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作為典型的語調語言,語調系統(tǒng)發(fā)達,形式多樣。語調變化并不影響詞匯意義,但語調誤用會造成誤解,影響交際,語調對于有效交際極其重要。本文試圖從實驗語音學的角度,運用語調研究相關理論,對吳語方言區(qū)上海英語學習者的語調特征進行描述,將其語調特征與本族語發(fā)音人語調特征進行對比,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并給出建議,以期為英語語音教學提供幫助。
關鍵詞:語調 特征 實驗語音學 對比分析
引言
隨著研究手段的不斷進步及現代語言學的產生與發(fā)展,語調問題研究在語言學界日益盛行。語調的變化并不影響詞匯本身的意義,但語調誤用會造成誤解,影響語言交際。英語這種典型的語調語言和典型的聲調語言漢語在語音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F有的研究成果表明,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在英語語調的習得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如單詞重音位置不準、語調較平緩變化不明顯等。因此了解語調、掌握正確的語調對于有效交際極其重要。
一、國內外語調問題研究現狀
桂燦昆(1985)討論了我國各地方音對學習英語發(fā)音的干擾,并提出解決的辦法,為我國學生學習英語提供了有力的指導。趙元任(2002)將英漢語調進行對比,將漢語語調組結構分為調頭(包括非重讀調頭和主調頭)和調體(包括調核和調尾)兩個部分,在語調組結構對比方面做了先驅性研究。朱麟(2007)通過對中國學生說的英語與本族語者英語進行對比分析,證明中國英語學習者由于受其母語影響,產出的英語具有很強的音節(jié)節(jié)拍的特點。陳樺(2008)對我國外語學習者在調型和句子重音等方面有獨到研究,細致深入。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創(chuàng)始人Halliday(1967)從信息論角度提出英語語調三重系統(tǒng)概念:調群切分、調核位置、音調。OConnor & Arnold(1973)從英語語調的語法功能、表態(tài)功能及重音功能方面剖析語調,同時又將語調分為調冠、調頭、調核、調尾等幾個部分進行研究。Bolinger(1989)認為語調與其他超音段特征有密切的關系,但是音高仍是語調的最重要的因素。Crystal(1995)認為,語調不僅與聲音的高低有關,而且與句子重音、節(jié)奏及話語速度聯系密切。DanielHirst(1998)根據實際經驗及實地調查,對20種語言進行客觀描述,總結了20種語言的語調系統(tǒng),對于韻律、語調研究有很大的借鑒參考價值。
二、英語語調
(一)語調概念
語調指口語的音高模式,是人類語言共有的以音高運動為主要特征的超音段現象(OConnor & Arnold,1973),在口語中具有重要作用。語調包括重音、音調、節(jié)奏、停頓等韻律特征。我們在說話過程中,語言的音高總是處在不斷變化中,這種變化是通過發(fā)音器官聲帶來完成的,聲帶在單位時間振動的次數越多,音高就越高,反之,則越低。語調是音高變化在說話過程中的體現。
(二)語調調群
在英語中,語調的高低起伏主要以單詞、短語和句子為單位,英語的語調通常由多個調群組成。一個完整的調群包括調冠、調頭、調體、調核與調尾(Halliday,1967)。調群切分涉及語調單位的組成,以停頓或無聲段作為主要的邊界標記;調核位置涉及最突顯音節(jié)體現的信息焦點,主要通過音高、音強、時長等聲學特征實現(Crystal,1995)。語調體現音高曲折變化,不僅標識句法結構,而且反映說話人的語氣和態(tài)度。
(三)語調功能
語調的作用之一就是把較長的話語語流切分成與句法相關的片段(OConnor & Arnold,1973)。英語語調的功能主要分為表態(tài)功能、重音功能、語法功能和語篇功能。
1.表態(tài)功能
表態(tài)功能是指不同語調與其表達的情態(tài)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它可以表示說話人的一種感情狀態(tài)——或平靜、或激動、或高興、或悲傷(陳樺,2008)。
2.重音功能
語調的重音功能是指語調決定重音的位置,是說話者利用停頓、增加音長和重音等語音手段,對某些詞加以強調來表達說話者的主觀意圖和思想感情,以便使聽話者感知信息焦點,突出主要信息與次要信息的區(qū)別(陳樺,2008)。例如:
(a)A woman without her‖man is nothing.
(b)A woman without her man‖is nothing.
這句話有兩種斷句方式,表達了兩種不同的意思,釋義句如下:
(a)A man without a woman is nothing.
(b)A woman without a man is nothing.
3.語法功能
語法功能是指語調信息能使聽話者更好地識別說話者的語法及句法結構(陳樺,2008),利用短語、小句或句子的邊界等信息判斷句子的類型和成分以及說話者的主觀意圖、態(tài)度和情感。語調是語法的一部分,調群的切分、調核位置的確定以及調型的選擇都與語句的結構有直接的關系。
三、實驗研究
(一)研究對象
本文采用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話語料庫中上海人說英語的語料,研究對象為上海市某重點高校大學本科一年級學生(由于尚未進行系統(tǒng)的語音訓練,所以不存在英語專業(yè)與非英語專業(yè)之間的差異),均有12年的英語學習歷程,英語基礎扎實,本文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兩位受試者進行分析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Praat語音分析軟件,對語料進行標音,畫出其音高曲線圖,通過將研究對象的音高曲線圖與本族語說話者的音高曲線圖進行對比分析,觀察上海英語學習者說英語時語調方面的特點,找出差距,并進一步提出解決方案。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表1:三種句型
句型 標注對象
陳述句 An international group is visiting our school this week.
特殊疑問句 What nationality is he?
一般疑問句 Is he a Japanese too?
