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髖關節(jié)脫位是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初次置換術后脫位發(fā)生率為3.2%~6.5%,全髖關節(jié)翻修術后脫位發(fā)生率為7.4%~11.4%[1],早期脫位因髖關節(jié)周圍肌肉、關節(jié)囊的力量沒有恢復正常,而病人又將下肢放置在容易發(fā)生關節(jié)脫位的危險體位所致。目前應用最多的是梯形枕和三角枕,但此類枕頭不利于側臥時使用,病人常因患肢過度懸空而擔心翻身造成的假體脫位,選擇長時間的平臥,增加了術后壓瘡與血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增加了病人的經濟負擔。
1.1 材料與結構 下肢多功能枕采用聚乙烯材料制作,整體由正面呈直角三角形的第一氣囊、正面呈直角梯形的第二氣囊、固定帶和充氣泵(可直接從市場采購)組成,第一氣囊可單獨充放氣并設有相應的充放氣口,第二氣囊也可單獨充放氣并設有相應的充放氣口;第二氣囊直角邊與第一氣囊的直角邊相連成一個整體,整體結構的正面呈梯形。充放氣口的結構應設計成與充氣泵相配的結構。固定帶分別連接在第一氣囊和第二氣囊的斜側面上,每個斜側面至少為3根,可采用帆布帶或尼龍粘結帶,長度分別為120 cm、150 cm、180 cm。結構見圖1。
1.2 制作方法 梯形結構的上底邊長度為20 cm~30 cm,下底邊長度為45 cm~60 cm,上底邊和下底邊之間的高度為40 cm~50 cm,整個外展枕的厚度為15 cm~20 cm。充氣泵的作用是對所有氣囊進行充氣,重新分配壓力,降低剪切力和摩擦力。固定帶固定在外展枕的外圍,用3條寬為5 cm,長度分別為120 cm、150 cm、180 cm的帆布帶或連接粘帶固定,分別放置在距離上、下底邊3 cm及中間位置。
根據手術的部位應用下肢多功能枕,若左髖做置換術,平臥時可將三角形氣囊和梯形氣囊中的氣體充足,然后將下肢多功能外展枕旋轉180°,用固定帶固定雙下肢;側臥時可將三角形氣囊中的氣體放盡,然后將梯形氣囊固定于左下肢,根據病人睡眠的習慣,適當調整所充的空氣量,右髖手術同理。
圖1 下肢多功能枕結構示意圖
下肢多功能枕在病人平臥或側臥時,能有效固定雙下肢,防止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因過度屈曲、內收、外旋和外旋而引起的假體脫位;還可應用于下肢手術或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病人患肢抬高的體位要求。下肢多功能枕解決了傳統(tǒng)的梯形枕及三角枕在翻身方面的重心不穩(wěn)的問題,有利于預防假體脫位。
下肢多功能枕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攜帶、操作方便,柔軟、透氣,易于折疊、清洗,價錢便宜,還可重復使用。
[1] Demos HA,Rorabeck CH,Bourne RB.Instability in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ith the direct lateral approach[J].Clinical Orthopaedics,2001(393):168-180.
(本文編輯 孫玉梅)
下肢多功能枕的設計與應用1)
李 娟,馬芹芹,闞翔翔,黃 瑩
手術;臥床病人;多功能翻身枕;設計;制作;應用
R472.5
C
10.3969/j.issn.1009-6493.2015.04.047
1009-6493(2015)02A-0512-01
1)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專利號:ZL 201420032475.4。
李娟,護師,本科,單位:210002,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qū)南京總醫(yī)院;馬芹芹、闞翔翔、黃瑩(通訊作者)單位:210002,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qū)南京總醫(yī)院。
2014-03-11;
2015-01-10)
·綜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