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輝等
摘要:利用16對SSR引物對17份非洲結球甘藍(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pitata L)種質(zhì)資源材料和8個中國結球甘藍品種進行了遺傳多樣性研究。結果顯示,有10對SSR引物在25個資源材料間表現(xiàn)為多態(tài)性。共檢測到32個等位基因位點,每對引物的等位基因位點變幅為1~4,平均為3.2,等位基因數(shù)為25,平均為2.5。UPGMA聚類分析結果顯示,在相似系數(shù)為0.534的水平上可將25份結球甘藍資源材料聚為4大類群。揭示了引進非洲結球甘藍資源的遺傳多樣性。
關鍵詞:結球甘藍(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pitata L);SSR;遺傳多樣性;聚類分析;非洲
中圖分類號:S635;Q943.2;Q16.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18-4498-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8.027
結球甘藍(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pitata L)起源于地中海一帶,是世界上種植最廣泛的蔬菜之一,現(xiàn)在中國甘藍(B. oleracea L.)種植面積有70萬hm2,在蔬菜生產(chǎn)上具有重要的地位[1]。在作物育種領域,種質(zhì)資源越豐富,越易選育出理想的優(yōu)良新品種,因此,種質(zhì)資源的遺傳多樣性對于甘藍新品種選育意義重大。從系譜關系和表型性狀來研究種質(zhì)資源的遺傳多樣性雖然有效,但受到環(huán)境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較大,對于引進的國外種質(zhì)資源,其系譜關系往往難以查找。DNA分子標記技術為從分子層面上揭示種質(zhì)資源的遺傳差異開辟了新的途徑。目前國內(nèi)外研究者應用DNA分子標記技術對甘藍類資源材料已開展了一些研究,如2011年Saxena等[1]用RAPD和SSR標記分析了甘藍栽培種的遺傳多樣性,2013年Izzah等[2]用SSR分子標記研究了分屬于6個類型的91個甘藍品種的遺傳多樣性,2015年Pang等[3]用SSR和SNP標記分析了葉用甘藍(B. rapa L)的遺傳多樣性和群體結構。SSR標記具有共顯性、高多態(tài)性、高穩(wěn)定性和經(jīng)濟方便等優(yōu)點,已經(jīng)在各項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近2年湖北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從非洲引進了17份結球甘藍資源材料,用8份國內(nèi)推廣應用的商品甘藍為對照,采用SSR技術對其進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這批資源的遺傳多樣性和親緣關系,從而為有效利用這批資源打下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材料為湖北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近2年從南非、莫桑比克和津巴布韋等非洲國家引進的17份結球甘藍資源材料和8份國內(nèi)甘藍大田生產(chǎn)上推廣的商品品種,共25份材料其編號、名稱、結球類型、熟性、來源等信息見表1。
1.2 方法
1.2.1 樣品總DNA提取 每個參試材料取8個單株的幼嫩葉片,混合后作為提取材料。總DNA提取采用Saghai-Maroof等[4]的CTAB法,并略有改動。提取的DNA樣品用0.8%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其濃度及純度,然后稀釋成10 ng/μL備用。
1.2.2 PCR擴增 用30對SSR引物對參試甘藍材料進行分析,SSR引物由北京六合華大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成,PCR反應參照Saal等[5]的方法,在 Eppendorf Mastercycler PCR儀上進行。采用10 μL PCR體系:DNA(10 ng/μL)1.0 μL,H2O 4.7 μL,10×Buffer 1.0 μL,dNTPs(2.5 mmol/L)0.2 μL,Taq(5 U/μL)0.1μL,25 mmol/L Mg2+1 μL和引物F/R 1 μL×2。反應程序:94 ℃ 預變性5 min;94 ℃變性30 s,53~56 ℃退火30 s,72 ℃延伸60 s,34個循環(huán);72 ℃延伸 10 min。PCR 擴增產(chǎn)物用6%非變性聚丙烯酰胺凝膠進行電泳,緩沖液為5×TBE,電壓120 V,電泳45 min左右。銀染檢測:10%乙醇100.0 mL+0.5 mL冰乙酸固定4 min,0.2% AgNO3染色10 min,蒸餾水洗2~3次,3% NaOH溶液400 mL+7 mL甲醛顯影,蒸餾水洗滌2次,照相,保存。
1.3 數(shù)據(jù)處理
統(tǒng)計分析各樣本DNA的擴增條帶,在相同的遷移距離上,強帶記為1,弱帶重復出現(xiàn)也記為1,弱帶出現(xiàn)但不重復記為0,無帶記為0。樣本x與樣本y之間的遺傳距離參照Nei等[6]的公式計算,GDxy=1-2Nxy/(Nx+Ny),Nxy表示樣本x與樣本y所共有的條帶,Nx代表樣本x的所有條帶,Ny代表樣本y的所有條帶。將計算得到的遺傳相似系數(shù)用軟件NTSYS-PC2.1的非加權組平均法(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UPGMA)構建聚類圖。SSR位點的多態(tài)性按公式PIC=1-∑Pi2計算,有效等位基因數(shù)為E=1/∑Pi2,Pi為第i位點的基因頻率。
2 結果與分析
2.1 SSR標記的多態(tài)性
在供試的非洲結球甘藍資源材料中隨機選擇5個不同來源的材料進行SSR引物篩選,選取其中擴增條帶清晰、多態(tài)性高的引物用于供試材料的遺傳多樣性分析。從30對引物中選出16對多態(tài)性高的SSR引物用于進一步的試驗,這16對SSR引物在25個材料間能擴增出產(chǎn)物的有10對,占所用引物的62.5%。在10對引物上共檢測到32個等位基因位點,每對SSR引物的等位基因位點數(shù)變幅為1~4個,平均為3.2個。其中,24號引物的等位基因位點數(shù)最多,為4個;大部分引物的等位基因位點數(shù)在2~3個范圍內(nèi)。
2.2 甘藍材料遺傳相似性分析
