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stra
漫長的藝術史里,女性藝術家們始終處于附屬的地位。像在一種共同的“約定”下,漸漸隱身在時間的長河里……然而,她們中間不乏璀璨的明珠。今天,我們將走近巴黎畫派的女藝術家瑪麗·洛朗桑的世界,通過串聯(lián)那些悲喜起落,探索她充滿詩意的畫作中的真實情感。
不被祝福的降臨
1883年10月21日,巴黎的一所公寓里誕生了一名女嬰,而她的出生并沒給家庭帶來歡樂。
女孩的母親波利·洛朗桑是從漁村來此地謀生的女服務員,父親安德烈·杜雷是一位另有家室的稅務官。這樣的背景,讓她一出生就背負著“私生女”的沉重。他們?yōu)樗∶麨椤旣悺ぢ謇噬?。年輕的波利無法接受女兒不名譽的出身,始終對她保持著一種冷漠的態(tài)度。對小洛朗桑來說,在最渴望親情的年紀里,既無法感知父親的保護,也缺少母親的溫情,始終深鎖在憂郁的陰影之下。直到22歲時,她才得知父親的真實身份;此時,他已經離世8年之久了。
在回顧這段歲月時,她感慨道,“青春是何等憂郁的年代?!?/p>
在母親心中,她仿若一個醒目的牌子,時刻在提醒自己愚蠢的錯誤。這讓洛朗桑從小就不被喜愛。也由于此,她有著比同齡人更多的敏感:很少撒嬌,早早就成了懂事的姑娘,時刻想著如何討母親歡心。在經年的努力下,母親內心的寒冰漸漸融化了,同樣受著感情折磨的二人握手言和了。
那以后,波利·洛朗桑開始將精力全花在培育女兒上,她希望輔助瑪麗成為一個高尚的淑女:鼓勵她接觸書籍,音樂,繪畫,詩文……將家里的一切布置得雍容華貴,兩個人沉浸在柔美的世界里。盡管在那個年代,單身女主人舉辦沙龍還顯得比較開放,波利卻不顧忌;她希望女兒得到更多快樂,忘記出身帶來的難堪。
此時的洛朗桑尚未開始她的藝術之路,但幼年的影響貫穿了她的一生:私生女身份的尷尬,家庭生活的冷漠,雖沒令她沉陷,卻像一片淡淡的灰霧籠罩在畫間:那些女性優(yōu)雅、 細膩,卻始終帶著哀愁。而成長過程里父親的缺失,讓她日后的作品中幾乎沒有容納男性的空間。她一生致力于肖像繪畫,男性人物卻像被隔離在外一般,罕少出現(xiàn)。
米拉波橋下的愛情
1902年,19歲的洛朗桑進入工廠學習瓷器畫,但她始終沒忘記成為一位畫家的愿望。一年后,進入了安貝爾藝術學院(Academie Humbert),開始學習傳統(tǒng)繪畫。
那時,她遇到了超現(xiàn)實主義詩人阿波利奈爾。
這位男性的出現(xiàn),成為洛朗桑生命中閃亮的一章,卻也為日后的遺憾埋下了伏筆。此時的阿波利奈爾在巴黎的文藝界已頗有名氣,人們稱他為“新詩運動以來極富才華的繼承者”。對造型藝術持久的興趣,對色彩天生的感受力讓他對新藝術總能做出準確的判斷??梢哉f,二十世紀初“野獸派”和“立體派”的興起,與他在評論界的大力贊譽不無關系。善良達觀的他在詩人圈和繪畫圈有著廣泛的交情,這讓他恰如一道橋梁,將當時最出色的藝術家們聯(lián)結起來。
但這位詩人的內心也有一道難言的傷口:他是一位波蘭女貴族與法國男人的私生子。這讓他和洛朗桑在情感上有著一種天然的惺惺相惜。同時,他們也都是藝術的信徒。二人互為彼此的繆斯,成為了一段佳話。在《醇酒集》中,阿波利奈爾耗盡半冊的篇幅為洛朗桑撰寫情詩;而洛朗桑的繪畫中,也總能看到詩人和他朋友們的身影。除了戀人的身份,阿波利奈爾還是一位最好的伯樂,他不遺余力的推介愛人的作品:“她毫無男性的缺點,又最大限度的具備女性的長處……”1908年,洛朗桑的畫作《一群藝術家》,在他的幫助下第一次被出售。
讓人遺憾的是:1913年,這段六年的戀情結束了。隨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詩人赴尼斯抗戰(zhàn),在一場流感中不治身亡。突如其來的死訊,令瑪麗·洛朗桑痛不欲生。
無疑,阿波利奈爾的出現(xiàn)對洛朗桑的一生極為重要:不僅給了她詩歌般的繪畫語言,引她結識了當時最為著名的藝術家團體;作品的成功出售,更為洛朗桑贏得了身邊人的尊敬,堅定了她做一名職業(yè)藝術家的信心??梢哉f是這個男人見證了她的青春,見證了她藝術的誕生和成功。更重要的—也見證了她是被愛的。
大名鼎鼎的沙龍客們
20世紀初的巴黎,印象派與后印象派的大師們正漸漸歸于平靜。高更死于南太平洋的小島,老年的莫奈在重復睡蓮的主題,塞尚隱居在??怂股街修o世。而此時,馬蒂斯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畢加索也自西班牙來到巴黎……這些最富才華又最自負的青年們,正在醞釀一場藝術的新革命。
布拉克、畢加索、馬蒂斯、莫迪里阿尼……這些日后聲名顯赫、光芒刺眼的大家恰恰是洛朗桑的交際圈。
