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利軍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不論國文、英語,凡是學習語言文字,如不著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內(nèi)容上尋求,結果是勞力多收獲少?!惫蕛?nèi)容與形式,就如同飛機的兩翼,缺一不可。而作文表達需要遵守法則和規(guī)律,此所謂寫作有“道”。那么,寫作之道從哪里來?筆者認為,可以從教師與學生兩個角度切人,切實讓學牛在閱瀆中聞道、在辨別中問道、在實踐中行道、在反思中得道,進而順暢表達、自由表達、創(chuàng)新表達。
一、教師引領,學生聞“道”問“道”
由于學生特有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故在閱讀中一般對內(nèi)容關注度很高,但對文章的表達形式幾乎不予關注。而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理解、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因此,教師需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引領學生聞寫作之道、問寫作之道。教師在依托教材資源向?qū)W生傳授引導感悟?qū)懽髦乐?,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發(fā)展規(guī)律,注意方式方法,循序漸進。
1.聞道
所謂聞道,即指教師利用相關教材積極而有效地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寫作之道。語言文字是一個浩渺的世界,寫作之道也是千千萬萬,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在各類文體中揣摩表達方法、表達順序。
筆者認為,在授道中首先要浸潤表達方法。文章的表達方法分為敘述、描寫、說明、抒情和議論,文章往往是以一種表達形式為主,其他方法為輔的綜合運用體。教師要深入鉆研、審讀文章的表達方法,依據(jù)學生的知識結構引導學生去觸摸、去感知。
其次是意會表達順序。順序是構句、構段、構篇的重要紐帶,句子的先后順序、段落的前后安排都必須有根“繩”將之串聯(lián)起來,這根“繩”就是順序。文章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什么材料放什么地方,都需要我們引領學生去感知。
最后是認識文章體裁。文章是有文體的。每種文體都有一些特殊的表達方法,引導學生認識文體,是學生進行有效表達的一個有力途徑。比如,作為小說,要了解環(huán)境描寫、人物刻畫、情節(jié)推動是小說小可缺少的三個要素;作為說明文,要了解打比比方、舉例子、作比較、列數(shù)據(jù)、下定義等基本說明方法;作為議論文,需要關注論點、論證、論據(jù)。這些文體獨有的表達形式都需要我們?nèi)リP注、去引導,在實際教學中,中年級的聞道可以依據(jù)文本,感知形式,而高年級的聞道則力求立足表達,審視內(nèi)容。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guī)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在學生認識表達形式中,教師要利用契機喚醒已學方法,注意前后勾連,逐步形成體系。長期這樣“聞道”,學生會積累不少寫作之道,等到表達時,學生根據(jù)需要運用川知曉的不同的寫作之道,就能自由地表達屬于自己的思想、感情、態(tài)度、目的。
2.問道
知其然還須知其所以然,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記憶深刻,才能恰當運用“道”。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提出在閱讀教學中要引領學生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要引導學生知曉、思辨、體會。在平時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更換、刪減等方法,讓學生辨別感受運用表達方法后的不同效果,體會運用前后的差別。
如《艾滋病小斗士》一文,為了刻畫恩科西的人物形象,作者從語言、事例、謀篇三個角度刻畫了一個勇敢頑強、積極樂觀、心存大愛的小斗士。在引領學生感知倒敘這一謀篇的巧妙之處,我們不妨這么安排——同學們,作者是按照時間先后的順序?qū)懥硕骺莆鞯某錾?、成長、入學、參與各類活動到離世以及去世后人們的評價。你是否覺得作者寫第一自然段有點多余?引導學生默讀、思辨,進而理解倒敘的作用,即形成閱讀期待,吸引讀者,同時以凸顯恩科西在防治艾滋病中的巨大貢獻。
二、搭設平臺,學生行“道”得“道”
現(xiàn)代教育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使學生主動和諧發(fā)展。因此,教師必須多角度多層次搭設實踐平臺讓學生行道,使他們積極、主動實踐,進而掌握寫作之道。
1.行道
著名的“金字塔學習理論”中指出,學習者在學習行為發(fā)生兩周后還能記住學習內(nèi)容的多少與采用的學習方式密切相關,其中“教別人”或“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nèi)容。學生在平時的閱讀和教師的點撥中了解、觸摸了寫作之道,必須要有一個平臺加以實踐,只有經(jīng)歷了自己行道的過程,方能真正得道。
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搭設平臺讓學生實踐,要根據(jù)學段特點充分挖掘教材的表達方法、表達特色,并組織學生進行及時的練筆。低年級的重點在字詞,中年級的重點在句段,高年級的重點在篇章,要在每個學段扎實進行相關的表達訓練,步步落實,環(huán)環(huán)相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表達中潛移默化地掌握寫作之道。
如學習了《廬山云霧》總分結構的段落,教師適時補充分總結構、總分總結構,讓學生運用相關結構寫某處的景物。學習了《趕海》第三自然段,引導學生關注句子與句子的連接方法,適時補充各種句與句的連接方法,讓學生嘗試練筆。到了高年級,則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謀篇布局。如學習了《夾竹桃》讓學生運用對比手法描寫事物??傊?,學生在實踐中要不斷咀嚼,消化理解,使這些“道”化為己有,一旦需要,即可信手拈來,如同己出。
2.得道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因此,我們在作文教學中除了讓學生在寫的過程中運用道,更要在評的過程、改的過程中錘煉道提升道,進而真正得道,讓“道”的運用游刃有余。
比如,在寫人的文章中,學生完成初稿,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評議,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小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凸顯人物精神,你覺得還可以運用什么方法進而凸顯人物精神。通過學生自己實踐,自評互評,汲取他人所長,進行修改完善,這要比教師直接給予的評價更為有效。學生不但能運用自己掌握的寫作之道進行點評,同時在交流碰撞中深化了自己對道的理解運用。
在引導評議中,要注意評議觀點不要非此即彼,其實各種表達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比如《燕子》一文:“一身烏黑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再加上一雙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機靈活潑的小燕子?!痹偃纭督鹣s脫殼》一文:“看著蟬兒,它是那樣五彩繽紛,就像雕刻家給自己的藝術品涂上了油彩一樣。而留在一旁的蟬殼,透明發(fā)亮,閃著金光。”同為范文,同為動物描寫,但是表達的形式不一,各有各的優(yōu)勢,各有各的妙處。同理,學生的寫作表達中,也不存在統(tǒng)一模式,只要遵循寫作之道即可。尊重學生寫作個性,給予學生空間,學生呈現(xiàn)的習作就會豐富多彩。
總之,在寫作這個自由天地巾,內(nèi)容與形式這兩條腿既要平衡又要強健,邁步既要有力又要自如,這樣才能讓學生的作文達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境,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才會向“青草更青處漫溯”。