根據(jù)10對SSR引物在25份供試材料中所獲得的32個等位基因位點,按Nei的方法利用NTSYSPC2.1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算供試品種間的遺傳相似系數(shù)(GS),結果遺傳相似系數(shù)變化范圍在0.24~0.87 之間。其中12號和26號的遺傳相似性最大(GS=0.87),說明兩者有非常近的遺傳關系;而65號與34號、37號之間的遺傳相似性最小(GS=0.24),說明它們之間的遺傳距離比較遠。
2.3 聚類分析
以獲得的SSR標記遺傳相似系數(shù)矩陣為原始數(shù)據(jù),在NTSYS-2.0軟件上用UPGMA法對參試所有結球甘藍資源材料進行聚類分析,并繪制樹狀圖,具體見圖1。從圖1可見,以遺傳相似系數(shù)0.534為閾值,可將參試的25份材料分為4個大類群。第Ⅰ類群為1個材料,標號為65號,是來源于毛里求斯的中熟扁圓結球甘藍;第Ⅱ類為34號和37號,都是來自中國的中熟扁圓結球甘藍商品品種;第Ⅲ類為95號,為來自坦桑尼亞的中熟扁圓結球甘藍;第Ⅳ類為余下的其他結球甘藍材料;其中在相似系數(shù)0.662處,7號、32號、12號、26號、96號可聚為一類,球形都為牛尖形,都來自非洲,12號和26號球形一致又都是早熟類型,因此在聚類分析上表現(xiàn)為十分相似。從圖1還可看出,在相似系數(shù)0.706處,圓頭中熟的1號、6號、17號和47號聚在一起,這4個材料都來自非洲;說明相同來源的材料親緣關系較近,相同生態(tài)類型的材料親緣關系也較近。上述聚類結果說明,利用32個SSR標記可以確定本試驗中25份不同類型結球甘藍材料間的遺傳差異。
3 討論
試驗結果顯示,SSR標記可用于對引進的非洲結球甘藍種質(zhì)資源進行有效的遺傳多態(tài)性檢測。以遺傳相似系數(shù)為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UPGMA分析,在相似系數(shù)為0.534的水平時可將25個甘藍種質(zhì)材料聚為4個大類,聚類分析結果與非洲結球甘藍資源的地理來源、熟性和球形有一定的相關性,這與宋立曉等[7]、繆體云等[8]、苗明軍[9]和李寧等[10]的研究結果一致。并且同一地域的多數(shù)材料可以聚在一起,如第Ⅱ類群的2個材料均來源于中國,但同時也存在不同地理來源的材料聚在一起的現(xiàn)象,也許是因為不同地區(qū)間資源的交流致使某些基因在不同地區(qū)種質(zhì)間的相互滲透所致。同一球形和熟性的材料大多聚在一起,如牛尖形的材料形成一個聚類,但其中來自東非和南非的2個羽衣甘藍也聚在了該類,而且獨立成為了一個小類,可能是采用的標記較少,沒能將其從牛尖形中分離出去造成的。
試驗對非洲引進的17份甘藍資源和國內(nèi)的8份甘藍商品品種進行了遺傳多樣性和親緣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引進的非洲資源與國內(nèi)的甘藍品種遺傳上存在差異,說明引進的非洲甘藍種質(zhì)資源具有不同的基因背景,能豐富中國的甘藍種質(zhì)資源,增加其遺傳多樣性,這將使今后育成品種的適應性更廣、性狀更加優(yōu)異。
參考文獻:
[1] SAXENA B, KAUR R, BHARDWAJ S V. Assessment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cabbage cultivars using RAPD and SSR markers[J]. Journal of Crop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11, 14(3): 191-196.
[2] IZZAH N K, LEE J, PERUMAL S, et al. Microsatellite-based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91 commercial Brassica oleracea L. cultivars belonging to six varietal groups[J].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2013, 60(7): 1967-1986.
[3] PANG W X, LI X N, CHOI S R, et al. Development of a leafy Brassica rapa fixed line collection for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 pulation structure analysis[J]. Molecular Breeding, 2015, 35:54.
[4] SAGHAI-MAROOF M A, SOLIMAN K M, JORGENSEN R A, et al. Ribosomal DNA spacer-length polymorphisms in barley: Mendelian inheritance,chromosomal loca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1984,81( 24) : 8014-8018.
[5] SAAL B, PLIESKE J, HU J, et al. Microsatellite markers for genome analysis in Brassica,Ⅱ.Assignment of rapeseed microsatellite to the A and C genomes and genetic mapping in Brassica oleracea[J]. Theor Appl Genet,2001,102(5):695-699.
[6] NEI M, LI W H, Mathematical model for studying genetic variation in terms of restriction endounclease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79, 74: 5269-5273.
[7] 宋立曉,嚴繼勇,曾愛松,等.結球甘藍遺傳多樣性的SSR分析[J].江蘇農(nóng)業(yè)學報,2013,29(1):151-156.
[8] 繆體云,薄天岳,陳錦秀,等.甘藍種質(zhì)資源遺傳多樣性的SRAP分析[J].分子植物育種,2010,8(1):94-98.
[9] 苗明軍.SSR標記在甘藍遺傳多樣性及雜種鑒定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10] 李 寧,姚明華,焦春海,等.亞洲及非洲茄子種質(zhì)資源主要農(nóng)藝性狀的遺傳多樣性分析[J].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14,53(23):5769-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