身為活躍分子的阿波利奈爾,不僅將她引入“洗衣船”(注:巴黎最傳奇的先鋒藝術團體),還帶她參與了那里幾乎所有的重要聚會。而上圖《阿波利奈爾和他的朋友們》正反映了她當時來往的名流們。圖上從左至右,依次是:美國作家格特魯?shù)隆に固┮颍吋铀鞯那槿速M爾南多,不知名的金發(fā)女性,阿波利奈爾,畢加索,詩人馬格里特·吉約、莫里斯·克里姆尼茨 ;最右邊身著藍裙的女人正是洛朗桑自己。
在這個團體中,她被視作一名女畫家,而不僅僅是著名詩人的情人。這讓她與畢加索的情人費爾南多有著徹底的區(qū)別。這個時期,她也打開了自己繪畫的視野。從野獸派到立體派,在她的畫作中都能找到痕跡。正是這些實驗讓她意識到:濃烈或冷酷的理性分析并不適合她的作品。漸漸開始顯現(xiàn)自己的風格:與野獸派的激昂相反,她作品的色彩都像被雨水沖淡了一般,又像隔著一層紗幔,帶著柔和的美;與立體派明確的線條和理智的思考相反,她將所有的邊緣線隱沒在顏色之間,有著流暢的過渡。
在最杰出的的男性藝術圈走了一遭后,她選擇了最為女性的語言;恰恰證明了洛朗桑在繪畫中尋找自我的意愿勝于模仿別人。溫柔的風格背后,隱藏著一股獨立的力量。以致后來,人們將她的作品歸入巴黎畫派,即“那些在創(chuàng)作中保留自己語言,而無法被歸類的風格”。
洛朗桑大部分的作品,是以女性為題材的肖像畫。它們并沒有嚴格遵從寫實,也沒花費過多精力在塑造細節(jié)上,往往給人一帶而過,寥寥數(shù)筆完成的隨意感。但對人物情感與眼神的捕捉非常傳神。畫中人物大多缺少激烈的情緒,卻帶著高貴而憂郁的色彩。
即使在晚年,她的繪畫世界依然反映出了一種少女的氛圍。
顛沛流離中的避難所
雖然她的作品具有強烈的夢幻感,畫面中總彌漫著一種淡淡的灰色。憂郁,恰恰是她與現(xiàn)實僅存的關聯(lián)。
在與阿波利奈爾分手后,畫家與德國貴族封魏吉恩結婚了。讓她始料未及的是,這段婚姻一開始就邁入了磨難。一戰(zhàn)的爆發(fā),令法德兩國成為了敵對國。洛朗桑受丈夫的影響失去了法國國籍,甚至被指摘為出賣祖國的間諜,這讓他們婚后不久就開始了七年的流亡生涯。
直到1921年,洛朗桑才結束了這段婚姻,重返巴黎。
此時的法國,正值知識分子和上層社會對藝術與文化充滿狂熱的時期。巴黎的社交圈重新迎接洛朗桑的歸來,她也憑借充滿個人風格的畫作,成為眾多女性名流指名的肖像畫家。幾乎所有著名的作品都誕生于這個時期。
現(xiàn)實的曲折似乎沒有影響她的畫風:畫布上的女子依然是豐腴飽滿,臉頰紅潤,有葡萄般閃亮的眼眸。她們通常被被羽毛、輕紗、花朵、絲巾、瓔珞等飾物環(huán)繞……色調多是慵懶的白色,雅致的灰色和夢幻的羅藍色、玫瑰色。純凈、清透,帶著一種潮濕的氣息。其中,最受人關注的是為香奈爾女士繪制的肖像。香奈爾曾以這幅作品過于柔和,不符合自己干練的形象婉拒了。但多年后,人們卻認為那是最表露她氣質的一幅。只是畫家比我們都先觸及到了那種掩藏的東西。
在回顧中,洛朗桑大量的自畫像也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歷史上很多藝術大家都以自畫像而聞名,比如光影大師倫勃朗,后印象派畫家梵高。自我描繪,實際上是對內心的審視和剖析。但洛朗桑的做法有著明顯的個人特色:她畫中的自己,從未顯露時間的痕跡。即使在晚年的作品中,人物依仍是青春的,靜美的。
這讓我們有機會揣測到:自始至終,畫作是洛朗桑建立的一個理想國度。
像一種傷害的保護機制,一個與外物無關的世界,將她和一切顛沛流離與心碎相隔。它們本質上是一種精神的庇護所。而在作品的唯美之外,我們更能體會到一種女性堅韌的精神力量。
尾聲
瑪麗·洛朗桑的一生像一朵浮萍,從未真正被眷顧過:幼年時期父親的缺失,母親的冷漠;中年時失去摯愛的人,一生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和兩段漫長的流亡;到了孤獨清冷的老年,只有一位女管家陪伴在側。她個人也并不美麗:粗胖的手指,平庸甚至有些嚴肅的五官。但她的畫像完全是另一個國度:女人們皮膚白皙,面頰豐滿,被柔軟的羽毛和輕紗包裹著,帶著慵懶和玫瑰般的浪漫……那些現(xiàn)實生活虧欠她的,都在這個理想國里得到了滿足。
1956年,73歲的她在巴黎的寓所去世了。安葬時,她身穿白色長裙,手持一朵玫瑰,胸前安放著一疊阿波利奈爾寫給她的情書。她一生都沒能成為這位摯愛的妻子,在走入墓地前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這個儀式,也成了她“理想國”中最后一幅驚艷的作品。為并不完滿的人生,畫上了完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