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耀桐
“依法決策”就是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定,運用法治的手段,將執(zhí)政黨、人大和政府的公共政策決策納入法治化的軌道,以法律規(guī)范和約束決策的全過程。
對照這些程序方法,現(xiàn)在的依法決策存在著不少問題。
首先,從決策的項目內(nèi)容的合法性檢查來看,在一些地方,根本沒有把它作為前置性條件,沒有事先查一查決策的項目內(nèi)容是不是合法。
其次,從決策“謀”的階段來看,在一些地方,決策項目的醞釀提出多半是“一把手”工程、面子工程。決策也普遍缺乏調研報告或智庫報告,缺乏公眾參與。
再次,從決策“斷”的階段來看,專家咨詢論證成為形式擺設,變相成為拉關系的工具,決策者邀請專家的標準不是看專業(yè)背景,而主要是看和自己關系熟悉不熟悉、支持不支持。公眾聽證也是如此。
第四,從決策“施”的階段來看,嚴重缺乏對決策實施中的情況搜集、意見反饋,對不合適的地方不能“亡羊補牢”、及時做出修改變更。
最后,從決策“監(jiān)”的階段來看,缺乏決策后結果績效的客觀、公正的評價機制。往往以工作總結和情況匯報代替,或者進行績效評估時,評價者往往是領導者本人或者與領導者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監(jiān)督機構。內(nèi)部監(jiān)督追究、媒體監(jiān)督問責,以及事前制衡、事中監(jiān)督與事后追究的制度性規(guī)定都存在嚴重缺漏。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和推進依法決策需要改革的地方很多。目前亟待改革的主要有三項重點工作。
一是實行決策過程中的“謀”“斷”分離。決策過程首先是“謀”和“斷”的過程,我們現(xiàn)在的領導是既“謀”又“斷”,把“謀”和“斷”統(tǒng)統(tǒng)包了。這是不科學的。在決策過程中應該建立“謀”“斷”分離的決策運行機制?!爸\”,主要由對決策起參謀咨詢作用的輔助機構即智庫系統(tǒng)承擔,負責提出決策咨詢報告和建議方案;“斷”,主要由決策的中樞機構和領導人承擔,負責對決策議案拍板決斷。
二是要大力加強智庫建設?!爸\”“斷”分離后,“斷”要依靠“謀”的有力支撐,就必須把智庫建設好。中國可以稱為智庫大國,但還不是智庫強國。中國要從智庫大國走向智庫強國,才能與中國日益強盛的國力相適應。
三是加大對決策責任的監(jiān)督追究力度。要建立一套對決策形成和實施的評估標準和評估機制,尤其是按照四中全會《決定》提出來的“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這是依法決策作出的一個創(chuàng)新性規(guī)定,它體現(xiàn)了重大決策一旦出了問題,必須依法追責、依法倒查的思路。這種追責、倒查,最關鍵的還在于“終身”兩個字。今后,只要是因濫用決策權或失職瀆職等導致重大決策出錯的,不論時間怎么變化、空間怎么變化,也就是不管經(jīng)過多少年、不管身處何方,是現(xiàn)職還是退居二線和退休,決策者都要對決策錯誤承擔責任。這將促使領導干部變草率決策為慎重決策。
(摘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