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慶江
新時代需要的是既要有競爭能力又要有合作意識的新型人才,而人才的培養(yǎng)又離不開教育。筆者結合了“競爭與合作”學習的要求與自己的教學實踐,從幾個方面闡述了自己在實際教學中對于如何構建競爭與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的探索。
一、構建競爭與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必要性
競爭與合作無處不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明確指出:“中小學教育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上來。”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此“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隨著時代發(fā)展而不斷變化的。在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當代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趨勢來看,無一不體現(xiàn)著“競爭與合作”的關系,新時代需要的是既要有競爭能力又要有合作意識的新型人才。而人才的培養(yǎng)又離不開教育。因此,在教育教學中競爭與合作的意識培養(yǎng)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競爭與合作學習可以從幾方面來理解:1.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和教師在教學中都要有競爭意識。有競爭才有活力,有競爭也會增加動力。競爭也可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效率。2.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和教師在教學當中也都要有合作意識。有合作才會有交流、有配合,對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合作有利于信息的傳播和溝通,學生之間的學習活動相互調整、相互改進、互補共進。3.不論是競爭還是合作都不可以割裂來看,要在教學過程中,將二者統(tǒng)一起來,克服二者的弊端,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構建競爭與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具體做法
1.形式與內容的靈活化、新穎化、生活化,引起學生參與競爭與合作學習的興趣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把遠離生活世界的教育比作“鳥籠式”的教育, 他提倡生活即教育的理論, 這種生活教育理論對于我國的課程改革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初中學生具有年齡偏小、活潑好動和喜歡表現(xiàn)自己的特點,但在課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因而教師在進行競爭與合作學習時,應結合學生這些特點,對教材進行加工處理,創(chuàng)設若干相互聯(lián)系的活動模塊,利用問題的新奇性,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
初中政治課程中還有許多非常吸引學生的方式:組成興趣小組、開展辯論賽、綜合知識搶答、即興演講等。例如,在“禮貌、禮儀”這堂課中,通過小組表演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和接受正確的交往方式。我在講“維護社會管理秩序”時,根據(jù)我校的具體位置,提出了幾種現(xiàn)象,讓學生們分成小組討論。通過這些發(fā)生在身邊的事例讓學生明白了,社會管理秩序,需要法律來維護,法律規(guī)范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行為,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的行為一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情節(jié)嚴重的依照《刑法》處罰,情節(jié)輕微的尚未觸犯刑律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來處罰。
2.小組學習常態(tài)化,養(yǎng)成學生參與競爭與合作學習的意識與習慣
小組學習是一項比較容易開展但難堅持下去的活動。如果堅持下去,對于教師、學生都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工作,對于教師教學的有效性,對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能力的培養(yǎng)功不可沒。從初一開始,我便著手將學生分成固定的4-5人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實行計分制,一段時間總結點評一下各組表現(xiàn),內容包括平時上課的小組討論、課程活動等。
當然,初一的學生并沒有很高的合作能力,需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和指導后,學生才能自覺的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合作方法。在此之前,教師必須給出明確的指導,例如,開展辯論賽時, 由各個組的學生選派代表就某個具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辯論,要求盡可能的用課本中的理論進行論證;綜合知識搶答時,可以根據(jù)班級人數(shù)進行分組,選擇課本理論進行提問,各個小組的學生舉手搶答,制定分值來評定優(yōu)秀小組等。
3.參與的普遍化,普遍提高學生參與競爭與合作學習的能力
幾乎所有的教師在運用競爭與合作學習這種方法時,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整堂課只有少數(shù)幾個學生在積極地發(fā)言,大部分學生并不能夠真正參與進來,或者大多數(shù)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被調動起來,使整個討論、活動達不到預期的活動效果。究其原因,是不是我們的課堂缺乏吸引力?是不是我們對于學生的能力預期過高?
對于這種情況,通常教師應該提供更寬廣的平臺讓學生參與和展示自己的看法和能力等,這其中包括許多課堂的設問或者活動的設置。這樣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優(yōu)勢和感興趣的方面進行分工合作,有參與的過程,學生就會更加積極地參與,也達到了我們競爭與合作的目的和效果。
總之,競爭與合作學習是一種富于創(chuàng)意和實效的教學策略。成功地進行競爭與合作的課堂活動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培養(yǎng)其思想品德教學中起到積極的作用,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jīng)驗教訓,遵循學生的語言學習規(guī)律,精心設計競爭與合作的活動,走進學生心理與生活。惟有如此,競爭與合作學習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才能夠不斷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培養(yǎng)符合時代要求的會學習的人才。
(責任編輯 陳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