(1)An international group is visiting our school this week.
根據圖1(a)可知,這句話包含了兩個調群,發(fā)音人在讀完“An international group”以及“visiting”之后有習慣性的停頓,而這種無聲停頓則標志著調群的邊界,“group”處出現了降升調,則調核落在了中心詞“group”上面,而本句的賓語“our school”作為第二個調群的焦點信息也要重讀,音高在“school”處有明顯的起伏為升降調,而且該本族語者的調域也比較低。圖1(b)顯示發(fā)音人1整體音高起伏很小,語調較為平緩,停頓不明顯,屬于機械化的把單詞讀出來。英語在平調時,應處于低調域,漢語在平調時處于高調域,而發(fā)音人音高處于較高調域(180Hz-400Hz),可見受母語普通話影響。分析結果表明發(fā)音人對句子焦點信息及所需要強調內容認識不清。圖1(c)表明發(fā)音人2的調域也相對較高(180Hz -300Hz),其音高曲線起伏明顯,句子整體語調呈下傾趨勢,句中停頓清晰,也可看出其對表達內容調群認識較為明確,調核及音高突顯升降調部分特征明顯,說明發(fā)音人能夠較好地把握句子信息。
(2)What nationality is he?
一般來說,特殊疑問句末使用降調,但是根據圖2(a)我們發(fā)現發(fā)音人的語調是升降調,“he”處語調上升,說明發(fā)音人將焦點放在“he”處,突顯這一信息,要讓最后一個詞“he”突顯而結尾又必須下降,所以發(fā)音人在本句發(fā)音過程中使用了升降調。圖2(b)顯示該發(fā)音人的調型基本較為平緩,音高起伏不大,但可能認為疑問句在句末要升調,這里刻意使用升調,在句中顯得不大和諧。圖2(c)表明發(fā)音人2雖在句末使用于降調,句子整體處于下傾趨勢,抑揚頓挫特征不明顯,與本族語者尚存在差距。
(3)Is he a Japanese too?
通常情況下,一般疑問句句末用升調,而通過觀察圖3(a),我們發(fā)現本族語說話者在結尾使用的是降升調,這是為了和后面的調群之間劃開界限,調群在“too”上面發(fā)生明顯的變化說明這是調群的邊界。而圖3(b)(c)均顯示兩位發(fā)音人在“too”上面用了升調,存在根據常識,機械地套用語調模式的問題,圖3(b)與圖3(c)相比,發(fā)音人對句子主語“he”處理稍好,突顯句子焦點,但結尾“too”,機械套用語調模式問題較為明顯。
(b)Speaker 1
(c)Speaker 2
(四)研究發(fā)現
通過實驗,我們可以看出,發(fā)音人在英語語調方面表現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母語漢語對英語語調產生負遷移作用,發(fā)音人調型較為平緩,抑揚頓挫變化特征不明顯,且調域普遍較高。在疑問句發(fā)音過程中,存在機械的套用已知語調模式(句末升調)的問題,聽起來不大自然。而本族語者在疑問句提及已知信息時通常會用低升調,而表達新信息時通常用降調或句末降升調。
2.朗讀過程中一字一頓、英文發(fā)音過于清楚,忽視了連讀、弱讀等技巧,停頓、重音處理不當,元輔音、輕重讀音節(jié)時長分配不妥,以輔音結尾的單詞后,添加元音音段的現象較明顯。
(五)語調教學對策與建議
我國英語教學旨在應試,普遍注重語法知識點的教授,對語音語調教學的要求較為寬泛,我們要加強語音語調方面的訓練,重視對學生英語語音面貌的培訓,拒絕“啞巴英語”。通過對比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議供參考:
1.英語教學中不僅要學習語法知識,而且要重視語調訓練。培養(yǎng)學生通過語調揣測語氣態(tài)度的能力,反復練習各種調型的升降變化,給學生普及一些語音學方面的知識,了解語音發(fā)音機制,以及朗讀過程中需注意連讀、停頓、重音等方面的技巧。
2.定期對英語教師進行語音語調方面的培訓、考核,不斷完善教師的語音語調,以便更好地教授學生,在其二語語調習得過程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3.在日常語音語調訓練中,教師可以使用語音標注軟件(如Praat)將學生語料與本族語者進行對比,通過語圖直觀感受自己發(fā)音方面存在的問題,反復模仿不斷改善自己的發(fā)音。
4.運用時長矯正的方法,刻意延緩、拉長某些音的發(fā)音,培養(yǎng)學生元輔音、輕重讀音節(jié)時長分配意識,進行強化訓練,以完善其語音語調,使之更接近本族語者的調型模式。
四、結論
本文對英語語調的相關概念進行了簡單介紹,通過對部分大一學生的語音采集,以及將其與本族語說話者語圖進行對比分析的實驗,將發(fā)音人的語料做成直觀的圖譜,把語調和重音這些抽象的概念直觀化并且量化,說明我國英語學習者在英語語調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并分析了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給出了語音教學的建設性意見,對英語語音教學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Bolinger,D.Intonation and Its Uses[M].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Crystal,D.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3]Daniel,H.&D.C.Albert.Intonation Systems:A Survey of Twenty Language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4]Halliday,M.A.K.Intonation and Grammar in British English[M].The Hague:Mouton,1967.
[5]OConnor,J.D.and Arnold,G.F.Intonation of Colloquial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3.
[6]陳樺.學習者英語朗讀中重音復現的節(jié)奏歸類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3).
[7]桂燦昆.美國英語應用語音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
[8]趙元任.英語語調(含美語)和漢語語調研究初探[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9]朱麟.中國人說英語的節(jié)奏模式及在教學中的運用[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徐新平 上海 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 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