黨校;投資5.27億元,拆除原機床廠、食品公司、酒廠等不協調建筑5.2萬㎡;投資3975.5萬元,改造和新鋪五花石路面10.46萬㎡;投資2300萬元,整治獅子山環(huán)境;投資6800萬元,配合阿曼酒店完成獅子山環(huán)境整治民居修繕工程;投資8700萬元,整治東郊片區(qū)。五是建設數字古城:從2006年起,在主要街區(qū)、重點保護建筑、獅子山區(qū)域安設電子監(jiān)控探頭149個,基本覆蓋了重點區(qū)域;2006年建成古管局官方網站,2009年將網站改版為中、英、日、法4個語種版本;2008年建成OA協同辦公自動化系統;從2008年10月至今,建成古維費征收管理系統;建成中心機房,保障數字古城各系統正常運行;建成綜合視頻聯網觸摸查詢系統,目前已有49個觸摸屏;2010年投資368萬元,建設無線語音導游系統,共布置激發(fā)熱點282個,涵蓋各景點、路口導向及民族風俗風情語音解說;投資1.2億元,實施數字化管理技術集成及應用示范項目,實現了安全監(jiān)控、智能報警、電力控制、環(huán)境監(jiān)測、古跡監(jiān)測及預警等功能;投資3340萬元,建成博物館,利用GIS、GPS定位、WebMax、互聯網、無線通信等高新技術,搭建統一的應用支撐平臺;率先在國內成立遺產監(jiān)測中心,加強對建筑、環(huán)境、消防、治安、噪音等日常性監(jiān)測和執(zhí)法監(jiān)察,加快了與國際接軌步伐,監(jiān)測范圍由古城向束河和白沙延伸,監(jiān)測內容從物質文化遺產向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拓展;與云商科技合作,實現古城Wifi免費全覆蓋,建立大象圈圈電商平臺,為游客提供全方位便捷服務;導入并實施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huán)境管理體系和GB-T28001職業(yè)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探索出了一條保護、利用、發(fā)展共贏的科學之路。六是投資1.8億多元,于2013年4月完成白沙、古城、玉龍雪山消防用水、調水工程。七是計劃投資9830萬元,于2014年5月開工建設環(huán)城北路工程,工程全長7.5公里,目前已完成投資4500萬元。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通過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建立民族文化原真性保護體系。一是從2003年開始,每年安排近300萬元用于古城居民生活補助,盡量留住原住居民。二是與美國全球遺產基金會簽署《麗江古城傳統民居修復協議》,根據《麗江古城傳統民居保護維修手冊》,共同出資完成了具有歷史文化保護價值的299戶傳統民居、236個院落的恢復性修繕,該項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qū)遺產保護優(yōu)秀獎,創(chuàng)立了可供世界遺產地借鑒的模式。三是每年安排1000萬元作為民族文化保護發(fā)展基金,用于傳統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傳承和展示等。四是實施文化名人回落古城、地方民族特色店鋪保護、名人故居修復等項目;收回古城內政府直管公房鋪面使用權和經營權,集中用于傳統民族文化保護;目前,古城內已有納西古樂、東巴文化傳承院等一大批民族文化傳承展演經營門店,形成了以方國瑜故居、和志剛書齋、雪山書院、王丕震紀念館等為代表的一批民族文化示范窗口。五是建設古城文庫,出版發(fā)行了《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志》、《麗江古城楹聯集》、《納西文化叢書》等。六是補助本土作者、藝術人才創(chuàng)作的民族文化研究書籍及音樂光碟出版,已出版圖書95套、光碟35碟。七是成立麗江(納西)文化研究會,挖掘整理傳統民族文化。八是在實行云南省風景名勝區(qū)準營證制度基礎上,壓縮商鋪數量和規(guī)模,取締在城內經營的音像、珠寶玉器、歌舞廳、現代服裝等與古城風貌不協調的項目,淡化現代商業(yè)氣息。九是成立文化經營分公司,實施走進納西人家、傳統民族文化商貿街等文化展示項目。十是開設東巴文化培訓班、雪山書院東巴文化講學、納西母語教學、古城區(qū)小學遺產知識課程等,培養(yǎng)民族文化人才。
健全保護管理法制體系。近年來,各級地方人大和政府先后制定實施了許多關于保護古城的地方性法規(guī)、規(guī)章、規(guī)定、辦法,為依法規(guī)范管理古城、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一是行政立法:在全國率先對一項世界遺產進行行政立法,制定實施了《云南省麗江古城保護條例》、《云南省東巴文化保護條例》。二是技術立法:委托同濟大學編制了《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保護規(guī)劃》,指導古城的保護和發(fā)展;制定實施了《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管理規(guī)劃》,對古城的保護管理程序、方法作了技術規(guī)范和管理規(guī)劃;制定實施了《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傳統商業(yè)文化保護管理專項規(guī)劃》,使古城的商業(yè)行為與傳統風貌和民族歷史相協調,課題獲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制定實施了麗江古城《環(huán)境風貌保護整治手冊》、《傳統民居保護維修手冊》、《施工隊伍管理辦法》等;古管局與10個部門聯合下發(fā)了《關于在麗江古城實行風景名勝區(qū)準營證的通知》。三是成立綜合行政執(zhí)法局,加強日常執(zhí)法監(jiān)察。
加大宣傳提升品牌。通過推進旅游標準化試點,舉辦文化遺產日和麗江古城中國當代文學論壇暨《大家》創(chuàng)刊20周年,參加世遺大會、國內外各種文化遺產論壇和旅游宣傳促銷等活動,借助網絡平臺、主流媒體、戶外廣告等,加大外宣力度,著力打造特色、提升品牌,向世界更好更多地展示麗江的自然風光和民族文化,不斷提高古城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古城先后榮膺改革開放30年中國最佳旅游目的地等30多項殊榮,是全國唯一的集世界文化遺產、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文明單位5項頂級桂冠于一身的旅游景區(qū)。
為古城保護管理提供了資金保障。1994年11月,省政府召開滇西北旅游規(guī)劃現場辦公會,提出了“開發(fā)麗江”思路,并確定了保護麗江古城的“54321”工程,從此,麗江旅游業(yè)進入了實質性的開發(fā)建設階段;1996年2月,麗江遭遇7級地震,古城房屋受到毀損;翌年12月,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6年2月,省政府召開滇西北旅游現場辦公會,提出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名牌精品、大旅游開發(fā)”戰(zhàn)略和“做大麗江”思路;麗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日益擴大,游客劇增,給古城造成損害,需要保護;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排污、照明、消防等設施不健全和滯后;大量不協調建筑蠶食古城,需要拆除搬遷;旅游業(yè)轉型升級,需要夯實基礎、加快建設、打造亮點……這一切,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家都沒有安排專門的保護資金,偶有安排也非常有限,而麗江又是個邊疆民族貧困地區(qū),地方財力無法承擔。古維費的開征,因其提供源源不絕的資金支持,正好緩解了這一難題。如果說麗江古城是座活著的古城,那么古維費就是古城永葆青春活力的新鮮血液,一時一刻也不能缺少,更不能中斷;失去了古維費的支撐,古城的保護管理就是空談。
是古城保護管理最重要的融資平臺。以古維費收費權作質押,加強政銀、企銀合作,向銀行貸款,有效解決了融資難題,構建起了古城保護管理的資金支撐體系。
有利于旅游市場的規(guī)范運行。通過強化古維費的征收查驗工作,能有效打擊黑團黑導擾亂旅游市場、干擾正常旅游秩序的不法行為,壓縮其偷逃利潤空間,減少惡性競爭,為旅游業(yè)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促進旅游業(yè)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有利于改善環(huán)境和提升服務水平。通過收取古維費和專款專用,能不斷改善古城人居及旅游環(huán)境、留住原住居民、維系古城民俗、建立活態(tài)的社區(qū)博物館、扶持民族文化,提升景區(qū)服務水平。
有利于彰顯古城開放的歷史文化。沒有圍墻,是麗江古城的特色之一,收取古維費正好彰顯了這種開放性和鮮明特色。如果采取大眾化的建圍墻買門票方式,就違背了古城開放的歷史文化傳統。
有利于控制人流量。通過征收古維費,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游客流量,減少人滿為患對古城的沖擊,營造寧靜祥和雅致的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